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

一、 填空题

中国建筑史共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等三部分。

1. 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起源主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 鸟巢

发展而来的 干阑 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 木骨泥墙房屋。 P15

3. 瓦 的发现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

简陋状态。 P22

4. 中国木构建筑中后世常见的两种木架结构形式即穿斗式和抬梁式,是

代出现的 P28

5. 中国佛教建筑的三种常见的形式是佛塔 、佛寺和 石窟 。P31

6.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 赵州 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

敞肩拱桥,大拱由28 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P35

7. 唐代的砖塔有 楼阁式、 密檐式 与 单层塔 等三种。其中西安小雁

塔(唐代留下)是砖石塔中的一种,它属 密檐式 式的砖塔。 P37

8.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它是 北宋 代将作监 李诫 所著的。 P39

9. 河北定县开元寺 料敌 塔,高达84米,是宋代时最高的一座砖石塔。P41 10.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座琉璃塔是在砖砌塔身外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作外

皮,它是河南开封 佑 国寺 塔。 P41

11.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 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 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 P53

12.隋大兴与唐长安的城市布局大体相同,唐长安是在隋大兴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基本沿用隋的城市布局,只是主要宫殿往 东北 移至 大明 宫。P60 13.窑洞主有 靠山窑、平地窑、和 锢窑 等三种常见形式。其中第 三 种是

用金属溶液填塞窑洞的空隙而成。

14.四合院通常有内、外院之分,内院是家庭活动的地方,它以位于中轴线上

的 垂花 门界分内外。大门方向一般朝 东南 向(巽位)。 P91 15.干阑式住宅通常由 晒台、 楼柱 、 楼顶 和 火堂 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16.客家土楼主有圆楼和方楼两种,通常高4层(或以上),一般一、二层为

厨房和牲畜圈,三、四层为 住房 ,而 一、二 层对外是不开窗的。 17.碉楼外观的显著特征是 石 墙和 木 窗。

18.明清北京故宫有内三殿、外三殿的布局,内三殿指的是乾清宫、交太殿

和坤宁殿;外三殿指的是 太和殿、 中和殿 和 保和殿 等三殿。

19.北京天坛是祭 天 之神的,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关国土和政权,坛依

方位“东、西、南、北、中”“呈

平面),分别铺成“ 青土 、 白土、

赤土、 黑土、 黄土”等五色土。

20.天坛的主体建筑之一“祈年殿”其形制为 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并铺有三

重 深蓝色 的琉璃瓦,顶尖有鎏金 宝顶 。

2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位于 台南豆 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大殿

建于唐大中 年,面阔 7开间,进深 8 架椽(清称九檩),单檐

1

四阿顶。 P146

22.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清顺治二年由五世

达敕重建,上部中央的 红宫 是整个建筑的主体,也是达敕喇嘛接受参拜

及其行政机构的所在。 23. 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山东冶镇李家庄,重建于唐代(782年),

其形制为 单檐歇山 顶,面阔 3 开间,平面近方形,殿内无柱子。 24.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属五种常见的佛塔形式之一,即 密檐式砖 塔。平面十

二边形,塔心室 八 角形,高40米,密檐 15 层。 P170 25. 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属 喇嘛 塔,是尼泊尔著名工匠 阿尼哥 的作品,全

高约53米。

26. 山西芮城永乐宫是一组保存得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宫观,它的主殿是 三清

殿 ,面阔7 开间,进深 4 间,单檐四阿顶,采用了减柱法。 P161

27. 颐和园的布局主要是采用了旷奥结合的手法。共分为四区,即 东宫门和

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万寿山前山部分、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和 昆明湖、南胡和西湖部分 等等。

28. 我国清代彩画主有 和玺 、旋子 与 苏式 等三种形式。其中旋子彩画根

据枋心的图案不同又分为 勾丝绕 、 喜相逢 和 一整二破 等三种。 2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 ;第二类

是 ;第三类是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二、名词解释

月梁 —— 天花下面的明袱。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宋称月梁。

平梁 —— 宋式建筑位于脊 下的梁,长二椽。 乳栿 —— 两步架的梁,宋称乳袱,清称双步梁。 抱厦 —— 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

侧角 —— 柱础平面和柱头平面不同,柱头位移所引起的比例关系,外檐柱向内

倾斜10‰(占柱高的比例);山墙面的柱向内倾斜8‰,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生起 —— 由檐柱开始,从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 腰檐 —— 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

