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0 1 3.2 再探“诗到语言为止’’命题的语意能指 张学敏 薛世昌 摘要:对当代诗人韩东“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人们多有误解与质疑。其语意歧见,主要集 中在对“止”字的不同理解。如理解“止”字为“停止”,则其语意即是:诗歌到达了语言才算到达了终 点;如理解“止”宇为“至”,则其语意即为:诗歌以语言为最高艺术追求;如理解“止”字为“适可而止”, 则其语意则为:诗歌语言追求的是“恰当的文字”。基于此辨析,“诗到语言为止”这一诗学命题基本的 语意能指应该是:诗歌应以恰当的文字与具体的情怀血肉融铸;工具化的语言、暴力化的语言是对诗歌 语言的极大伤害。 关键词:诗歌;创作;语言;语意 诗人韩东在上个世纪8O年代中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 的诗歌命题:“诗歌以语言为目的,诗到语言为止,即是要把 语言从一切功利观中解放出来,使呈现自身,这个‘语言自 身’早巳存在,但只有在诗歌中它才成为了唯~的经验对 象。” 显然,韩东所谓“诗到语言为止”的语意所指,欲为不 堪“观念的独创性”和“情绪的力量”之重荷的中国诗歌减 先生所谓的显然是“到语言之前”,而韩东反对的显然是 “到语言之后”而强调的显然是“到语言之中”。 那么除此以外,韩东“诗到语言为止”的语意能指,还 能指向什么呢?或者说,关于“诗到语言为止”的那个“止” 字,还有其它的语意能指吗? 一负,欲清除政治、历史、文化这三个语言的世俗角色,让诗歌 语言回归自身。对韩东这个表述得不是十分完备的命题, 多年来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也有很多人表示质疑反对。 到现在,更有人套用其句式,抛出了“诗到肉体为止”、“诗 到语感为止”、“诗到阅读为止”、“诗到废话为止”等似是而 非的诗学口号,大有兴风作浪混淆视听之势,真是树欲静而 风不止,于是,认真辨析韩东命题的真义,探讨其基本的语 意能指,确立其本来的语意所指,显得十分必要。 “止”字的语意能指之一:停止、终点 毫无疑问,“止”字的语意能指之~,就是“停止”以及 “停止的地方——终点”。如果释“止”为“停止”或“终 点”,则所谓“诗到语言为止”其语意就是:诗歌到语言才算 到达了终点,也才能停止;如果不到语言,诗歌就不能停止。 显然,能够让一首诗到达之后即可大功告成地停止的 语言,并非我们一般所谓的语言,而是~种特殊的语言。显 然,一个先在的1司题就是:语言和语言是不是不一样?语言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这一命题的关键词,是“止”,对 “止”的不同疏注,将直接导致对整个命题的不同理解。 《易经》有“文明以止”。这里的“止”,是“脚”的意思, 引申为“立足点”,即“所以立”、“所以在”。如此则“诗到语 言为止”之“止”的一个字中应有之义,就是“立足点”和“落 和语言是不是存在着性质与境界上的差别? 胡适《尝试集・自序》云:“诗之文字原不异于文之文 字,正如诗之文法原不异于文之文法。”诗歌语言从语源的 角度看并非是人类语言之外的某一种另类语言,但是诗歌 语言分明又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吴乔《答万季 脚点”,即“诗到语言为止”一个最基本的语意能指是:诗歌 立足于语言并开始于语言。诗歌必须通过语言的栈道暗渡 野诗1司》试图以饭酒之喻来说明诗歌语言的独特之处:“意 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 形质尽变;啖饮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美,为人事之正道; 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⑨显 然,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自身独特性和语言超越性。 在人类的语言事实中,存在着以下四种语言的境界: 1.前准确语言。这种语言显然是非准确语言、残缺语 言和模糊语言。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会提出对语言的准 确性要求。我们的普通语言教育之目的,就是要超越这种 陈仓。然而,这样“诗歌从语言开始”的理解由于是一个不 言而喻的大实话,是诗歌创作及其它语言艺术的题中应有 之义,所以并无实际意义。