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伍光和自然地理复习

伍光和自然地理复习

来源:意榕旅游网
自然地理习题集

地理科学 2010-04-11 20:04:34 阅读13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方法

地貌的学习抓住一条思路:地貌名称-->特点-->成因-->分布。

比如:堰塞湖 什么叫堰塞湖?跟其它成因的湖泊有何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分布在何种地域? 这是地貌学习的一个规律,其实聪明的朋友已然看出,这其实也是教材编写者的思路。把握住这点,学习

就有规律不枯燥了。 地貌的学习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相似的地貌类型,要对其进行区别和比较。比如,冲积扇和洪积扇有何区别?

2.兼顾各个尺度的地貌类型,注意各自规属。如:岩溶地貌-->地下岩溶地貌-->落水洞、竖井、石芽、

边石堤。

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

冰川地貌-->冰川堆积地貌-->终碛垄、鼓丘

3.多思考多联想,去其它自然地理学科建立联系。这点很重要,不会把各门类自然地理综合起来的话,这

本书 就不算学好。

比如,丹霞地貌的形成需要什么地质条件?又需要什么样的水热条件?南方的红层丘陵与丹霞地貌有什么

关系?

4.多动手画图,用形象记忆替机械记忆。根据本人学习地貌学的经验,很多知识都可以用简洁和图画来表

示。

比如:阶地的纵剖面、弯道环流、新月型沙丘的成因、冰斗角峰刃脊在冰川地貌上的分布。 根据我见到的试题,总体来说,地貌部分出题的比重不大,但是很有可能结合其它学科考查。

生态学也是一门很有规律性的学科,也来跟大家顺一顺教材编写的思路。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这五个层次,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明白。各层次的

对象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我也说不上来什么具体的方法,帮大家梳理一下重点吧!

个体生态学重点:

1.生物的适应性,三个方面:生理上,结构上和行为上。

2.三个定理要理解。生物对光、温度、水因子的适应表现在记住一些例子(如黄化作用,夏眠现象)。

3.阿伦定理,贝格曼定理,有效积温法则,双曲线关系。

种群生态学重点:

1.种群定义。2.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种群生长曲线。

3.种群增长模型: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的离散、连续两个类型,逻辑斯谛曲线。

4.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5.种群空间格局的三种类型及成因。

6.种群的繁殖策略:R选择、K选择及三种生活史类型。7.雌雄二型的形成原因。

8.种内竞争:-3/2自疏法则、他感作用。

9.种间竞争:高斯假说、Lotka-Volterra模型、生态位理论。协同进化。

群落生态学重点: 1.群落及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组成:优势种与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稀见种;丰富度、密度、盖度、频度。 3叶面积指数计算公式。4.层片及其特征。边缘效应。5.群落的时空格局及季相。6.中度干扰假说。

7.岛屿生态学:面积效应、迈克阿瑟平衡说。8.演替类型。演替顶极学说。

生态系统生态学重点:

1.生态系统定义、组成与结构。2.能量流动逐级减少。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 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初级生产量的测量方法。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气体、沉积)

景观生态学系统重点: 1.景观生态学和研究对象和内容。

2.基本概念(尺度、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边缘效应)。

3.基本理论(含META种群理论)。

专业课复习方法(通用)

第一遍:9-10月。通读教材,划记号,扫清不懂的障碍。同时能够标注出重点难点。

第二遍:10-11月中。根据划过的记号充分理解教材,作较为全面而简洁的笔记。由于试题多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因此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地将教材上可能出这几种题型的知识点划出来,特别是简答和论述,

往往有迹可循。将第一阶段的重难点吃透。

第三遍:11月中-12月中。结合历年真题阅读教材,统计各章节出题的分值,摸清题目在教材中的分布,

再次攻克重难点。

第四遍:12月中-考前。背诵笔记,注意此时是背诵。将以前划出的可能出大题的知识点都背下来,重点

章节重点背诵。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绪论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 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

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

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

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

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

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

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

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

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

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

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

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

么?

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

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16、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 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

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对生命特

别有利?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给出每一区域的大约范围。地核是什么材料组成的?地核是什么自然状态?地

幔的物质组成是什么?

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

3、试描述上地幔的软层或软流层圈。为什么在该层中强度低?岩石圈有多厚?什么是岩石圈板块?为什么

岩石圈板块能在软流圈上活动?

