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2011 学年第⼆学期考试科⽬: 机械制造⼯艺学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年级专业班级(
)班
1、 车床主轴产⽣轴向窜动,其原因可能就是( A 、 主轴承端⾯跳动量⼤ )。B 、 主轴轴肩端⾯跳动量⼤
C 、 主轴承与轴轴肩两者都有较⼤的端⾯跳动量
D 、 主轴轴颈圆度误差 2、 在车床上⽤三⽖卡盘夹持镗削⼯件短孔,产⽣了锥度误差,其原因可能就是( )。A 、 机床导轨误差
B 、 机床主轴的纯径向跳动C 、 ⼯件热变形D 、 ⼑具磨损
3、 使⽤三点式⾃位⽀承所限制的⾃由度数⽬就是( )。A 、 0 个⾃由度B 、 ⼀个⾃由度C 、 ⼆个⾃由度
D 、 三个⾃由度 4、 车床上加⼯⼤刚度轴外圆产⽣中凹的原因可能就是( )。 A 、 ⼑具磨损 B 、 ⼑具热变形C 、 ⼯件刚度差D 、 机床刚度差
5、 下列误差因素中不影响滚齿时齿轮运动精度的因素就是( )。A 、 分齿传动挂轮误差B 、 ⼑架进给误差C 、 分度蜗轮误差
D 、 分度蜗杆误差
6、 在机械加⼯中,完成⼀个⼯件的⼀道⼯序所需的时间,称为( )。A 、 基本时间B 、 劳动时间C 、 单件时间
D 、 服务时间 7、 保证装配精度的修配法不适⽤于()。
A 、 单件⼩批⽣产B 、 装配精度要求⾼C 、 组成环数多D 、 组成环数少
8、 ⽐较只有少数⼯序不同的⼯艺⽅案的经济性应⽐较()。
A 、 全年⼯艺成本B 、单件⼯艺成本C 、投资回收期的长短D 、 不变费⽤
9、 ⽣产过程中直接改变⼯件的形状、尺⼨与表⾯性能使之变成所需零件的过程为()。
A、⽣产过程B、⼯序过程C、⼯艺过程
D、⽣产流程10除⾮连续切削之外,振幅随切削⽤量的改变⽽改变者属于:( )A、⾃激振动B、强迫振动C、⾃由振动D、以上三种振动
11、磨削加⼯中,⼤部分切削热传给了( )。A.机床B.切屑C.砂轮D.⼯件
12、机床夹具中需要考虑静平衡要求的就是哪⼀类夹具( )。A.镗床夹具B.钻床夹具
C.车床夹具D.铣床夹具
13、磨削表层裂纹就是由于表⾯层( )的结果。A.残余应⼒作⽤B.氧化
C.材料成分不匀D.产⽣回⽕
14、零件配合性质的稳定性与( )的关系较⼤。A.零件材料B.接触刚度C.载荷⼤⼩D.零件表⾯质量
15、⼤批量⽣产强度要求较⾼的形状复杂的轴,其⽑坯⼀般选⽤( )。A.砂型铸造的⽑坯B.模锻的⽑坯C.⾃由锻的⽑坯D.轧制棒料
16、在每⼀⼯序中确定加⼯表⾯的尺⼨与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 )。A.设计基准B.⼯序基准C.定位基准D.测量基准
17、如果使扁形镗杆能够产⽣消振作⽤,需要( )。A.选择合适的削扁值与⼑头相对削扁⽅向的位置B.选择合适的镗杆长度C.选择合适的削扁值
D.选择合适的⼑头相对削扁⽅向的位置18、冷态下塑性变形经常在表层产⽣( )。A.拉应⼒B.不定C.压应⼒D.⾦相组织变化
19、常⽤的夹紧机构中,⾃锁性能最可靠的就是( )。A.螺旋B.斜楔
C.偏⼼D.铰链
20、⼯件采⽤⼼轴定位时,定位基准⾯就是( )。A.⼼轴外圆柱⾯B.⼼轴中⼼线C.⼯件内圆柱⾯D.⼯件孔中⼼线⼆、分析题(共35 分)
1、试提出如图1所⽰零件的机械加⼯⼯艺过程(包括⼯序名称、加⼯⽅法、所⽤设备),并指出各⼯序的定位基准(列表表⽰)。已知该零件的⽑坯为铸件,孔未铸出,⽣产类型为成批⽣产。(15 分)图1
2、在车床上加⼯芯轴时(如图2 所⽰),粗、精车外圆A 及肩台⾯B 后,再光⼑A 及B,经检测发现A 有圆度误差与圆柱度误差,B 对A有垂直度误差。试从机床⼏何误差的影响, 分析产⽣以上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0 分)
3、图3 分别所⽰为连杆及圆盘铸件中孔加⼯的定位⽅案。铸件两端⾯均已加⼯过,其余表⾯未加⼯。试分析各定位⽅案中各个定位元件所消除的⾃由度。如果属于过定位攻⽋定位, 请指出可能出现什么不良后果.并提出改进⽅案(10 分)
图3
三、简答题(每⼩题5 分,共25 分)
1、制定⼯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阶段?什么情况下可不划分或不严格划分?2、分析图5 所⽰结构的装配结构⼯艺性就是否合理?如合理,应如何改进?
图5
3、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较切削钢件与⼯业纯铁,钢件与有⾊⾦属⼯件,哪种材料冷硬现象⼤?为什么?
4、试说明磨削外圆时使⽤死顶尖的⽬的就是什么?此时⼯件的回转精度取决于什么因素?5、分析图6 中所⽰夹紧⽅案就是否合理?为什么?
图6
四、计算题(每⼩题10 分,共20 分)
1、图7 所⽰为⼀套筒⼯件,在车床上已经加⼯好外圆、内孔及各表⾯,现在需要在铣床上以左端⾯A定位铣出表⾯C,保证尺⼨mm,试计算铣此缺⼝时的⼯序尺⼨。
图7
2、图8所⽰为加⼯⼯件M⾯时的定位情况。N⾯、P⾯已在前⼯序加⼯完毕,L1=(45±0、2)mm, 定位基准⾯为P⾯,⼯序尺⼨L2=(20±0、25)mm,⼯序基准为N⾯。试计算定位误差,并分
析该定位⽅案能否满⾜⼯序要求(要求定位误差不⼤于⼯件尺⼨公差的1/3)。图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