基于同样的理由,王珂先生所谓 “也可以把‘诗到语言为止’理解为在诗歌写作中不重视语 言,甚至是‘反语言…②的看法也不成立。当然这又涉及到 对“诗到语言为止”的“到”字如何理解的问题:到语言之 前、到语言之中、到语言之后,这是三种不同的“到”。王珂 再探“诗到语言为止”命题的语意能指 前准确语言而到达它的高一层次的语言——准确语言。 品成为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把这种诗歌语言的晦涩,理解为 2.准确语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以“明晰”二字 对语言极限的挑战:“多多的诗极为难懂,但难以卒读并非 称呼人类语言的这种准确之追求。④这是人类所有普遍语 由于思维混乱和不知所云,而是诗人故意把语言的传导功 言的普遍追求。虽然它已是一个难以轻易到达的语言境 能降到了近乎使语义结构崩溃的边缘。多多是一位极限型 界,但是,它体现的毕竟是语言的科学论要求与工具论要 诗人,一如投身于极限运动的现代人,多多是当代最倾心于 求,所谓“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即是。这一语言追 语言的极限性实验的诗人。……向一种语言的极限挑战, 求,对所有知识与信息的传达来说,是正确的,而对所有美 无疑是诗人的定命。”∞从积极的一面看,这些诗人一定敏 感与趣味的表现而言,则是不正确的。在这种语言中,语言 锐地感觉到了诗歌语言继续超越之后更大的诱惑与更诗意 是没有尊严与性格的,是可以被替换的,可以“得意而忘 的世界,这种巨大的诱惑让他们不惜铤而走险。 言”(《庄子・杂篇・外物》)地被弃如敲f7之砖。阿恩海姆 基于以上对于语言四重境界的认识,如果我们把“诗到 说:“语言的功能基本上是保守的和稳定的,因此,它往往起 语言为止”的“止”字理解为具有终端意义的“停止、终点”, 一种消极作用,使人的认识活动趋于保守和静止。”⑨他说 则“诗到语言为止”,就意味着诗歌创作是一种路漫漫其修 的语言,就是这种准确语言。人们“怀疑”的,是这样的语 远兮的语言长征:诗不到语言不止;诗到语言才止。而要到 言;人们试图“穿越”的,也正是这样意味着知识的语言。 达这一理想中的诗家语之境界,就要不断地超越。关于这 3.超准确语言。人类另有一种语言,它以传达美感为 一点,即使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也堪为一例,其中“湖 目的,以形象、具体、生动为追求,它体现的是语言的艺术学 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事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要求、目的论要求及本体论要求。这就是诗性的语言—— 粒而已”一语,如果只是“湖上影子,唯长堤一条、湖心亭一 诗家语。这显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追求,因为与诉诸 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则不过准确而已。所 知识的准确语言不同,诗家语是一种诉诸美感的语言。当 以张岱即没有“止”,而是继续努力,直到“痕”、“点”、 代诗论家吕进说:“人们跳过散文语言,走向散文叙述的内 “芥”、“粒”四字之出,张岱乃“止”。这正应了杜甫的名言: 容;而在诗这里,诗歌语言会不断提醒人们主要应注意自己 “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休”,就是“不止”,杜甫表达的正是 的存在,赞叹自己的美丽。”@所以,在诗歌语言里,语言不 这种“诗到语言为止”的语言追求。 仅是重要的也是有尊严与性格的,因为语言在这里不是可 以被随便替换的;因为它是个性化的于是也是唯一的;因为 二“止”字的语意能指之二: 它是情感化的于是也是主观的;因为它是超准确的,所以也 至——至高无上之“至” 是极富创造性的。唐人皎然《诗义》云:“但见情性,不睹文 如果前述“止”字的语意指向之“起点”与“终点”是对 字,盖诗道之极也。”④由于它是超准确的,于是也是超现实 诗歌创作语言的过程理解,则“止”的另一个语意指向就是 的,对于功利与现实而言,诗常常是“不说话”的,是典型的 “至”——对语言的性质理解。这是高山仰止之止,是至高 至言无言——将可述性的意义降低到最大程度,又将可感 无上之至,是最好的、最完美的——然而却是难以企及的。 性的诗质提升到最高程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说: 言为心声,然而,“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文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 心雕龙・神思》),因为语言自有其局限。