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夏衍对西部抗战文化的贡献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试论夏衍对西部抗战文化的贡献 王婧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 1 1 00) ∞I]《roo∽ 。 卜r1皇卜∞z摘要:夏衍是我国西部抗战文化中颇具代表的文化名士和领导者之一。抗战时期,他身处西南大后方,在 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主要致力于新闻: ̄It-r'J事业、戏剧的领导与创作、统一战线的组织工作等。他所做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宣传了党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鼓舞和团结了广大民众,为西部抗战文化的发展与繁 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夏衍;西部;抗战文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11 1)o5—0068—0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发动大规模的侵华行 发展至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纸,不仪源于党的正确领 动,中国东部的许多城市沦陷,随着人们的大量向西 导,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报社同仁的艰苦努力,而  迁徙,中国文化的重心也随之西移。在这里,遭受摧 更离不开总编辑夏衍的卓越领导。首先,为争取“救报”在桂林的合法地位,复衍 残的文化得到了重生并以抗战文化为核心逐渐发展壮 大,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回顾历史,那些为西部 根据当时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李克农同志的意见,在 先 抗战文化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化人,其鲜明光辉的战 刘仲容陪同下拜访了广西文化教育界元老李任f:生,并对当时的广西省省长黄旭初做r“礼节性”砰 斗形象将永久被历史所铭记,夏衍就是其中之一。 夏衍是我国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和社会活动 访。其次,为明确“救报”在桂林复刊后的方针政 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夏衍随《救亡日报》 策,以及筹备复刊必须的人力物力,夏衍赴长沙向 从上海先后至广州、桂林, “皖南事变”后赴港,后 恩来和社长郭沫若请示工作。再次,为“救报”能在 又经桂林转入重庆。在此期间,夏衍几乎一直是身处 桂林“自力更生”复刊,辗转奔赴香港筹集开办经 西南大后方,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宣 费。1939年1月,《救亡日报》在争取各方面条件基  传工作。其中在文化宣传方面,夏衍的贡献主要体现 本具备的情况下,成功在桂林复刊。“救报”在桂林复刊后,夏衍的工作变得史加的 在他对新闻报刊和进步戏剧的领导与创作上。 呈 繁琐。他不仅要主持编采和评论业务,要亲自写稿, 《救亡日报》的卓越领导者 夏衍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 四处奔波为报纸筹款,还要代表报社同各方面人上交  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 际应酬,要应付国民党检查机关的纠缠等。一、为了让“救报”在桂林办得有特色、 加符合大 2, 觉得这十二年是我毕生最难忘的十二年,甚至可以说 众的心理需求,夏衍多次向同行的办报经验人上虚 t是我工作最愉快的十二年”…。夏衍在抗战时期所从 请教。对报刊的版面结构、具体内容、文宁风格、发 者……但是尽管环境艰难,国民党的文网严密,但我 事的新闻报刊工作,很大部分表现在他对《救亡日 行管理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例如:明晰各 版界限,精简新闻,丰富通讯报道,增设副刊栏¨, 报》的领导上。  《救亡H报》是抗战时期党直接领导的在国统区 采用通俗文风,建立评报制度等。为强化“救报”的评论环节,吸引了更多渎者的 进行文化统战的报纸。自1937年8月它作为上海文化 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创刊以来,夏衍就一直担任该报 关注,夏衍不仅利用其在文化界的关系,邀请省内外 的总编辑。