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五年级课内课外古诗词及赏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五年级课内外古诗词50首 课内:

1、示儿 [ 宋 ]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背景】他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一生辅佐高(宋高宗)孝光宁四代皇帝,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未改变初衷。 【赏析】第一行表现了诗人死无所畏的生死观;第二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行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虽然沉痛,但也有必胜的信心。第四行表达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体现了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情感】爱国激情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2、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诗人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生活在南宋孝宗时期,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背景】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社墙壁上。

【赏析】第一句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第二句用反问语气表达愤慨之情。后两句讽刺当政者纵情声色的腐朽本质,表达对他们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情感】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

3.己亥杂诗 作者: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意】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

1

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人简介】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

【背景】龚自珍处在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宣传变革,终因揭露时弊,触动时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是其中一首。

【赏析】前两句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后两句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诗人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生机。

【情感】对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4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过,远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竹林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喧笑,那是洗衣的女子结伴而归.溪中的莲叶摇曳,是渔船沿水下行,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散,但秋景亦佳,我自可留连山中。

【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背景】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时所作。 【赏析】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的风光和村民的淳朴风尚,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情感】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5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

【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唐代诗人。

【背景】安史之乱之时,作者逃到江浙一带避乱,作于苏州城外的枫桥。 【赏析】此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情感】表达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7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 ,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人出山海关。 【背景】塞上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 【赏析】本词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即小见大。 【情感】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

7、蝉 [ 唐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诗人简介】虞世南,字伯施,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背景】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深得李世民赏识,常邀他一起谈诗论画,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情感】: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3

8、乞巧 [ 唐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意】: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诗人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背景】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赏析】:《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情感】: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9、渔歌子 [ 唐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诗人简介】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背景】公元772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情感】: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10、观书有感·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

4

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诗人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等,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背景】庆元二年,为避权臣之祸,朱熹来到福山讲学,在当地村庄写下了这首。

【赏析】前两句是一个比喻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将读书时的感受比作“天光云影共徘徊”。后两句是说,为什么读书让人有这样愉快的感受?是因为读书的人不断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融入书中的内容,不断地受到启发的缘故啊。

【情感】:诗人运用巧妙自然的比喻,写出了读书的愉快感受。

11、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意】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诗人简介】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背景】庆元二年,为避权臣之祸,朱熹来到福山讲学,在当地村庄写下了这首。

【赏析】第一句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第二句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情感】: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12、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

5

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诗人简介】范成大,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

【背景】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退职后闲居苏州石白湖,这时期写下的。

【赏析】这首诗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感】: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13《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诗人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上任,在乡间看到此景所作。

【赏析】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的“穿林”响声和比喻,一个托字传神的写出了孩童玩冰的情态,突发奇想将冰用线穿起来玩,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情感】:对天真孩童的尊重与喜爱。

14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迈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

6

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木头房村横坐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短笛,想到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诗人简介】雷震,南宋,出生日期不明,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背景】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所作。

【赏析】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一个调皮可爱的牧童不是规矩地坐,而是随意坐在牛背上,“横”体现出牧童的天真活泼。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15《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不打败楼兰他们誓死不回。

【诗人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边塞诗人,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背景】将士们渴望立下战功,诗人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

【赏析】运用夸张,“百战”而至“穿金甲”,这漫长戍边时间中的壮烈牺牲。但金甲尽管磨穿,“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更加坚定。

【情感】:保卫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宋 ]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南宋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

7

又一年。

【背景】南宋时期金人占领中原,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60年之久,心里怅然于是作下此诗。

【赏析】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的悲痛,抒发广大民众的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时代社会的矛盾冲突,又高度集中地概括于二十八字之中。 【情感】:爱国和忧国忧民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盛唐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背景】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于是写下这首诗。

【赏析】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情感】: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喜悦之情。

18、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诗人简介】孟郊,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

8

【背景】孟郊经历一生无人赏识、穷困潦倒,心中感悟唯有母亲对自己的亲情才是最宝贵的,故写下此诗。

【赏析】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情感】: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9、鸟鸣涧 [ 唐 ]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意】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诗人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背景】作于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

【赏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情感】: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20、凉州词 [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人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

【背景】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在这期间所作。

【赏析】此诗描绘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此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

9

烈广阔。

【情感】: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意】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这首诗的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赏析】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情感】: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好友的惜别之情。

22、乡村四月 [ 宋 ]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诗人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背景】 翁卷生活在社会下层,熟悉民情风俗,因此他写出的一些反映和关注现实的诗作。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10