4、大陆在全球面积上占多少百分比?大洋盆地占多少百分比?大洋盆地的底是什么深度?用真实比例尺画

一个直径为6.4m的大圆,珠穆朗玛峰看起来有多高?

5、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什么是前寒武纪时代?前寒武纪时代后的几个代的名称是什么?

什么是造山运动?新生代划分为什么单位?

6、根据地质年代历史和地质过程,大陆的两个基本部分是什么?在山脉生成中涉及哪些过程?试定义构造

运动。

7、什么是地震波?为什么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的数据可以作为地球内圈划分的依据?

8、什么是地壳均衡原理?如何解释地壳厚度与地势高低的关系和地表负重与释重情况下地壳厚度的变化? 9、人们只能直接观测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而地下深部的样品目前还没有能力取得,我们怎样推测

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呢?

10、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11、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12、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1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14、什么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哪些板块?简述板块边界基本类型的应力性质及地质、地貌和构造

活动特点。

15、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6、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2、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3、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5、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6、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7、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8、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9、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10、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11、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它们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12、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径通常有哪些?

13、根据上升运动的特点,云可分为哪几类?了解各类云的主要特征。各类云与什么样的降水相联系?

14、什么是气压梯度和气压梯度力?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15、什么叫地转风,梯度风?其风速大小与哪些因子有关?风向与气压场的关系如何?

16、什么是热成风?热成风与温度场的关系如何?

17、画图并说明经向三圈环流及与其相对应的近地层行星风系,纬圈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

18、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19、以青藏高原为例说明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0、冬夏季大气环流有那些显著差异?说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差异。 21、什么是气团?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分为几类?冬夏半年影响我国的气团有哪几种? 22、什么是锋?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锋可分为哪些类型?锋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23、比较冷锋(第一型)和暖锋过境时天气有何不同? 24、试从形成条件和天气特征比较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点。

25、冷空气活动和寒潮是否是一回事?寒潮经过地区出现哪些天气现象?淮河以北和以南寒潮天气有何不

同?

26、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说明台风的结构以及台风云系和天气分布的主要特征。

2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活动规律与我国雨带位置的变动有何联系? 28、何谓梅雨?试述梅雨出现的季节,地区及其天气气候特征。

29、试述中国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如果这种移动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将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何影响?

30、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有何区别?

31、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差异?它是如何形成的?

32、何谓ENSO循环?试述其发生规律,形成原因及对赤道太平洋地区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3、高大山脉对气温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34、山地降水量随坡向和海拔高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35、世界气候分类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它们的分类依据和指标有何区别?其优缺点有哪些? 36、柯本气候分类的基础与划分界线的主要指标是什么?气候带或气候型的界线是怎样划分的?

37、试从气候特征和地理分布说明地中海气候与季风气候的异同,并就成因上加以分析。 38、北半球冬季的“寒极”为什么出现在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而不出现在相应纬度的北美加拿大东

部?试从气候形成的地带性因子与非地带性因子加以说明。

39、高山自山足至山顶垂直气候带的分异与由赤道至极地天文气候带的分布在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上有何

联系与区别。

40、现代世界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古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

同?

4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42、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它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43、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哪几种?C0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对气候造成怎样的影响?

44、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试举三个实例加以说明

45、为什么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最为突出?试就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说明之。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 水的特性有哪些?它们有什么自然地理意义?

2、地表系统中水的主要贮存库有哪几个?为什么说淡水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 3、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叙述全球年平均蒸发量分布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4、什么叫水分循环?不同贮库中水的交换周期有什么特点?

5、一般水量平衡方程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写出全球及大气、流域、土壤、地下水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水

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6、叙述各纬度带年平均降水、蒸发、径流和它们的全球与南、北半球平均值分布特点及其可能原因。 7、海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海洋盐类对人类有什么价值?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8、试简述大洋层状结构的温度和含氧量。这些层状结构与生物分布和生物作用的关系如何?

9、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1、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原因。 12、试述浅海区波浪与深海区波浪的差异。 13、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4、地面风场对于表层洋流的产生有什么影响?解释埃克曼输送的形成及其对大洋中水体辐合和辐散的影

响。

15、什么是上升流?它通常发生在什么地方?

16、什么叫温盐环流?驱动深层洋流的主要过程是什么?温盐输送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它对于海洋中的

物质循环有何重要意义?