虽然当时《救亡日报》的社长仍是郭沫 的文化界知名人士为“救报”撰写时评,而且他还亲 篇1000字左右的社论,只有生病的时 若,但是郭老的工作重心在重庆,担任文委会主任, 自写稿,每天写1无暇顾及《救亡日报》,因此《救亡日报》的实际工 候才让廖沫沙代写,甚至有时候同l天内的社论和削 字街》中的《街 作由夏衍主持。1937年底上海沦陷,夏衍带领报刊的 刊《文化岗位》中的《岗位》、《1‘各位同仁几经周转,由广州辗转至桂林,开始了桂林 头巷议》两个专栏小言论,都出自他一人之手。据统 版《救亡日报》的报刊生涯。 计, “三年间他为报纸撰写的社论、时评、短评就达 在当时被誉为战时“文化城”的桂林,各类报刊 四百八十多篇以上,共计约五十万字左右,其他的品 林立,《救亡日报》能“置于死地而在此后生”,并 种还未计算在内” 。夏衍写的这些社论针砭同内时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汉族,湖南永州人,湖南省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 弊,纵论国际形势,取材广泛,倾向鲜明,凸显了其 在《新民晚报》、《新蜀报》、《天下文章》、《国 所特有的简洁精辟,广博畅达的风格,曾一度是“救 讯》等报刊上写过文章。1944年8月,夏衍接替章汉 报”吸引读者,影响舆论的一大特色。 夫任《新华日报》代理总编辑,直至1945年9月奉命 当时, “救报”的办报经费是十分紧张的,由于 回上海时才结束在报社的工作,在这期间,夏衍还在 政治上的原因,没有依附任何派系,也没有广告收 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下为当时轰动全国的重庆谈判作过 入,只是依靠发行报纸来勉强维持开支。夏衍曾多次 奔赴重庆、香港等地通过戏剧界的朋友组织义演为 “特写”。 二、戏剧领域的核心支柱 “救报”筹集募捐资金,并通过活动来取得社会各界 夏衍对我国西部抗战文化所做的杰出贡献,其中 对“救报”的支持和援助。在生活上,由于缺钱,夏 很大部分体现在戏剧领域:一方面表现为他对抗日进 衍和全社人员一律吃大锅饭,不拿薪水稿费,过“战 步戏剧活动的卓越组织和领导,另一方面表现为他丰 时共产主义生活”,一直坚持到报纸被封闭为止。 在“派系林立”“群雄割据”的桂林, “救报” 能够“插足”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夏衍在其中 的奋力周旋。桂林“救报”期间,夏衍充分发挥其不 凡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协调了报 纸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夏衍努力克服了作为知识 分子的清傲,逐渐学会并最终能游刃有余地和广西政 界、文化界、新闻界的各色人物打交道,为“救报” 在桂林能够顺利办报编织了有利的社会关系网,桂系 中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李任仁、陈绍先、陈此生 等都与夏衍和“救报”建立了友谊,为“救报”提供 过帮助, “皖南事变”时还掩护他们安全撤离桂林。 夏衍在当时的桂林新闻界也是得人心的,他与当地的 《大公报》、《扫荡报》等颇具影响的报纸负责人都 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张敏思(尔华)在其回忆中 曾这样描述过当时桂林新闻界每月1次的聚餐会: “在聚餐会上没有对立或争论,而且往往在谈到国 内、国际形势比大家都希望听听夏公的意见,对夏公 所讲的,也多点头称是。这个新闻界聚餐会也成了夏 公进行统战工作、团结同业的场合”[2]87。 1941年1月, “皖南事变”发生, “救报”因坚持 拒绝刊登蒋介石污蔑“新四军叛变”的消息电稿,于 2Yl28日被国民党当局正式查封,这张曾在抗Et救亡中 影响着舆论界的报纸,从此结束了它在桂林的战斗生 涯。2年以来,《救亡日报》以其统一战线的办报性质 及独特的办报风格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欢迎。发行数从 复刊时的2000份增加到300o份、500o份, ̄1938年底接 近800O份,其销路突破广西扩展到湖南、江西、广东、 四川乃至香港和南洋一带。报社人员也从刚到桂林时 “赤手空拳”20个人的“杂牌军”发展至将近50人的队 伍,同时,还拥有了自己的出版社、通讯社、印刷厂和 期刊等。在当时那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极端艰苦的物质 条件下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实属不易的。 1942年4月9日,几经辗转奔波的夏衍到达重庆, 欲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但周恩来建议他在重庆的主要 任务,是以进步文化人士的面貌做统一战线工作。尽 管如此,夏衍还是时常为《新华日报》写文章,并成 了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先后用余伯约、姜添、司马牛 等笔名发表时事述评、漫谈杂感。