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第26期 教育观察 V0【-3 No.26 2014年9月 Survey of Education Sep.2014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中的史料选择 崔恒祥 (西安交通大学苏I‘I,I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100) [摘要]史料教学是大势所趋,但史料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较为困难。针对当前史料教学史料选择上 的误区,从确定主题、选择内容、辨别质量、注意呈现四个方面具体阐释史料选择的方法,以期对中学历史 史料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史料;史料教学;史料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87—02 史料教学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选择和运用三 以。教学时可以如下板书,这样主题便一目了然。 个环节。其中,最能突出史料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无产阶级) 的是史料的选择。 1.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 现阶段教学的史料选择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 2.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 把史料用作证明教材结论的工具,对史料性质不加 3.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甄别,引用不加出处,史料选取文不对题,忽视学 二、选择史料内容 情.史料运用望文生义等。…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 “史实”“史识”“史论”是构成史学的“三要 实践,总结出在史料选择上的具体方法,以期抛砖 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识”是指在史观指导 引玉。 下对史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 一、确定史料主题 的感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等,多表现为历 史料教学如何确立主题呢?一般而言,课题往 史阶段特征即对某特定历史阶段(时期)诸多社会 往就是主题,但也不尽然。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 现象的本质概括(规律);“史论”是关于历史事件 认真确定主题,挖掘课题的内涵与外延。例如:《新 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偏重于影响(联系现 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课题是“新民主主 实或后世的),“史论”则着重强调作用(对当时 义革命的崛起”,作为一专题教学.这样的主题还算 的)。|2 三者相互支持,构成了史学的知识体系。 合理,但对一节课而言则显得有点大。根据“新民 (一)选择“史实”,注意充实历史细节 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概念,笔者确定本节课的主 要想让历史有血有肉,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故 题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崛起”,突出中国无产阶级。 事,老生常谈,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选 主题之下.取教材“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 择史实.让历史更加丰富多变,让历史之间的联系 立”和“中国共产党三大决定”等内容.舍“国民大 显得更加自然密切,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感悟 革命”这部分教学内容。取的理由是这两方面内容 历史。 都涉及无产阶级.一方面涉及的是标志中国无产阶 (二)选择“史识”,注意全方位、多角度 级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涉及的是无产阶级政 选择史识,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以达到引发学 党。舍的依据是涉及与国民党的合作,内容比较复 生思考的目的。当代史学家杜维运指出,“任何一 杂.同时,“国民大革命”与下一课“国共十年对峙” 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 有着密切联系,将其下移能兼顾历史的延续性。所 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 [作者简介]崔恒祥(1978一),男,江苏南通人,硕士,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87 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 穷”。在FI常教学中,我们选择史料往往有一种倾 向,即选择史料来证明教材的观点,这样一来,史料 不过是教科书内容的一种外在的附加品,这是史料 教学的大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 和立场分析史料,因为很多史料是作者站在自己的 立场上发表观点,往往会受时代、社会、情感、经验 的左右。 (三)选择“史论”,注意当事人、当时人和当今 人的看法 因为作者的身份和身处的时代不同,所以选择 史论时,不能随意,否则会适得其反,形成不正确的 历史认识.大大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 以,我们不能搞“一言堂”,而应该“百家争鸣”,选 择当事人、当时人和当今人的评论,形成对比,在丰 富的史料面前,让学生自我鉴别和判断,从而形成 正确的历史认识。学会习史的基本方法,体会历史 研究的过程,形成证据意识、历史意识。 三、辨别史料质量 选用的史料应该是科学的,只有具有科学性的 史料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开展正确的学习历史活 动.不科学的史料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 我们在选用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辨别真伪,绝对 不可以使用那些野史逸闻和连专家也无法考证的 史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清单来辨别史料 质量: Wh0:史料作者是谁?立场如何? Why:作者为什么要记载?冲动还是深思后的 结果? Where:史料是原始史料还是道听途说?是属 于隐私还是公开的? When:史料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当时、当代 还是当今?[ ]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辨别史料质量时需要注意 “时间”“地点”“谁”“目的”“立场”等几个关键词, 根据这些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所留下的直 接痕迹,历史当事人、当时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所 留下的史料及那些属于个人隐私、避免了公开而造 成危险的史料,都是质量高、可信的史料。所以,选 择原始史料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 说,每一份史料都含有偏见。史料只是告诉我们作 者认为发生了什么,或者仅仅是作者想让我们认为 88 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在辨析史料或证据时。应 该把上面的“关键词”谨记在心。 四、注重史料呈现 中学史料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在史 料的呈现形式、方式上需要特别注意,以符合中学 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除了众所周知的史料 要多样化(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三种史 料形式要兼而有之)、史料要多元化(兼顾不同角 度、不同立场)外,笔者认为史料呈现一定要纸质 化,以纸质学案形式呈现更为必要。 现实中,我们阅读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阅 读纸质书,另一种是浏览网页、电子书。如今,大家 更倾向于电子书,它容量大、便捷,但犹如品茶和喝 水一样,同样都是喝水,但境界不同。阅读纸质书 如同品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中学历史课堂 上,使用PPT能呈现大量的历史信息,但却不能凸 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似是 而非,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情和学习质量。所 以.史料教学提倡纸质学案和PPT呈现相配合.以 学案为主,PPT为辅。纸质呈现,让学生能耐心阅 读史料,领会史料之间的联系与不同。能让学生体 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历 史学家探究历史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纸质学案上 补充大量史料,可以延伸、拓展和质疑,开拓学生视 野,延伸课堂。PPT呈现起辅助作用,配合史料教 学课堂的组织,能让学生明白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解学慧.美国历史教育的特点之一:收集和使 用第一手资料[J].历史教学,2004(5). [2] 甘正权.一道历史题引发的争议[EB/OL]. 2011—11—9.http://Blog.Sina.eom.cn/s/blog_5f2b58220102 duy9.htm1. 『3] 马其凤.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开发 利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 [4] 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 教学,2004(7). [5]李伟科.21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 在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1999(4). [6] 宋玮.中美中学史料教学的比较研究[D].上 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