“道可道,非常 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 道”,老子早就表明了对语言有限性的深刻认识。虽然语言 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 的表达是有限的,然而语言的使用却是必然的,于是陷入此 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⑧这种“暗示”,其实 种悖论中的人们对待语言的基本态度就有以下三种: 也就是“隐”。刘勰《文心雕龙》:“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态度一:不相信语言进而不使用语言。这显然是一种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指向,就源自于这种语言的暗示性—— 空门顿悟般对语言敬而远之的态度,以禅宗“不立文字,以 而一个准确的意义,往往是单一向度的意义。 心传心”之说最为典型。 4.超超准确语言。诗歌语言的这种超越性追求,往往 态度二:顺其自然地适度使用语言。语言的自然,就是 不止于对准确语言的超越,很多诗人还会意犹未尽地继续 语言的有限I生。语言毕竟不是事物本身,语言的表达从本 前进——他们还要对超准确进行再次的超越。他们的这种 质上讲,无非是对事物的一种更名。如果我们不得不依靠 追求,不论其勇往直前的精神多么可贵,他们所从事的显然 语言,则面对语言的一种机智的态度就是顺应其现实与规 是一种语言的冒险:当他们越过了语言适度的含蓄,就会到 律——比如简洁地使用语言、方便地使用语言、尊严地使用 达含蓄得有些过分的隐秘;当他们越过了语言的可知,就到 语言,就是对语言自然的顺应策略。 达了语言的不可知;当他们超越了语言的暗示性,他们显然 态度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使用语言。诗评家吕进 就会到达语言的深渊:晦涩。毕竟,“从根本上讲,作家创作 说:“在对于物质媒介感觉终止的地方,诗才真正开始。诗 文学作品,就是要传达这种概念语言逻辑推理无能为力的 是心灵的艺术,它摆脱一切物质媒介的束缚,获得深远的情 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体验,而不是制作谜语”⑨。然而,有些 思空间。由于心灵化程度很高,所以诗是云中之光,水中之 诗人偏偏就喜欢“制作谜语”,他们不喜欢让阅读自己的作 味,花中之香,女中之态,唯能会心,难以言传。”@难以言传 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01 3.2 的东西,偏偏要用语言去表现,本来不属于物质媒介的事 物,却要用物质的语言去描述;本来属于心灵的东西,却要 用现实的语言去表达……这样的语言态度,应该是一种最 为积极的语言态度。 能给人“线”与“条”的能指。这样生嵌硬镶的语言的暴力 组合,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尤其明显。“许多时候,柏桦对待 语言,就像暴君对待宠妃,男孩对待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任 性、粗暴。”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诗人芒克也曾有句诗“这 仿佛就像尸体在腐烂似的”。有人批评说:“‘仿佛就像 ……从本质上讲,即使是诗歌,也不可能完全地言说诗人之 所欲言,但诗歌作为文学艺术,又必须进行努力的言说,所 以,言那不能言的,说那不可说的,道那不可道的,就成了诗 歌语言的顽强追求;所以,以不沉默传达本质的沉默,以物 质媒介表现非物质的诗意,以现实媒介表现非现实的心灵, 以有限表现无限,就是诗人才华的真正展示。1987年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洛茨基(Brodsky)《黑马》诗云: 似的’,太说不过去了。”凹张远山对此也是深恶痛绝: “不写病句的当代诗人非常罕见。”@诗歌语言作为语言中 的语言,更应该是和谐有序的,更不应该恣意妄为——可惜 好多诗人偏偏在这一点上误会了诗歌的语言。…高原如 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海滨/哦,只有光,落日浑圆地向你 们泛滥,大地悬挂在空中’……真正的抒情诗人既不是故事 家,也不是道理家,而是语言舞蹈家。