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据链简介

来源:意榕旅游网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指挥很大程度上要靠旗帜、灯火等。到了热兵器时代,电话、无线电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战争的效率。然而,随着喷气式飞机、导弹等高机动武器的出现,作战范围空前广大,作战节奏极快,这就需要战场信息能够快速传递,最好能够达到实时的水平。各种现代光电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使战场信息的种类和传输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传统语音通信无论在时效上还是数据传输能力上早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数据链应运而生。

数据链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先应用在地面防空系统,然后逐渐扩展到海军舰艇和作战飞机上。美军于上世纪50年代启用的“赛其”防空预警系统,率先在雷达站和指挥控制中心间建立了点对点的数据链,使防空预警反应时间从10分钟缩短到15秒。随后,北约为“纳其”防空预警系统研制了点对点的Link1数据链,使遍布欧洲的84座大型地面雷达站形成整体预警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解决空中管制数据的传输问题,北约还研制了点对面、可进行单项数据传输的Link4数据链,后来经过改进,还具备了双向通信和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为了实现多平台之间的情报信息交换,美国海军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可在多舰和多机之间承担“面对面”数据交换的Link11数据链,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与未装备Link11舰艇间的数据传输问题,美军还特别研制了Link14数据链。越南战争后,针对战时各军种数据链无法互通的问题,美军开始研制Link16数据链,数据链由此实现了从各自为政向三军通用的一次飞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