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分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分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O6年第l0期 总第148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 No.10。2006 Sefial No.148 [他山之石] 距问题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 陈蜀豫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在发展实践中重要性和复杂性的日益提高,对相关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 文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分析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及产生这种差距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 些依据。 [关键词]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发展;东中西部;“十一五”规划 [中圈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06)10—0069—02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 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加速 区域均衡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讨论的热点,在中国 这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 扩大的趋势。2000—2005年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 均实际增长9.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5.3%, 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取得 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GDP达到136876亿元,比 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了近37.8倍,26年问年均增长 除了本来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仅近5年的收入实际增长 速度就相差了4 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不论是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东部地区都 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198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19倍和1.2l倍,2002 年,则上升到1.43倍和1.40倍,与1980年相比分别扩大了 15.2%,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平均增长率为9.4%。看到 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一些 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的问题凸显出来,比如地区差 距扩大等一系列令人深感忧虑的问题。随着东部地区经 20.2%和15.7%。西部与中部相比发现两者收入水平差 异较小。 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向东 部地区流动,但是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 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尽管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 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78 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458.07元、311.03元和 257.72元,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 9482.75元、5249.17元和4051.93元。1980年,东部地区人 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53倍和1.8倍,1990年 为1.62倍和1.90倍,1998年则扩大到1.8倍和2.4倍。2002 年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 人均GDP已经相当于中部的2.1倍和西部的2.63倍。这说 明,人均GDP差距不断以大幅度增速扩大。西部与中部 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相应的各项财政支出为人民生 活质量和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证。选取 上海、北京、安徽和四JlI 1990—2003年的数据作为代表进 行对比分析。从财政支出总量来看,上海1990年财政支 出603739万元,北京580572万元,而安徽只有190740万 元,上海和北京均为安徽的3倍之多;人均财政支出差异 就更加明显,1990年上海、北京、安徽和四川1人均财政支 出分别为771元、830元、179元和221元,最高值与最低值 之间相差651元,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四 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分别为8494.1元、6539.9元、1073.4元和 981.5元,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四川的8.65倍,上海增加了 7723.1元,而四川I仅增加了760.5元,安徽也只增加了894.4 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1980年到2002年,西部人均 GDP平均相当于中部地区的82%,而2002年西部人均 GDP只相当于中部地区的79%,说明西部与中部的差距 也在进一步扩大。 元,各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总量上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 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就各地区在科学 事业费和教育事业费上的投入来看,2003年.上海、北京、 安徽和四JiI在科学事业费上分另II投入l13439万元、106753 万元、4866万元和10063万元,上海是安徽的23.3倍;在教 自1983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 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到了“十五”时期,我国人均GDP已 经明显地超过了1000美元,2005年达到1700美元,但这5 育事业费的投入分别为1313724万元、47933万元、226570 9—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陈蜀豫: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分析 万元和290731万元,上海是安徽的5.8倍。由此叮见我国 财政支出区域性差异严重,而且这种差距随着地区间的 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导致各地Ⅸ居民享 受到的服务水平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公平性。 综上所述,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町 是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加剧了地区间差距的扩 大,由此使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进一步向沿海城市移 动,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由来已久。建国50多年 来,虽经不断调整,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 很多,包括自然条件、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地理因素。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气候条 件优越,经济条件较为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 潜在经济机会较多。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 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对外交往 较少,经济发展的条件较差。 其次是相关经济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各项改 革开放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 开的梯度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 优势。东部地区利用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在短 短l0多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些国际级经济特区,开放 了,l0多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东部 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 展,但是由于期望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因此也拉大了 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 再次结构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部地区在所 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明显优于中西部,东部非公有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的活力较强,同时实现r农村劳 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东部大批农业劳动力实现了 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中西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还处 在较低水平;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 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 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 近年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由此 就显现出教育和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由于自然环境和 经济条件等综合原因,中西部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力 资源比较短缺,使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更加缺少-r长足动 力。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财政上对西部资金供 给有所倾斜是必要的,但是人力资源是使这些资金得到 充分发挥的重要力量,吸引人才留在落后地区进行开发 建设足关键。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及建议 目前我国的地区差距十分明显,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相关的制定和实施,已 经出现了让人欣喜的成绩。回顾“十五”时期,随着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 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的 一70一 加大,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强调lr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 且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 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些措施对抑制差距扩大有 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 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得益于可以获取较高的资 本和劳动边际效益,将继续在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技 术等生产要素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无论是东中西 部还是省际问的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从长远来看,就中部而言,随着长江流域的重点开发 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 加快,东中部之间的相对差距将有可能保持相对缩小的 趋势。而且中部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可以充分发展有比 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 势中崛起。就西部而言,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基数较小,各 方面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随着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相关 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 设将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逐渐转 变为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也将会逐 步得到有效遏制。当然并不能因为缩小差距而减小东部 地区发展的步伐,东部地区在提高自主创新的同时,要加 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外向型经 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带动 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 此外,就整体而言,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乍产 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是一种趋势,同时 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 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另外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在经济政 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 持也是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 社.1995, [2]徐滇庆.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J].当代财经, 1998,(8). [3]宋璇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纵横综合定位法 [J].财贸经济,2004,(11). [4]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 究,1994,(12). [5]陶立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失衡与优化 分析[J].当代财经,20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