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方面①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经济方面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空前繁荣③海外贸易繁荣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民族方面①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文化方面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考点13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表现 经过 原因 1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先进的技术。 3政治中心南迁。 4隋唐统一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 1南移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 2南移完成:两宋时期 1农业:苏湖熟天下足。 农业发展的原因①劳动力增加 ②生产工具(秧马)耕作技术改进 ③农田水利发展 ④优良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手工业:①冶铁业到达世界最高水平 ②制瓷业发展到新阶段,被誉为瓷之国(五大名窑) ③商标广告意识出现 3商业:①农村城镇的出现 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打破市坊制的限制,住宅区和商业区无严格的区分,商业活动没有时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外贸发达。(与唐朝区别) 交子出现的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便于携带 交子出现的作用: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4海外贸易:①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②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③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④泉州为全国第一大港口 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①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物质基础。 ②政府的鼓励。 ③造船业、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运用。 ④周边少数民族兴起,使宋朝和中亚陆路往来中断,通过海路外国发展贸易关系。 认(识启1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今天南方经济发达原因。 2保持政局稳定以促进经济发展。 3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4坚持对外开放,鼓励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示)
考点14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宋、辽、西夏、金政权并立
政权名称 北宋 契丹(辽) 西夏 金 南宋 建立时间 960——1127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127——1279 建立者 赵匡胤 阿保机 元昊 阿骨打 赵构 民族名称 汉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汉族 都城 汴京 上京 兴庆 会宁 临安 重大事件 陈桥兵变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宋金和议 郾城大捷 2北宋、辽、西夏民族关系(战、和) 宋辽战争 ①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寇准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宋辽和议 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评价: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宋夏和议 宋夏和约:1044年,宋夏订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疆边境贸易市场。 作用: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辽、西夏 封建化 辽、西夏统治者奖励垦荒、仿效汉族政治制度,学习汉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汉化。迁移汉族人口北上,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3南宋金民族关系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宋金战争 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金灭辽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掠夺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1140年,岳飞率宋军取得郾城大战的胜利,有效遏制了金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宋金和议 (南北对峙) 金的封建化 1、迁都燕京。2、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行政机构。3、女真人南迁,恢复生产 4、改变社会习俗,促进民族融合。 1141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地,送交岁币,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考点15:成吉思汗和元朝建立 蒙古政权的建立 元的统一 ①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②蒙古西征建立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①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今北京) ②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 忽必烈改制 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 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属宣政院辖地。 经济上:重农政策 ①退牧还耕 ②设司农司,以农业发展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 ③组织编写《农桑辑要》 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元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民族歧视,人分四等。 2民族关系: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 ① ② 文化趋同 表现:民族差异缩小;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与汉族融合;回族出现。 原因:元的统一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条件;民族迁徙;民族交往。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设国子学教授儒家经典。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不同点 盛行的时代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相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封建社会偶有采用; 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1内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 3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族关系
1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①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人南迁;契丹、女真南迁)。②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孝文帝改革、元世祖改制)③民族间的友好交往。④民族间的战争。 2民族融合的影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元代民族融合文化趋同的认识。
①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和进步。各民族应团结平等、友好交往、共同发展。 ② 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融合。
③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相互学习中,先进的汉族文化是学习的核心,这种文化趋同是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不能阻挡的,是与政治的统一局面相适应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