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 彭小年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给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困境。本文从分析新媒体入手,探讨了新 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并提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走出困境。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困境;策略 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随 2.2新媒体时代使人际传播和文字 与新媒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 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体技术 传播的缺失 2.5新媒体的娱乐化、碎片性冲击 也在不断革新。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对于文化传播而言,人际传播和文 着传统文化传播 构成了全新的文化体系,对传统文化传 字传播这些最为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着重 “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 播带来了困境和深远影响。 要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多的 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 I,’因此传 1何谓新媒体 是被数字化产品所包围。文化传播更多 统文化传播通过新媒体传播就不可避免 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美国人戈尔 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言语上的激励和精 地掺人娱乐性的成分。传统文化的严肃 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利用数字技 神上的慰藉,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人 性自然大打折扣,对传统英雄人物的塑 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 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归属和维系。 造、对传统价值观的确立、对传统文化 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 由于历史承袭和渊源等各种原因, 精髓的宣扬等,都将加入娱乐化的成分, 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 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宜新媒体的传播方 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伴 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当下更多地 式。新媒体的发展由于技术手段的优势 随新媒体瞬间性、碎片性的传播方式, 被理解为相对于传统的四大媒体,即报纸、 促使人们更易接受并选择新媒体,无形 对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快餐性消费, 杂志、广播和电视而言的,是伴随着现代 当中让部分不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 使传统文化成为简单机构的文化符号复 信息与数字技术而诞生的以网络、手机等 化面临无法传播的境地。 制,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效果。 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匡文波在《“新媒体” 2.3新媒体时代信息管制不到位 3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概念辨析》中指出,数字化和互动 是新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加上 3.1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媒体的根本特征。廖祥忠在《何为新媒体》 新媒体的一些新技术手段使得目前针对 挖掘 中对新媒体解读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 新媒体的管理难上加难。致使每天大量 “中华文化是历史的沉积,是中华民 苏宝华在《新媒体定义新论》中指出,新 的信息充斥于新媒体,甚至很多是虚假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既推 媒体是一种传递数字化信息的传播介质。 信息、负面信息,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动了社会的发展,又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 目前,新媒体主要有门户网站、虚 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新媒体的传统文 大复兴。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拟社区、网上即时通讯、博客、微博、微信、 化传播获得了渠道和工具。在信息大爆 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 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主要有交互性、 炸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真假难辨,有时 产,这些传统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 数字化、容量大、多样性、多媒体、时效性、 甚至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 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 全球化等多种特征。 真实的、所需的内容,新媒体这种畅通 念,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口11’ 2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无阻式的传播势必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首先要抓紧时间 2.1 “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传统文 不利影响。 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祖国的 化传播信息不平衡 2.4传统文化本身与新媒体的隔阂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自身的特点, 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 的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 世代传承延续,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 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不同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 民族特色,世代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 3.2宣扬自由自律和“以人为本、 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 同,涵盖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 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提高受众素质 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而引起 术等各个层面,有着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新媒体时代构筑起全新的语境时空, 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 形成了一种文化关系整体。传统文化本 从根本上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 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一I【”。 身的诸多特点,使传统文化传播依然躺 人与人之间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共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差别、 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默,面对新媒体这种 存”的理念,自觉提升精神文明素质, 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等的存在, 发展迅猛、突如其来的传播媒介,要适 主动传播正能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造成传统文化传播的信息不平衡。 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传统文化本身 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在新 坯 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自由与自律及社会监 进一步激活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生产、 造传统文化精品项目,构建文化产业链 管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在一定意义上, 发行、消费的整条价值链。口p’科学合理 和完善合理的文化传播渠道,在宣传自 自由为自律的出场创造了条件,而自律 地配置新媒体资源,使传统文化传播变 律和“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精神理 与社会监管恰恰是自由的保障。l4I1’通过 得更为智能化,给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 念下,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受众的素质,提升文化的接受程度, 文化体验,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服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导论【M].北京: 削弱“数字鸿沟”的影响,通过新媒体 务传统文化传播。同时整合社会资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的新兴媒介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 使传统文化传播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21孔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 更为快捷方便有效的传播方式,使新媒 积极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现代软件 I].编辑之友,2013,(8). 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调整以 等高新技术,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文化 化传播渠道探索【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拓展文化 【3】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 更好地适应传统文化的传播。 3.3推陈出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 服务功能,延伸文化传播的空间和辐射 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 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主动占领新媒 范围。 论坛,2010,(4). 体空间 3.5构建完善合理的传统文化传播 中华文化 『4】孙宜君,葛志宏.论新媒体语境 下跨文化传播伦理困境与建构原则Ⅱ】_现 时代在发展,新媒体被广大受众所 渠道 接受,人们的学习、阅读习惯正越来越 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等占有极 代传播,2013,(35). I51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 向新媒体转变,传统文化自身要主动迎 强的优势,但文化传播渠道也不能全依 J1_当代传 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积极主动占据 赖新媒体,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以新媒体 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础,为社会大众提供有用的文化和信息, 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 传统文化精品项目,赢得受众的尊敬、 在内容上把好关。 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 总之,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 2014PY44。 信赖与重视,使传统文化自身在新媒体 的空间中有着更大的话语权。 临着一定的困境,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 作者简历:彭小年(1984一),男, 3.4加大对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 的传播也是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 江西吉安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的开发与应用,构建文化传播产业链 媒体的优势,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打 新媒体空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 础上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 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项 目,推陈出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 为主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 播,2012,(1). 优势,做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的有机结合。同时,应以内容传播为基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 (上接第87页) 第一,进一步提升新闻广播的时效性, 众带来观念的更新。具有一个全面且极 势市场份额,必须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 并且做到内容上的独特和创新。在信息大 具特色的栏目编排体系,并且引发民众 势,改造自身传统运作模式,以增强自 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节奏和 的思考或讨论,增强听众的知识面的节 身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新媒体给传 速度的要求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应当是新形势下广播新闻节目追求的 统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那 特别是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和途径日益增 重点所在。其表现形式应当是多样的, 些能够尽快转变模式并且适应市场竞争 多的情况下,人们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变 典型的有主题活动或特色点评等。 的媒体行业迎来了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 得更加简便,因而在时效性上,广播新闻 第三,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或整合, 的新平台和新动力。 应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现传播形态的多元化,为自身发展注 参考文献: 第二,在内容上,增强自身报道的 入新的动力。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的采用, …1王媛,葛少奇.广播新闻:创 可读性,特别需要从思想性和独家性上 使媒体行业呈现出以传统广播为主,集 新业态多元传播合作融合D1.中国广 2014,(2). 下功夫。目前,微信、微博等即时信息 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出版、手 播,f21申启武,熊科伟.广播新闻:理 传播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新闻报道的主 机多媒体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多元化 动权日益掌握在民众的手中,从而带来 的广播形态,可以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 念变革方式创新渠道拓展【l1_中国广 2013,(2). 信息量上的剧增以及速度传播的飞速化, 整合和综合利用,在满足受众的个性需 播,人们对于信息接收得越多,在选择和甄 求的同时,还可以发挥整体传播效应, 别上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 提升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3】申红,褚俊杰.媒体融合背景下 的广播新闻创新Ⅱ】.新闻世界,2011,(1O), 个好的广播新闻节目应当风格独特, 特色鲜明,思想内容深邃,点评犀利, 4结语 面对具有众多优势的新媒体产业的 作者简介:刘云琴(1972一),女, 夺人眼球,在新闻的编排和总结上形成 竞争,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在新的 福建惠安人。研究方向:传统媒体(广播) 自身的特色,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听 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占有优 的创新发展,新媒体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