【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的赞美之情。

课外古诗词: 1.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诗人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背景】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赏析】前两行写诗人所见,心情是闲适的。后两行写诗人所悟,此时他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2.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 宋 杨万里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诗意】一场雨后道路泥泞难行,一眼望去是隐隐约约重叠的山峦,正觉无助的时候发现远处草丛里好像有头牛,仔细一看发现稀疏的田地里有人在插秧。

【诗人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背景】 《过百家渡四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共有四首,是“诚斋体”的开创之作。

【赏析】抓住平凡事物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表现。初看好像是写全景和远景。但细细感受,置于画面中心的仍然是吸引视觉的有生意的景象。道路和远山只是画面的背景,着重呈露的却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 【情感】:抒发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之情。

3. 题弟侄书堂

11

唐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yue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诗意】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诗人简介】杜荀鹤,唐末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背景】 这首诗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目的是勉励侄儿为了终身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赏析】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情景交融,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情感】不怕磨难,珍惜时光

4.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赏析】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2

5早秋 唐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诗意】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作者简介】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

【背景】 作者在仕途无望,想要归隐又不甘心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赏析】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 【情感】对时间飞逝的感叹,悲秋。

6《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作者简介】颜真卿,字清臣,号应方,小名羡门子,唐代书法家。【背景】 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 【鉴赏】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 【情感】劝勉学子认真学习。

7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3

【诗意】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作者简介】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背景】 《问刘十九》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思念友人时所作。

【赏析】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 【情感】忆念友人;对生活的适意。

8春题湖上 唐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意】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作者简介】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大约是唐代长庆四年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情感】对春日的喜爱与留恋。

9.菊 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意】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诗人简介】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14

【背景】此诗于公元807年(贞元十二年)作于长安。

【赏析】“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情感】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10.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诗意】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 欧阳修于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这组诗。本首是其第三首。

【赏析】“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情感】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11.《赠范晔》 南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意】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 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诗人简介】陆凯字智君,鲜卑族,三国时人。

【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梅花开放,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赏析】“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情感】表达高洁、纯挚的友情。

15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意】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背景】 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情感】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13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意】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诗人简介】张旭,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高,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 【背景】 其诗存世六首,均为写景色绝句,以意境幽深、构思精巧见长。 【赏析】首句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次句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最后两句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

【情感】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14.观沧海

东汉末年 曹操

16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诗人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背景】 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所写。 【赏析】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

【情感】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15.饮酒 其五 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诗人简介】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背景】 陶渊明在隐居田园生活时所作。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境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17

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意】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诗人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背景】 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做此诗。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情感】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7《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人简介】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背景】 创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眼看自己报国无门,因此登上蓟北楼写下的。

【赏析】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俯仰古今,时间漫长;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诗人孤独寂寞苦闷。 【情感】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18

18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意】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诗人简介】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

【背景】 诗人在冬末春初时,又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有感而发。

【赏析】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又蕴含一种生活真理。 【情感】深切的思乡之情。

19 《使至塞上》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察访军情,其实是被排挤出朝廷,诗就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赏析】诗人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的激愤抑郁,与“单车”相呼应。进入边塞后看到奇特壮丽的大漠风光,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9

【情感】孤寂之情和豁达情怀。

20《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意】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碧霄。

【诗人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哲学家和诗人。

【背景】 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参加了

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 【赏析】 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赞美秋天,说秋天比春天更美。

【情感】豁达开朗和开阔胸襟。

21. 行路难 唐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意】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20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背景】 李白被贬,变相撵出长安,在离开长安时所作。 【赏析】通过感情的起伏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情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2.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诗人简介】崔颢,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背景】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以丰富的想象力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情感】送别友人的无限依恋。

23.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

21

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盛唐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背景】 杜甫出游齐赵时所作。

【赏析】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 “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情感】不怕困难的雄心。

24.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盛唐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背景】“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赏析】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历久不衰。 【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意】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背景】杜甫求亲告友,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几个月后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此时此景所作。

【赏析】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情感】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2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意】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

23

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诗人简介】岑参(cén shēn),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背景】这首诗的创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情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惆怅之情。

2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意】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诗人简介】刘禹锡,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背景】这首诗的创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赏析】首联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

【情感】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4

28、钱塘湖春行 [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意】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背景】此诗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赏析】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情感】对自然的热爱,爱春之情。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