17、简述洋流在调节全球温度分布方面的作用。

18、大气降水向土壤中的入渗过程分为哪两个阶段?不同下垫面和降雨条件对入渗有什么影响?

19、土壤水的主要形态有哪些?土壤有效含水量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0、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1、简述河流、水系和流域的基本概念,叙述径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22、简述主要河川径流特征值的含义,叙述河流的水源补给和洪水与枯水径流特征。

23、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24、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试说明湖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举例说明之。

2、什么叫内力地质作用?简述主要的内力地质作用过程,并举例说明内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地貌形成的

关系。

3、什么叫外力地质作用?岩石物理分解是通过四种什么方式来进行的?在崩解过程中岩石节理起什么作

用?

4、为什么说风化作用是一切外力地质作用和地貌过程的先导?什么是球状风化?试描述残积物和说明它们

在环境中的意义。

5、试描述人类作为地貌营力的作用。人类活动是如何产生新的地形的?掘松现象含义是什么?

6、叙述主要外力地质作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及相应地貌形态的形成。

7、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治这两种自然灾害?试描述大的块状滑坡的形态和运动。块状滑坡对

环境的重要性是什么?

8、简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在什么样的天然物质条件下休止角决定地面坡度? 9、什么是泥石流?试描述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条件。试描述泥石流的形式。并举一个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泥

石流爆发的例子。

10、试解释沉积量,植被的各种要素和土地利用是如何影响沉积量的?试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

11、什么是劣地?它们形成于什么地方和为什么会产生?

试描述河流侵蚀过程。影响岸塌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基岩河槽磨蚀产生什么样的地形?

12、河流搬运泥沙有哪三种形式?试区别悬移质和推移质。什么样的作用过程引起了沉积物颗粒在河流中

悬浮?

13、试描述河道在洪水波通过时期所经历的变化。河流最大输沙能是指什么?河床输送推移质的能力是如

何随变速而变的?在水文站测量时,悬移质是如何随变量的不同而不同的?

14、试以几条主要河流为例来说明气候、植被和土壤母质是如何影响沉积量和年输沙量的?人类在增大河

流的输沙量方面已达到了什么程度?

15、试解释河流平衡的概念。试描述均衡河流的活动。在均衡河流中河流泥沙与河床输送能力是如何相处

的?均衡河流纵剖面的标准形式是什么?

16、基准面是指什么?试解释一条均衡河流的剖面在其总长度中为什么永远不会低于基准面? 17、河流峡谷和瀑布具有什么环境意义?试描述和解释尼亚加拉瀑布。建坝和河谷的利用使得什么有趣的

事发生?

18、什么使得一条河流的河道被加积?试描述一条遭受过加积的河道。什么原因使得冲刷产生河床加积?

冲积阶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环境因素有利于人类利用阶地?

19、人类活动引起的加积作用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都市化是如何引起加积作用和河流下游沉积物沉积

的?

20、试描述泛滥平原上冲积河流形成的各种地形和一河曲到下一河曲的河流横断面变化。什么是曲流冲刷?

什么是沙洲、滩槽地形?天然堤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耶佐式河流? 21、 在整个历史上近河区的环境一直吸引着人类,这是什么原因?

22、试描述用来控制和减少大冲积河上的洪水的减洪措施的各种形式。那些成功的减洪措施已达到什么程度?有些措施在何地失败和为什么失败?试论防止洪水危害的非结构方法。什么非结构方法是有效的?

23、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24、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冲积平原的形态特征与物质结构的研究对农业生产和地下水的探测具

有重要意义?

25、哪些条件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26、石芽、峰林、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7、溶洞是如何形成的?洞穴与潜水面之间有什么联系?什么是石灰华?试描述喀斯特景观。

28、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9、冻融作用的原理如何?试描述北极苔原的融冻情况,融冻作用怎样促进永冻的存在?

30、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防治风沙移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1、说明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主要类型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32、黄土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何特征?

33、黄土沟谷地貌主要有哪几类?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可以采取哪些防

治措施?

34、简述海岸地貌主要类型的成因和特征。

35、试解释W.M.戴维斯所发展的剥蚀循环的最初概念。“准平原”这个术语是由什么字创造出来的?以河流

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36、怎样评价戴维斯模型与彭克模型?简述地貌发育过程的均衡模型。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2、为什么SiO2/R2O3可以反映土壤或风化壳元素迁移的强度?促使原始风化壳发生区域分异的因素有哪

些?

