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宏伟而完整的结构、幽默而浪漫的情调。该书在浪漫化传奇化背后隐含的现实悲剧性,为悟空这个英雄角色的陨落而叹嗟。它也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关键词:西游记 悲剧 三教 融合 一、《西游记》的悲剧主旨¬——英雄之死
《西游记》作为文学文本因融入了诸多的艺术构造和描写,或多或少有其浪漫的一面。吴承恩诙谐生趣的笔调除了用来描写离奇曲折、跌宕起伏的取经经历,也大量地刻画了取经团体的各自的精神面貌,在性格流变的矛盾中已蕴含悲剧成分。
每一个悲剧都有一个载体。纵观《西游记》,唐玄奘无疑是支撑整个取经事业的领袖。但这种领袖气质仅仅表现为他对佛教的极度虔诚上。就个性而言,孙悟空是作者浓墨重彩、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极具叛逆精神而且神通广大,最后的结果却是本性的磨灭。故而,悲剧性集中于他的身上。
悟空的浪漫性格为西游记的悲剧性搭建了内在舞台。《西游记》开篇明义,第一回就交待了悟空奇异的诞生历程,透漏出浓郁的浪漫气息。后来悟空又以不俗的勇气发现水帘洞被尊为“美猴王”,尤其是“大闹天宫”,将悟空的英雄形象和反抗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达到高潮。
悟空的性格精神在其对封建社会秩序的冲击中又受到反作用而钝化,英雄最终陨落。西游记的第十三回是一个分水岭,原因在于此回的前后两部分把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两面性揭露无余:前一部分肯定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部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后一部分“又肯定了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具备一整套自我维护的政治思想机制使其在几千年中稳固地延续。即面对反抗者,统治集团可以在思想上教化,在政治上拉拢,以“招安”的方式把前者纳入自己的体系,削弱他们的反抗意识。这构成了悟空因自身社会地位的转变而精神堕化的必然悲剧。总之,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一方面要求悟空把性情禁锢在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承担起剪除腐朽绥靖平民的统治义务。这便是从悟空这个英雄形象身上展现出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悲剧性的缩影,也是《西游记》传达的悲剧色彩。
二、《西游记》中三教文化的融合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进程。明清之际的社会大思潮将三教的融合推向高潮。《西游记》作为宗教色彩浓郁的神魔小说,在三教融合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的三教地位是小说的整体的构架,而心学和理想人格则是小说中三教融合的具体体现。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虽是三教融合,但在《西游记》里三教并不坐在并列而平等的交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儒为本,道为门,佛为极,即儒家是立言之本,作为价值观存在于小说中;道家则作为一种手段,是为实现小说人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成佛而打基础的。由此可以看出,儒、释、道在《西游记》中有着不同的地位。 (一)三教的关系
儒家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的存在对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儒家思想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吴承恩作为一个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文人,在创作《西游记》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流露在作品当中。更多时候,儒家的思想更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渗透在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唐僧就是一个披着袈裟的儒士形象。自小就入佛门的唐僧言行举止就有很多的儒士风范。其次,书中的另一形象——孙悟空,实际上也是作者依照儒家思想和模式塑造出来的。儒家的“义”体现的是一种绝对的个人修养。孙悟空最初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过是为了能逃离五行山,可以说是为了个人的眼前
利益。而对于最终的目标,即修得正果,虽说有些渺茫,但孙悟空也是在朝着这一终极目标努力着。小说的结局就是他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按照儒家思想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就是一种“义举”,正是儒家“义”的体现。
与儒家思想一样,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深刻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
道家的思想在《西游记》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在《西游记》中随处可以看到关于长生不老、求神问道的描写。书中道家的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它有道教尊神,如太上老君等;有自然之神,如日月星斗;有护法神将,如四大元帅;有群仙众真,如四大真人。
相对于儒家和道家而言,佛教在《西游记》中,是一种终极目标的追求。从宗教的教义上来看,《西游记》中所体现的是对大乘佛法的追求和佛教对其他诸教的统摄。从取经的目的上来看,唐僧一行人都是以求取真经,修成正果为最终目的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经历取经途上的所有磨难。取经过程中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都是佛祖的安排。而且,他们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有些是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后台的妖魔,而这些妖魔都与神佛沾亲带故。《西游记》就是通过
对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的描写,来体现克服魔性,修心成佛这一目标的追求。 (二)三教的融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思想支柱,儒、释、道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三教在明清时期的融合可以通过心学来体现。
作为一部宗教色彩很浓厚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儒释道的体现,也可以通过小说中心学的描写体现出来,而尤其以“求放心”和“致良知”表现的最为突出。
“求放心”,就是收其放心,将放纵之心重新拉回到心之本体上。《西游记》特意选用了“心猿”这一宗教用语作为孙悟空的别称,比喻其躁动的心灵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作为心学的另一主张,“致良知”则在唐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致良知”,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一切事与物之中。我们知道,唐僧对于善恶的判断通常与孙悟空产生冲突,这也是小说中师徒二人常常发生矛盾的地方。如果说孙悟空凭借的是自己的超凡能力来斩妖除魔,那么唐僧就是基于他的良知。
在唐僧看来,良知就是人的本性体现。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面最为闪亮的形象,也是广大读者最为喜爱的形象。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格通常寄托了人们某些愿望,并且是一种模式化后的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理想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它们分别有着对理想人格的要求,这体现出他们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吴承恩在塑造悟空一形象时,将儒、释、道三家的理想人格统一于他身上,使他不仅具有儒家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也具有道家的追求身心自由的游世心理,而且还有着佛家的善良执着的理想人格。
三、结语
《西游记》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明朝中期国人的宗教思想。虽然《西游记》描写的是虚幻的神魔世界,但这只是作者借以投影社会现实的手段,抛开这层虚幻的外衣,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在小说中的影子。中华传统文化的包融性,使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被逐渐同化融合。中国人既需要积极入世的儒教,也需要追求出世的道教和佛教来加以补充。儒、释、道在《西游记》中融合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大思潮,同时也为三教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宗教史上,《西游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唐大潮,《论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的社会潮流》,宗教学研究,1996; [2] 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 [3] 吴承恩,《西游记》,岳麓书社,1987;
[4]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