除此之外,夏衍还 富且优秀的戏剧创作。 1942年12月,夏衍发起并与于伶、宋之的、金山 共同组织创建了“中国艺术剧社”。为了争取剧社的 公开合法,夏衍还聘请张道藩等国民党人为挂名理 事。该剧社积极团结广大进步爱国的戏剧工作者,从 1943年2月到1946年1月期间,以重庆银社为主要演出 阵地,先后联合公演了大小l5个剧目,共演出470多 场。这对于当时团结抗日,宣传民众,提高演剧艺术 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剧社也成为抗战后期重庆话 剧运动的主力军,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才复员东下。 夏衍不仅要发动组织各种戏剧活动,尽全力地扩 大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时他还带头创办戏剧刊物来 扩大戏剧活动在大后方的影响力。1940年1 lfl,夏衍 和田汉、欧阳倩予在桂林创办了大型戏剧月刊《戏剧 春秋》。夏衍在出任编辑委员的同时积极为该刊撰 稿,先后发表了《戏剧抗战三年间》、《谈真》、 悻 《冬夜》等戏剧论文和剧本。 这段艰苦的抗战岁月也是夏衍戏剧创作的高峰 期。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期间,他在繁忙的 文化领导工作之余,先后创作了10多部剧作,其中有 不少话剧在大后方进行公演,反响强烈,成为日后广 为流传的经典佳作。例如,夏衍的代表剧作《一年 间》,在1939年曾先后在重庆、香港、桂林3地举行 联合公演。在桂林公演时,夏衍亲自参加了导演团的 工作,此剧连演10余场,观众达10000 ̄人,其“演 出规模之大,动员人力之多,和产生社会影响之深远 来看,在中国戏剧史上都是空前的” 。 在当时的重庆,话剧公演空前繁荣并广泛普及, 尤其是1941年至1945年间的“雾季公演”,每年都会 有几十部出众的话剧被搬上舞台,其中就有不少剧作 是出自夏衍之手。例如,1939年公演的有《上海屋檐 下》以及前面提到过的《一年间》,1941年的《赎罪 中国万岁剧团演出》,1941年10月一1942年5月的 《愁城记》,1942年10月一1943年6月《法西斯细 菌》,1943年10月一1944年6月《天上人间》(一年 间)、《戏剧春秋》(与于伶、宋之的联合编剧)、 《草木皆兵》,1944年9月一1945年11月的《离离 草》和《芳草天涯》等 。 在众多的话剧著作中,夏衍的作品是独具一格 同仁,“救报”同《广西日报》之间,也维持着友好 的,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其话剧作 关系。 同时,夏衍还致力于救亡文化团体的创建和组织 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多以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为主,并赋 予他们典型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人物的刻画上致力于揭 工作。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夏衍积极投入建 示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以小见大地表达抗日主题。 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桂林分会的筹备:E作,该 此外,夏衍在这期间的剧评作品也是颇为丰富 协会于1939年10月2 Et正式成立,它容纳了各党派各 善∞1]《r0o∞ 0 3卜 ∞z的,其代表作品有《我推荐这个剧本》、《丁伶小 方面的进步作家,夏衍任理事。当时在桂林还有个名 论》、《为中国剧坛祝福》、《观剧偶感》、《观 为广西建设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团体,它实际上是政治 <蜕变>》、《读<人鼠之间>》、《<之子于归>及其 组织,夏衍和一批共产党员、著名专家、学者被应邀 他》、《读少年游》、《从迷雾中看一面镜子》等。 在这些剧评中,夏衍对抗战戏剧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戏剧工作者的业务修养与提高、戏剧的民族形 式、戏剧创作过程问题以及戏剧的题材等,都置之于 抗战的思维下加以思考探究,这对于当时整个戏剧界 的进步戏剧创作都具有借鉴作用。 三、文化统战杰出的组织者 自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夏衍多年负责上海 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在组织、协调工作方面卓有才 干。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夏衍在抗战时期的主要工作 就是宣传和统战,因此,无论在桂林还是在重庆,夏 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统一战线的工作。 