3、简述地球化学屏障在土壤形成和风化壳分异过程中的作用。

4、什么是土壤肥力?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试述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 5、土壤的基本组分有哪些?什么样的组分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土壤质地和结构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

6、什么叫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试述土壤酸碱度的肥力意义。

7、什么叫土壤胶体?它如何实现土壤的供肥和保肥功能?解释盐基饱和度的概念。 9、何谓土壤水分有效性?对于某一土壤来说,为什么有效水分含量不是常数? 10、为什么湿润、半湿润和干旱地区的土壤pH不同?简述土壤Eh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简述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试述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和主要成土过程。

12、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各层的特点如何?

13、观察描述你所在地区的土壤剖面并查阅有关资料,鉴定它属于何种土壤类型

14、试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试述世界十大土壤类型(土纲)的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向与问题。

15、土壤圈是如何形成的?简述土壤在地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2、简述水热条件和海拔高度与植被分布之间关系的一般模式。

3、如何根据需水量对植物进行分类?试举例说明之。植物如何损失水分的?是描述蒸腾过程和植物减少水

分损失的适应性。

4、为什么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特征指示作用的几个主要方面。

5、与湿-干循环相联系的植物适应性是什么?于什么气候类型有联系?

6、风对植被的型式和形状有什么影响?

7、什么是气候影响临界温度以及物种分布有关的生物气候学规律?试举出两个生物气候界限的例子。什么

因素可以使生物种不受它的生物气候界限的限制?

8、根据各生态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在生物引种驯化过程中应考虑哪些生态因素?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植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

10、解释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从热力学角度看,光合作用的生成物对于生态系统有何重要意义?

11、解释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分析全球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1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基本特征和“十分之一定律”的含义。

13、解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储存库、周转率、周转时间的概念,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图解模型。 14、简述碳循环的过程,并说明海洋和生物群落影响大气co2含量及其季节波动的机理与限度。 15、简述氮循环的主要生物、化学作用与过程,并说明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影响的主要表现。

16、简述磷循环的过程及其非闭合的性质,并说明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17、什么叫大地女神假说?它在解释地球表层环境形成与变化方面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8、什么叫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19、什么是生活型?说出七种生活型并描述之,试举出每一种生活型的例子。

20、试说明大小、成层现象、覆盖度和周期性是如何应用于植被结构描述的简述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

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和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环境背景。 21、简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在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 22、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特征有何异同? 23、热带稀树草原与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特征有何异同? 24、岛屿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各有什么特征? 25、何为生态系统植物生产潜力?怎样计算农作物生产潜力?

26、试描述生态演替过程。什么是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包括哪些阶段?试以沙丘演替和藓沼演替作

为例子来加以描述之。

27、什么是老农田演替?试描述典型的老农田演替的各个阶段。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空间尺度?如何理解自然地理学从全球着眼,从区域入

手的方法论?

3、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哪些圈层之间的交界面上最为显著,为什么?

如何理解“减少人类圈的资源与物质输入量是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4、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有什么认识上的意义?

5、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意义是什么?试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6、如何正确理解垂直自然带带谱的空间变异规律?

7、简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空间联系模型研究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8、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划分与类型划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9、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0、土地和土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试述多系列土地自然分类的方法。

11、试述土地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12、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其危害?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14、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

生什么危害?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15、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16、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

因如何?

17、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

影响及其对策。

18、简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系统的演变过程了,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中,各个不同社会阶段人

与自然关系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解释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谈谈你对“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这对概念的认识。

20、承载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谈谈你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21、简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

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

1、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

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

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质

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

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

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

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 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

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

度愈强。 3、黄土区无林

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

有林的重要原因。

三、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说明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0分)

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

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北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

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

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

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

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

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

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0.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

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

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

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

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

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

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

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

即发育成为岩洞。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

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

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

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

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

(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出现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0.49,年平均气温-1℃以下。植株低矮,覆盖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连山峰因能拦截东南季风和西风气流两个方向的湿气流,降雨多,形成“冷龙岭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态储存。雪线

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积64.82km2。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位于海拔2600~3800m之间的中高山地带。降水量380~560mm,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其中,3800~3500m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为森林灌丛草甸带。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

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海拔2300~2600m为山地草原,2000~2300m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干燥度0.8~3.3,平均

气温-1.0~5.8℃。

(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

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 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

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 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

