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l5期 第42卷总第305期 表1精密度试验 Tab.1 Precision test 广东化工 213 www.gdchem.com 2.7水样的检测结果 随机抽取34个水样进行测定,其中3个二次供水,5个深井 水,4个水源水,4个出厂水,2个纯净水,其余均为管网末梢水。 测定结果显示,Ni的含量均小于1.0 g门L,且低于方法的检出限, 低于生活饮用水限值(O.02 rag/L)t ,因此可知生活饮用水中含Ni 量极低,生活饮用水中水源安全可靠。 3小结 表2标准物质测定结果 Tab.2 The ̄sults determined by standard substances 试验结果表明:实验测定值与标准参考值相吻合。 2.6方法的准确度试验 准确度吸取低、中、高三种不同量的Ni标准溶液,用样品水 样稀释至10 mL,然后进行测定,并计算回收率,结果列表3, 可见回收率在97.0%~103%之间。 表3 回收率试验 Tab.3 Recovery test 本法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镍,选择的灰 化温度为600℃,原子化温度为2400℃,此条件下灵敏度高,相 关系数好(r==0.9985—0.9996),重现性(RSD<10%)和准确度(回收率 在91%~1O3%之间)均好,测得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92 g/L,远 远低于GB/T 5750.6—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 检验方法》中的最低检测浓度5 g/L。 随机抽取的水样中,测得镍含量均低于生活饮用水限值且低 于方法检出限。水和水源水中镍含量均小于1 g,L,说明生活饮 用水中水源安全可靠,未被污染。 尽管抽查的水样中镍含量极低,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 只是随机抽查的小部分水样,代表性不强,因此,相关部门应继 续加强度对生活饮用水的监督管理,避免水中镍的二次污染,保 障居民的用水安全。 参考文献 [1]赵丛珏,刘志滨,马越,等.化学测定法去除水中镍的研究.城镇供水, 2011,2:100。lO2. [2]何健飞,雷霖,明剑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生活饮用水中 镍.现代预防医学,2013,4O(2):326 327. 【3]GBff5750.6—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 (本文文献格式:陈亚精.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 中的镍[J].广东化工,2015,42(15):212-213) (上接第227页) 4结论 本实验通过分别采用重铬酸盐法(方法A)及微波密闭消解法 (方法B)对标准样品、地表水、废水样品测定其COD浓度,并对其 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准确度:两种方法对上述三种样品的测定的准确度并无太 大的差异,测定结果较相近且对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均接近其真 实值。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不因样品的污染程度、干扰因子而有较 大的差异。 (2)精密度:总体分析,方法B对样品的测定精密度比方法A 略低,这个主要是使用方法B测定水样时易受到仪器稳定性的影 响。但两种方法在精密度上的差异随着样品COD浓度的增大而越 趋于接近,这是由于样品浓度较大时,仪器不稳定对测定结果造 成的偏差相对于较大的真值来说影响较小。 (3)综合对比: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方法A无论是在准确度还 是在精密度上均可达到要求,其精密度相对方法B好,因此测定 结果稳定,重现性高。但方法A的操作步骤较繁琐,对分析人员 要求较高,耗时长,且使用试剂量比方法B多,若废液处理不当 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方法A还需冷凝回流2d'时,对水资源造成 浪费。 低浓度样品测定时受到仪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较明显。但方法B 操作相对简单,使用试剂量少,不需要冷凝回流,对资源利用较 少且造成的污染较小。 (4)方法选用:通过综合比较后认为,若对检测结果要求严格 的样品,需选用方法A进行测定,确保准确度及重现性。若对检 测结果要求较低的,可选用方法B测定,虽重现性比方法A稍差, 但其测定结果准确,可节省分析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特别适合 大批量的水样测定,但选用方法B进行分析时,应加强质控。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局.GB 1 1914.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s].重铬酸盐法1989.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水和废水监测 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吴其珍.标准回流法和微波消解法测定高氯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对比 [J1.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674 9675. [4]刘华.微波消解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方法探讨fJ1.治淮,2009,11:21-22. [5]杨中兰.化学需氧量两种测定方法的比对研究『J].云南治金,2008, 37(6). 方法B准确度也可以达到要求,但精密度比方法A差,特别是 (本文文献格式:梁湘棋.浅析重铬酸盐法及微波密封消解法测定 水样化学需氧量的结果差异[J].广东化工,2015,42(15): 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