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活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
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
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动中小学实施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权利义务,民主法制为中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
21世纪是高科技、高智能、高竞争的世纪。这种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一方面要青年一代融入社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青年一代敢于创新,不惧失败,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竞争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来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量资料表明,现代社会心理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进而导致人们的心理紧张加剧造成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现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教育者有责任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由四大要素和一个“个性”组成。四大要素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心素质。这里的“身心素质”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素,教育当代青少年具备了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积极推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要求是受教育者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人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潜能,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柳斌同志曾说过:“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在提高完善自我的同时,争当素质教育的先锋和模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呢?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向广大师生进行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开设心理讲座,组织老师参观、学习。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聘请专家来校传授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
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1)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表,并配上专职教师任课。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能结合实际上好每一堂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2)任课老师平时应有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知识的学习中。在各科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不断克服困难以健康的心理去学好各门功课。教育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有强烈有求知欲望,致力于学习。同时,针对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是独生子女,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刚强的品质尤为重要。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爱迪生也说过:
“伟大的人物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对待各种挫折和失败,让学生学会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淡然。 (3)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平时应多举办各项活动,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心理。有计划地举办朗读赛、故事会、演唱赛等,促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从中发现乐趣,在成功中体验自信。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观光、访问,成立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才能的同时,广泛接触社会,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今后离开学校,更好地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还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检测,针对病症,逐个进行跟踪教育。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难以见效,必须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心理健康网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学校实施双休日,学生可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抵消。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地提高家长的素质,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之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媒体、社区
等教育的帮助,让三方协同作战,真正发挥教育作用。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