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樊迟仲弓问仁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2、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二、齐桓晋文之事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三、冯谖客孟尝君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2、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4、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
5、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四、《老子二章》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五、秋水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六、乐毅报燕王书
1、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
2、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
我答道:“齐秉承霸国的一些教导,留有屡次战胜的遗迹,熟悉兵事,熟习战争。
3、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从前伍子胥的话得到阖闾的听信,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听不进子胥的话,赐给他革囊,让它的尸体在江里飘浮。
七、张中丞传后叙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八、梅花岭记
1、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
九、狱中上母书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
2、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
十、魏公子列传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2、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我就要攻下赵国了,这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
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请来宾客,凑集了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宾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一死命,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我只是个市场上击刀杀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
十一、召公谏厉王弭谤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
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文学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实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东汉郑玄厘定,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
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4、《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
5、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善于用典,其写词风格是:雄奇豪壮、苍凉沉郁。
6、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愈、柳宗元。
7、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与苏轼并称“文起八代之衰”,与孟郊并称“韩孟”。韩愈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其时开中唐尚奇一派。
8、《国语》,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9、《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汉代传《诗》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10、屈原,代表作《离骚》。《楚辞》,是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收录“骚体”(以《离骚》得名)作品的总集,收入屈原的全部作品。东汉时王逸作《楚辞章句》,《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11、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与元稹同是中唐时期新乐府的倡导者,创作了一批深刻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新乐府诗。其诗今存三千多首,数量最多,为唐人之冠。白居易的诗以平易晓畅著称,与元稹并称“元白”。
12、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13、冯梦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文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4、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15、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6、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17、老舍的作品被称为“京味”十足的“市井文学”,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代表作有《月牙儿》、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断魂枪》。
简答题
一、《秋水》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秋水》文章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本文非常典型的体现出了这一特点。首先,在整体的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明,阐明文章的主旨。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二、分别说明《贺新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并细味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硬语盘空谁来听”用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以比爱国言辞铿锵有力:“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爱国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像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月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积心头而又不便明说的不平。“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人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作者“以文为词”,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内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般涉调哨遍》中通过乡民的主观视角描写汉高祖还乡场面,出现了哪些“误解”?这样的描写的特殊效果是什么?此文突出的意义是什么?
1、对旗队的误解:抹去了帝王头上灵光。
2、对帝王兵器队的误解:象征着帝王天威的兵器在乡民眼里成了普通的,进一步剥去了帝王庄严神圣的外衣。表现出对帝王的讽刺、蔑视。
3、对车队和随行的侍卫、妃嫔的误解:侍卫成了天曹判官递送夫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
这些误解剥去了帝王身上庄严神圣的外衣,抹去了皇帝头上的灵光,神圣浩荡的帝王仪仗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化神圣庄严为荒唐滑稽的写法、辛辣讽刺了荣归故里的高祖,把刘邦从神圣的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表现出了对封建帝王的轻蔑,揭露了所谓“真命天子”天命攸归的荒谬本质。
四、《断魂枪》中沙子龙为什么不传枪法?
对沙来说,武术早已从糊口的营生、扬名于世的跳板上升为一种人生信仰和追求而不传。实际是对二十年来赖以生存的信仰产生怀疑,不传是宁缺毋滥,不是固守传统,而是真的不需要了。“东方的梦”醒了,沙子龙的世界坍塌了,他陷入了根源性文化缺失的深渊。
五、《蒹葭》诗中采用的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效果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唏”、“未已”,体现了
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六、《湘夫人》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有几个层次?
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遏,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七、《长恨歌》
1.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有“讽喻说”,有“爱情说”,有“双重主题说”,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我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双重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有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 鼓
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见。
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大同情。
2、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1)丰富和完美了人物形象,第四段描写的情节虽是想象中的事,但却能使贵妃形象得到充分显现。因为诗歌前三段主要变现了贵妃美艳,这一段则描绘了仙境中的贵妃,变现了她对玄宗的情深意切,忠贞不渝。这就使得贵妃的形象不再是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妃子,而已一个美丽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性。
(2)第四段还起到了强化“长恨”主题的作用。诗歌前三段描写出玄宗对贵妃的苦苦相思,第四段又表现了身在仙境的贵妃对玄宗的情深意重,这就表现了两人爱的真挚深切和生离死别的凄美,以末句强化“长恨”主题。
八、《沈园》(其一)是如何借景抒情,来表达对往事的感伤的?
由远及近地依次选用斜阳、画角、池台、小桥、春水的景物,情感也随景物的转换处处写景、处处抒情,把诗人对唐婉的真挚爱情和深切怀念,情景交融的抒发出来,感人肺
腑,催人泪下。
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杜十娘的性格特点:
杜十娘:温柔体贴、用情专一、与命运抗争的果决勇敢、深谋远虑、聪明睿智、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2、分析柳监生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李甲与柳监生同游教坊司才遇杜十娘,柳仗义相助才成功赎身。第二:凸显主人公性格。借柳之口道出了十娘用情之苦,后通过十娘托梦于柳,表现了十娘的重情重义,反衬出李甲的薄情寡义。另一方面,故事结局杜十娘托梦于柳也使故事情节完整,更符合中国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
十、《拣麦穗》
1、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段: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
第二段:叙述“我”与老汉之间朴素纯真的友谊。
第三段:写老汉死去之后,“我”对老汉的怀念。
2、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我”天真浪漫、纯真可爱的人物形象;
通过外貌和语言的描写,写出了老汉爽朗风趣、慈祥可亲、善良包容的人物形象。
3、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① 充满了梦幻般的伤感色彩,从而形成了笼罩全篇的情感氛围,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② 因为“我”与老汉的纯真情谊就是从拣麦穗准备嫁妆的玩笑话开始的,这也得益于 第一部分的铺垫。
③ “我”与老汉建立了纯洁真挚的友谊以至于老汉去世了,“我”仍然常常想念他, 其实这也是拣麦穗姑娘的许多“美丽的梦”中的一个,从而体现出了它的典型性 与普遍意义(人与人之间纯真情谊也是普遍存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