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1.生物可分为 动物 、 植物 、 微生物 三大类,其中 微生物 又可分为 真菌 、 细菌 、 病毒 三类。
2.根据动物体中有无 脊柱 ,可将动物分为 脊椎动物 和 无脊椎动物 两个主要类群。 3.脊柱是由 脊椎骨 连接而成,具有 支撑和保护 作用。 4.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6.节肢动物的特点 7.植物根据 繁殖方式 分为 种子植物 和 孢子能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叫 孢子植物 。
植物 。能产生种子并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叫 种子植物 ;能产生孢子并
8.种子植物根据 种子有无果皮包裹 分为 被子植物 和 裸子植物 。种子有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 被子植物 ;种子无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 裸子植物 。
9.种子中有 一片子叶 的被子植物叫 单子叶植物 ;种子中有 两片子叶 的被子植物叫
双子叶植物;
.白果是银杏的种子。银杏、铁树、松树、衫树、柏树都是典型的裸子植物。12.常见植物的各大类群比较:
13.假根起固着和吸水作用。
14.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方向。
15.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及其广泛。细菌多数对人类有益(如我们喝的酸奶、食用的醋、泡菜在其制作过程中都有细菌参与);细菌少数对人类有害(如有些细菌使生物体患病或使食物腐败)。
16.酵母菌(用来酿酒)、青霉(提取青霉素)、霉菌中的曲霉(用来生产酱和酱油)、蘑菇、木耳、银耳、灵芝(可以食用)都是真菌。
17.使人烦恼的甲癣(灰指甲)和脚癣(脚湿气)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18.细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19.分类是将大量事物条理化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分类方面作出
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是林耐。
20.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并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1.在分类阶级系统中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远;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22.在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检索表。检索表是采用特征对比的方法来鉴定生物。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2.生物性状相像,能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称为同种生物(物种)。
3.幼骡能正常生长,并发育成成骡,但骡不能繁殖后代。因此,骡不是一个物种;马和驴也不是同一个物种,而是两个物种。
4.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是地球历史上经历千万年进化的产物,都是唯一的。
5.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之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6.物种最丰富的自然环境依次是热带雨林、珊瑚礁、热带湖泊。 7.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种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8.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 500 万种,其中在动物中最多的是无脊椎动物,其中最多的是节肢动物,其中最多的是昆虫类。9.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物种多样性上,还体现在同种生物的差异性(遗传多样性)上。
10.地球上所有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警察常利用指纹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11.地球上的人有四种基本血型: A、B、AB、O型。
其中 O型人较多, AB型人较少。12.生物学认定全世界的人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其理由是生物性状相像,能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
13.品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类,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 14.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的环境。也就是说,仅仅是不滥捕或滥伐野生生物是不够,还必须还给它们良好的生存空间。
15.造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16.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中,哺乳动物有金丝猴、东北虎、白鳍豚;鸟类有朱鹮、丹顶鹤;鱼类有中华鲟;无脊椎动物有金斑喙风蝶。
17.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的是要树立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将保护生物物种和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结合起来,要将保持、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结合起来。在众多措施中,目前比较有效的是设立自然保护区,另一重要措施是对生物物种进行移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原生动物园、植物园和水族馆等。
18.食用生物分食用植物和食用动物两类。
19.药用生物资源的利用,应充分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药用生物除有节制地野外采收外,更应提倡以养为主、采养结合。
20.观赏生物分观赏植物和观赏动物两类。我国是世界花卉树木的起源中心之一,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观赏植物可分为观叶、观花、观果和观茎植物等类型。
21.生物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人类应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