平坐 —— 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为平坐。

雀地 ——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起横向联系和承重作用。

花伢子 —— 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有雕花且有空的洞眼,只起装饰作用。 通面阔 ——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通进深 —— 各步距离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2

水戗发戗 —— 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北方常见)。

嫩戗发戗 —— 屋檐在近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

起翘(南方) 三、 问答题

1.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城市初生期:城市处于萌芽状态,布局散漫无序,带有“氏族聚落”的性质(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第二阶段为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铁器时代开始,城市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或大包小,或两城并列)实行夜禁(宵禁)第三阶段为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城市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全城作棋盘式分割(里和市虽仍由高墙包围,按时启闭,到后期管制则放松了)第四阶段为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在唐末城市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京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属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2.木架结构中“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各有何形制特征?主要用于何种情况下?★

答:1)叠梁式(抬梁式)--柱上搁横梁,然后再承顶条。

a.内部空间大些; b.用材大些;

c.北方宫殿建筑中比较多见。 2)穿斗式--柱子上直接承顶条,然后在柱子之间,加横枋穿过起稳固作用。 a.内部空间小些; b.用材小些;

c.南方民居中常见。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上是木承重结构墙)。其基本特征如下: a.木材消耗量比较大;

b.适合于树林资源丰富的地方;

c.由大小不等的井字型木框相叠形成墙顶,大小相等的井字型木框形成墙身。 3.《考工记.匠人营国》中有一段关于都城布局的精辟论述,其原文及大意如何? 答:诸侯国都城的布局:《考工记》中载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话,意思是说: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庭宫室,后面是市场与民居区。市与朝各百步见方。 4.故宫三大殿各属何种屋面艺术造型?建筑等级如何?主作什么场所?★

答:1)太和殿---主殿、重檐、庑殿顶、十一开间,用于最高级的隆重仪式;

是皇帝举行大典(登基、颁诏、元日及冬至朝会和庆寿等)的场所。 2)中和殿---单檐攒尖顶,方形殿,三开间,体量卑小(皇帝大朝前休息处);

3

3)保和殿---仅次于太和殿一级,为重儋歇山九间殿,是殿试进士的场所。 5.试述故宫建筑群的规划特点。★ 答: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采用南北对称轴线纵深发展,主轴上建筑物严格对称;主轴两侧的次轴上的建筑物采用大致对称、灵活变通的手法。各组建筑串接在同一轴线上,形成统一而有主次的整体。 2)院的运用和空间变化---以建筑围绕成院,一个闭合空间作为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各个院的空间尺度加以变化对比来产生不同气氛。如从故宫的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经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等),总长约1700米,其间有三处高潮,都是通过空间变化,对比来逐渐进入高潮的。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主要建筑高大,次要建筑尺度缩小,且建筑台基按主次依次降级;形体上按亲尊卑等级顺序: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然后再单檐;开间数也是从高到低:9开间、7、5、3等各级。 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色彩---以黄为最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 蓝、黑、灰等.

宫殿:金黄、赤色 民居:只用黑灰白等色

彩画---题材以龙为最贵,其次是锦缎几何纹样,或用金的多少来区划彩画的等级,形式以和玺为贵,旋子次之,苏轼再次. 5)技术设施:护城、防火、排水等设施。

6.简述天坛祈年殿的主要特征. ☆ 答:1.平面正圆形;

2.三层汉白玉台基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殿,其上为三重青色琉璃瓦,顶尖有鎏金宝顶,檐下有彩绘;

3.其上檐柱12根(应一周之数,一周天12个月),柱枋隔扇朱红色。 4.这座大殿在建筑与造型上都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洁白的台基象征白云,深蓝色的殿顶象征苍穹,柱子、彩画、鎏金宝顶象征着彩霞,综合而成为蓝天玉宇的优美造型。天坛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7.简述北京故宫建筑群的院落运用及空间处理手法(P115)

8.坛庙建筑的主要艺术特征(只需记主要的)①加深环境层次。坛庙占地很大,但建筑相对较少。主体建筑布置在中心部分,外面有多层围墙,并满植松柏树。人们在到达主体以前,必须通过若干门、墙、甬道,周围又是茂密的树木,这就加深了环境的层次,加强了严肃神圣的气氛。

②组织空间序列。建筑依纵轴线布置,在轴线上安排若干空间,主体建筑前面至少有两三个空间作前导,到主体时空间突然放大,最后又以小空间结束,使得多层次的环境更富有序列性、节奏感。

