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外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等不良现状。本文就此现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拓展;延伸;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003-02
在谈到语文教学的艰难时,于漪老师说道:“我们语文学科教学常在历史与现实、读和写、积累与应用、基础与拓展、课堂与社会等等之间徘徊,找不到恰当的结合点。讲基础,一抓就“死”;想拓展,一放就“空”。 一、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在这里“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只不过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常态。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标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这些现象也不在少数,值得忧虑: 案例一:
一教师在执教《生命与和平相爱》时设计了两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拓展”了一个中考题和一篇课外阅读题,例如:1.阅读“卜算子咏梅”思考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2.阅读《秋山红叶》完成相关练习题。其实那些题目与课文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的学习课文本身,而要为了答题而去阅读?这样的拓展就是脱离文本了。 案例二: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苏州园林》的公开课时,首先是播放大量的苏州园林的图片,放完后布置了以下几个拓展题:1.请你根据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公园。3.把你学过的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摘录下来,选择一两首进行赏析。4.阅读《凡尔赛宫》与《苏州园林》比较写法的异同。这些拓展题看似很用心,但是试问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怎么能完成这么多拓展的任务呢? 案例三:
有这样几个课外拓展训练题:1《美丽的西双版纳》,“查阅相关地图,看要去西双版纳浏览要怎么走?先参观那些景点好?2.《陈情表》“认真思考下,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3.《藤野先生》,“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4.《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试着尽量多的举出你所知道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样的拓展题已经变相的改变了语文的本味,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伦理课,政治课、自然科学等其他各种各样的课程。
案例四:
再如有老师在上《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大量引入,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大讲特将有关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生、特征和成就等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中国建筑文化上了,而不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学习一篇文章和学习这篇文章所写的对象内容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把学习的位置放得不对,那么性质就变了。
我们看到这里会发现现在很多课老师们动不动就搞拓展, “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现象。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延伸”,如此众多的课外拓展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至于本末倒置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二、对策
在具体的拓展过程中其实有一个问题被人们所忽略了: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拓展?为什么要向教材外拓展?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这种拓展的落脚点在哪?笔者认为,“用教材教”指引语文课堂教学向外拓展的目的不在外而在语文,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向外“生活一番”,而是“利用可以利用向外拓展,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或者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来学习语文。”
具体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要不走入误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语文性
拓展要适度。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是地理课、历史课、思想政治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我认为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延伸,是课堂中的点睛之笔,适度的拓展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反之,则会喧宾夺主,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所谓适度拓展,应该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地方去拓展延伸,比如,文章的情感升华,能力的迁移训练等,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性。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他就设计了这样几道的拓展题:(1)假如你是到庭的夏洛克的犹太朋友,你会当庭为他说些什么?(在提问的同时他还另外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莎翁所处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犹太医生叛国,“犹太人在当时成立许多讨厌的特征的县城的象征”。)这样的拓展问题就很好的切实有效的使得学生通过拓展思考题而更深入的解读了夏洛克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复杂的性格特征。(2)你怎么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在提问时教师鼓励学生去多角度的思考,大胆的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从好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达到了真正的从过拓展来更深入理解本文,做到了语文性。
2.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目的性
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做秀。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对教材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就向上文举例的现象即使是对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样内涵极其丰富的课文,
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文本的教学,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要把问题提到探讨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这样的政治高度。弄半天却把好好的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其实像《藤野先生》这样的文章对于主题思想的教学重点、目标应该是放在: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上述的提问就是偏离了学习的目的性了。那么这样的拓展就是无用的,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
3.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灵活性
拓展要灵活。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大多都喜欢各种形式的活动,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灵活拓展,方式要多样,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具体的学情来选定拓展的方式,切不可千篇一律,有的教师不管教学什么文章,都采用片段练习的方式进行拓展;还有的教师只要是拓展就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我觉得这些做法有些死板,并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只有恰当灵活的拓展,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
例如:(1)我在教《背影》,就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两种拓展方式,一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的父亲,体会父爱。二是让学生就“作者家当时家境如此惨淡了,父亲还那么费力地去给作者买橘子,那么做值不值?”开展辩论,目的是让学生把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2)再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讲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想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发了财的西装革履的于勒,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会怎么样?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3)我们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孔乙己》这篇文章,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最后作者留了一句模糊的话来做结尾的:“……大约孔乙己已经的确死了。”这个结尾留给了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可以借此让学生进行拓展,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不能脱离了语文性,要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拓展要灵活要考虑到学生和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做到科学的拓展延伸,否则,就可能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甚至干脆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3]张悦群.走出“课外拓展”的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三中 邮政编码:215227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of Chinese Teaching SHOU Huifang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has become a routine in classroom teaching. While delighted with the changes, we find some problems in teaching such as ignor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for texts and over replenishing extracurricular contents.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is very phenomenon.
Key words: expansion; extension; Chinese teaching; th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