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10个生字,读准“都、乘”等3个多音字。 2.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点】
1.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课前准备】
预习单、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质疑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的风采。今天,杨老师再带着你们一起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代名画。
2.先看看关于它的介绍——它就是——《清明上河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清明上河图》,走近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3.出示课题。
同学们,看课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我们还可以给它换个词?
4.我国有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名扬中外,名扬中外的画作也非常多,其中也包括我们今天要来欣赏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
河图》为什么会如此地让人惊叹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出示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2.听课文朗读,遇到不会的字词做出标注,扫清阅读障碍。 3.检查预习。
PPT出示预学单词语,带拼音,齐读。 去掉拼音读。 多音字能读准确吗? 分享一个有趣的汉字:乘。
汉字真有趣!我们来做个游戏吧!修复画作。 三、初识画卷,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一、第五自然段,完成预习单上的这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 者 年代 现状 画面容 历史值 2.出示资料卡,校对。
3.PPT 第一自然段是对这幅画的总体介绍。第五自然段总结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4.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清明上河图》给你留下的最初的印象,你想用一个什么词呢?
5.想不想一睹《清明上河图》的风采?播放视频。
6.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它“名扬中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读书体会。
第二课时
一、走进画卷,感受丰富
1.PPT出示第二段。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快速找一找,这里写了多少人呢?
2.这么多的人,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老师读红色的字,学生读黑色的字。
这些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都是来自不同行业。画中还会有哪些人呢?一下子说得完吗?所以作者用一个标点符号表示,那就是(……)
引导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张择端PPT
再读这句话——“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4.看《清明上河图》视频,再读第二自然段。
5.总结,引读课题:《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深入画卷,品味细腻
1.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描绘了热闹的街市。 你是从哪儿知道街市也很热闹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2.重点理解“形态各异”。
3.出示画中热闹的场面,说话训练“有的……有的……有的……”。 4.PPT 资料,读读这段话。
5.PPT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感受“一寸”、“黄豆”的大小。
PPT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想象一下,在这么小的地方,我们可能看到画中人物的什么? 在这么小的地方,却能把人物画的如此清楚,你觉得张择端怎么样?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6.总结,引读课题:《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三、细品画卷,感悟传神
1.结合插图读第4自然段,思考:哪个地方让你觉得有意思?做出标注,试着说一说。
2.哪里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预设: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
追问:这个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 追问: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理解“传神”。引导读“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4.总结,引读课题:《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总结升华,再赏画卷
1.总结《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2.再次回顾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总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3.欣赏动态《清明上河图》。
4.作业:课后,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查阅补充相关资料,对照图片,向家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