③突出主体形象。主体如是殿宇,它的体量、形式、色彩等级别很高,明显地与众不同;如是祭坛,则重点处理周围环境的陪衬,使它的形象引人注目。 ④显示等级规格。坛庙是体现王朝礼制典章的重要场所,不但每一类每一等坛庙要按照制度建造,而且一组之内每个建筑的体量、形式、装饰、色彩、用料也必须符合等级规矩。这种主次分明的艺术形象,不但显示出礼仪制度的严肃性,也

4

符合统一和谐的美学法则。

⑤运用象征手法。为了启示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加它们的神圣性,坛庙建筑中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和伦理的涵义。如明堂上圆象征天,下方象征地,设五色象征五方、五行、五材等。

9.佛塔主要有哪五种类型?各类代表建筑是什么? ★

(1)楼阁式塔: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式塔: 河南登峰嵩岳寺塔;

(3)单层塔:山东历城县的神通寺塔;(4)喇嘛塔: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 (5)金刚宝座塔示意图: 北京正觉寺塔。

10.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相比较各有何主要特征(见.ppt文档)? 答:1.占地:皇家:占地大,且水面占大部分,以水为中心; 私家园林:占地小,水面占少部分,以建筑为中心。 2.布局:皇家园林:建筑布局对称,园林布局随宜;

私家园林:建筑紧凑、巧妙,布局因地制宜,园林布局随宜; 3.内容:皇家园林有园中园的效果;私家园林:追求曲径通幽效果,树木茂密. 4.建筑装修:皇家园林:华丽气派;私家园林:建筑朴素,色调淡雅,以黑白灰为主色。

1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园林是什么?有何主要特征?(或者: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况)

答:1)形成期:秦、汉(秦兴建上林苑;汉扩建上林苑) ,以自然景观为师法的对

象,风景式的园林特点已经具备。

2)转折期: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私家、寺庙、名胜园林出现) ,由单纯模拟向初具规模的立意方向发展。

3)发展期:隋唐(洛阳建西苑);(兴庆宫、华清宫、大明宫等) ,园林发展进入全盛期。主要特点:南面为造景区,北面有龙鳞渠,中间为大的水面。 4)成熟期:宋 (艮岳、金明池、琼林苑) ,能用简炼的手法开创广阔而深远的意境。叠山技艺十分高超。能达到仿真山之脉络的效果。

5)繁荣期:明清(造园艺术和技术都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形成了三大地方风格.还刊行了许多理论著作,如明末讲成所编的<园冶>。 皇家园林---畅春园、静明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

江南园林---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 12.干阑式建筑是由什么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哪一带?其基本要素有哪些? ★ 答: 干阑式建筑是由旧石器时代的巢居发展而来的,它主要分布在西南少数民族、广东等南方近滨水处,以及贵川、四川等侗侗语族地区个少数民族。 干阑的基本要素有:

5

• 晒台,俗称“展”,从地上架柱为台,以竹木铺之,作为进入楼上房间的过渡。晒台上

• 可观看周围的景物,乘凉,晒衣,娱乐,干家务。晒台无顶,使人有开阔的感受。

• 楼柱,这是支撑竹楼的基础,柱子以粗直为宜。柱子有5排、7排不等,排列有序,颇有讲究。

• 楼顶,八字形,中间高,两边下垂,便于流水。以茅草、木板、竹条等覆盖,有的压上石块,以免风吹。

• 火堂,设在楼上堂中,以黄泥、石灰、砂砾等羼合铺垫,防火隔热,其上架灶。

13.清代彩画主有哪三种?各有何主要特征? ★ 答:包括和玺、旋子、苏轼。

和玺包括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是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主要特征是以龙凤为题材,有双括弧。龙的题材:有升龙、降龙、盘龙(坐龙)、行龙等,通常以蓝绿底色衬托金色图案。

旋子包括勾丝绕、喜相逢、一整二破,仅次于和玺的一种应用范围很广,一般的宫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都用,主要特征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根据花瓣排列的变化又分为三种形式。

苏轼的是形式多样。一般用于住宅、园林。其枋心称为包袱,主要以包袱来区别,常绘以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博古器物等,题材多样,形式内容丰富。 14.近代北京的建筑风格大体呈现哪几大建筑样式?☆ (五种)P319-320 四.图示题(见.PPT文档)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