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

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一、名词解释(28分,每小题4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洋流和冷洋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温度高,寒流比流经海区

的温度低。 2、气团与锋

气团是在水平方向上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即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等主要物理属性变化较小。气团的规

模大,范围可达数百公里直到2000--3000公里,垂直厚度可到达对流层的中上部。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时存在的比较狭窄的过渡区称为锋。锋两侧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

现在温度方面,因此往往把锋看成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3、岩溶峰林与岩溶平原

岩溶峰林是成群或分散的石灰岩山峰,通常是峰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峰林受构造的影响而形态多变。在

水平或微倾斜岩层发育的峰林,多成圆柱形或锥形,倾角较大的岩层发育的峰林,常成单斜式。

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4、黑钙土

分布于大兴安岭的丘陵山麓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表土黑色,腐殖质层厚约30--40厘米,逐渐向下层过渡,并有腐殖质呈舌状向心土层延伸:心土层浅灰棕或黄棕色,碳酸盐呈斑块或结核

状积聚;母质层较厚;质地轻至中壤土。呈微碱性。

5、顶级群落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

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6、土地

一般认为土地是地理环境(主要是陆地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所组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在内

的自然综合体。 7、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

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填空、选择题(20分,每小题5分)

1、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纬30度的某地的昼长大于夜长,赤道上正午太阳高

度为23.5度。

2、逆断层是指:①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②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③两盘

沿着断层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3、阶地类型主要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三种。

4、土壤粘化过程主要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生,土壤粘化作用明显的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三、问答题(27分,每小题9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首先是棉兰老岛以北赤道流分支的黑潮,包括黑潮和北太平洋流,后者又转为加利

福尼亚流最后进入北赤道流。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由来自南赤道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流和沿南美两岸北上的秘鲁流。

2、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在大陆上,高大隆起的山地及其延伸方向以及局部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

种意义上说,地貌可以成为局地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势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

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在不到一个纬度范围内海拔相同的情况下,1月份山南气温比山北高5℃以上,7月份差别不大,南坡仅比北坡高1℃多,年均温南坡比北坡高3℃,无霜期南坡比北坡长60天左右,年降水

量南坡比北坡多400毫米左右。

气温、降水因地形和高度而不同。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并形成垂直气候带。由于山地本身对水热条件的影响,巨大而延伸的山体,往往成为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之一。例如我国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

正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秦岭就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

℃)。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

化等。

从低纬至高纬地区,随着基带的更替及其带幅的变小,带谱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带谱结构也逐趋简单。垂直带从基带至永久冰雪带的更替,其中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基带至极地的水平更替,但两者递变的成因和梯度是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随高度递减不是因太阳光线入射角的变化而导致太阳辐射量和气温的降低,而是因长波辐射的热辐射随高度而迅速加强而导致辐射平衡和气温的下降。垂直带随着高度的增加,因大气

厚度、密度及尘埃和水分减少,太阳辐射和光照反而增强。所以高山与高纬地区的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有所不同的。垂直带的温度梯度变化比纬度水平变化大一百倍左右。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

极地的极大变化。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

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分)

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2)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3)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

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干旱气候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2)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3)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4)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

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不过,以上成因多数还难以解释中国温带干旱气候的形成问题,更不能解释干旱气候何以第四纪中期以来趋于强化。凡此,均说明了亚洲中部干早气候成因的独特性,即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高原的屏障作用关,它直接阻挡了西南湿润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平均而言,高原北侧的大气湿度不足南侧的1/3。(2)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区。在高原及邻近地区多年夏季平均的垂直运动场上,夏半年(4—9月)高原上盛行较强的上升运动,而绕高原西、北和东北侧分布着下沉运动带,三个下沉中心大体分别与中亚、西北和华北三片干早及半干早区对应。高原北侧和西侧这种长时间维持的深厚下沉运动,致使这些地方全年出现少云的干燥天气,形成高原外围少雨带。(3)强迫西风气流分支绕流,形成高原北侧全年盛行的高空脊和反气旋性辐散带。既进一步加强了高原北侧的下沉运动,也使气柱中本来就稀少的水汽易辐散掉,难在当地降雨。上述高原对西北干旱背景及年变化的影响,得到Brocoo1i等(1992)有无青藏高原地形的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的验证。还得到青藏高原隆升史上,至高原达3000—3500m临界高度(冰冻圈高度)后,亚洲气候环境才发生重大

变化的古地质证据的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