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节课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或平常的学习中对于除法算式也有一定的接触。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算式的具体意义还是不理解的,学生对于除法的认识还处在朦胧阶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除法的产生过程,初步感知除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
: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重点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个物品吗?他是谁?今天是什么日子?熊猫的生日。
今天熊猫去竹林里挖了12个竹笋,准备招待他的好朋友,可是他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不
愿意帮帮他?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熊猫非常的开心,你们帮他解决了他的难题,熊猫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动物,他就想平时遇到了问题,都能用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来解决
那么今天谁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并与同桌交流先告诉老师你们列的是什么算式?
小精灵也提示我们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12÷4=3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的符号,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的符号除号。你知道除号是从哪里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你知道除号应该怎样写吗?在你的草稿本上写一写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两点要对齐。
写算式时要注意:被分的竹笋是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被分的总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该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
12÷4表示什么?表示有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12表示什么?表示被分的总数,被分的总数写在除号的前面
4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成了4份,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3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是3
连起来说一说12÷4=3表示什么?表示把12平均4份,每份是3
通过学生自己分实物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
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就可以用除法表示你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
【板书:8 ÷
↓被除数
除号
此活动中重点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这一环节,我会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三)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设计如下练习: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用除法算式怎么表示?12÷2=6
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
2 = 4(个)读作8除以2等于4】↓除数
↓商
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4)个。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2)个说一说算式的含义?书上做一做的1、2题
(四)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课堂末尾,我会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同时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最后我会布置一个口头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把筷子?列出除法算式并通过摆一摆进行验证。
20只筷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只
七、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8 ÷↓
↓
2 = 4(个)读作8除以2等于4 ↓
↓
除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