夏衍一直以来所致力的统战工作都是贯穿于其新 闻和戏剧工作之中的,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述:“在当 时,办报和恩来同志交付给我们的统战工作分不开 的” ” 。在桂林时,夏衍就曾利用《救亡日报》的公 开合法身份来联系各地进步文艺工作者,把他们团结 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例如,夏衍当时居住的太 平路12号,不仅是“救报”的白班编辑部,还是联系 党内外人士的联络点、接待处。在这里,夏衍每天都 要接待许多来自各方面的人士,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 议,并及时地反馈给“八办”负责人李克农。 “报社 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外地来人没有地方住,就在 ‘客厅’里睡地板,碰上吃饭的时间,一起吃大锅 饭。这些文艺工作者给救报写文章,有时还帮助跑跑 腿,也一律不给报酬。” 上文提到过,夏衍为“救报”能够在桂林顺利的生 存发展下去,不得不和桂林各界人物打交道、建立良好 的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哈恰也是夏衍进行文化统战的 一部分。当时在桂林, “救报”受到中央社广西分社和 新闻检查所的监视,两者都是由国民党特务CC系统控 制,其中新闻检查所周所长是个两面派,表面上对夏衍 表示友好,认同乡,实际上对“救报”稿件审查很严。 夏衍就采取革命的两手来对付他:一方面维持表面的友 好,另一方面对他们无理删改稿件,进行必要的斗争。 抗战时期的桂林报刊界,除“救报”外,还有桂 系的《广西日报》、“中立”的《大公报》、和国民 政府军委会直属的以反共著名的《扫荡报》。夏衍平 日里和中央社的陈纯粹相处得很好,以保证他对“救 报”和《广西日报》、《大公报》、《扫荡报》一视 入会,并成为其研究骨干和台柱人物,该会也成为中 共联系各民主党派、进步人士,扩大统一战线,开展 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此外,夏衍还学会和一些“三教九流”打交道, 来抵制国民党反动派的专权和压制。例如,在桂林 时,有人提出要效仿重庆建立一个“中苏文化协会” 广西分会,当时“孙科派”的行营政治部主任梁寒操 对这一职位垂涎已久,但因为他不仅打着“孙科派” 的“亲苏”的招牌,而且还积极反共,所以为了不让 他掌握这个机构,夏衍主动去邀请李宗仁的夫人郭德 洁来出面担任“中苏文协”广西分会会长。郭德洁接 受了这一邀请并希望能与夏衍等人共同合作来办好这 一协会。这样,就成功地阻止了国民党右派对这一机 构的控制。 在这抗战的几年间,夏衍除了致力于 E述这些¨lI 作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他参与筹 划,积极支持文学刊物《野草》;并先后出版了《此 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等杂文集;编撰 了电影剧本《白云故乡》等;还翻译了《:三兄弟》等 作品。 综观夏衍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与成绩,我们可以看 出,他对西部抗战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为 后人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创作,而且他身处困境却义 勤奋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 借鉴的。在抗战的大后方,正是有一位位像夏衍这样 无私奋斗在抗日救亡文化战线上的“战士们”,我们 的西部抗战文化才会逐渐发展并繁荣,并为服务抗战 推动抗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福辉夏衍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17—118. 【2】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lM}北京:新华 社出版社,1987:152. 【3】丘振声.党的统一战线在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中的胜利IJ1.学 术论坛.1985:5. 『4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重 庆抗战纪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343--354. [5】开诚.李克农: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M】北京:中国 友谊出版公司,1999:205--206. 责任编辑:周巧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