杨炼是当代最有舞蹈 意识的诗人,可惜他的语言狂欢常常悖离语言的本性,成了 为狂欢而狂欢的语言强迫症。”④ “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吴迪译),其实诗歌的语言正是 这样一匹黑马,诗人的天职就是捕获它,- ̄JIIN它,驾驭它! 所以我们必须在“词语的欢宴”与“笔墨的狂舞”的意义上 认识诗歌语言的艺术追求。海子在其《我热爱的诗人—— 荷尔德林》一文中说:“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 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仅要 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 海子 这里说的“元素”,其实就是“语言”。 所以,在诗学的意义上,要坚决地反对语言的工具论。 唐代诗人贾岛《送无可上人》自注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 泪双流。”诗人为何如此高兴?因为他揭破了世界人生和词 所以,诗歌的语言就是诗歌本身。当人们视诗歌的语 言为工具,当人们粗暴地对待诗歌的语言,人们啊,你已经 破坏了诗歌,你还能指望诗歌替你实现什么别的意图呢? 三“止”字的语意能指之三:适可而止 郭沫若《诗论三札》云:“诗=(直觉+情调+想象)+ (适当的文字)。” ‘适可而止”,就是郭沫若所谓“适当”, 也就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散文是安排得最好的语词;诗是 语之间的秘密:“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每一个词语都 渴望成为诗。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响应词语的这一要求,并 安排得最好最好的语词”之所谓“安排得最好最好”。 也就 是“适语言的自然而后可”。 以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灵服务于词语的这一要求。”@诗歌 的神奇似乎并不在语言之外而在语言之中、在词语之中,在 词语和词语的约会与欢宴之中,这样的理解,显然赋予了诗 歌语言以独立的生命。所以韩东说:“回到诗歌本身是《他 们》的一致倾向。‘形式主义’和‘诗到语言为止’是这一主 张的不同提法。”他又说:“诗人的责任感只是审美上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自然, 文与质相称,即为内容与形式的最上境界。一般的语言表 现,不是质胜于文就是文胜于质,非野即饰。两两相较,人 们一般认为宁野不文、野胜于饰,即人们一般倾向于看重语 言的无穷之意味。即使是强调其语言形式,此形式也应该 是“有意味的形式”。清人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说:“诗求 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 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止求工?’' 把诗人坚持以诗歌自身成立为目的的写作解释成一种逃避 行为是愚蠢的。” 所以,他的“诗到语言为止”之说,显然是 对诗歌语言工具说一个有力的反抗,是对文学本身即是文 学目的之观点一个最为响亮的呼应。语言对于诗歌,它不 仅仅是一种表现的工具,语言就是诗歌本身。一如我们的 也就是说,像散文那样寻求“文理能通”,只是诗家语的初 级追求;寻求技巧,也不过是一般化的追求——而且外露的 技巧更是诗之大忌。“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 读之则无味。”固如此则诗家语的最高境界即是:语言从推 理性符号转换为表现性符号,以最普通的语言构筑起最不 普通的言说方式。“最不普通的言说方式”,就是我们深深 的诗歌意味,而“最普通的语言”就是适可而止的语言。李 肉体就是我们的灵魂本身。灵魂必须深藏于身体,在诗歌 中,概念也必须深藏于词语,意味必须深藏于意象。对此, 韩东还说过一句令人折服的话:“写诗似乎不单单是技巧和 心智的活动,它和诗人的整个生命有关。”⑩也就是说,我们 不能把语言仅仅当成是表意的工具,而要把语言视为艺术 行为的本身。 反对语言的工具论之同时,也须反对语言的暴力组合。 健吾评卞之琳诗云:“言语无所谓俗雅,文字无所谓新旧,凡 一切经过他们的想象,弹起深湛的共鸣,引起他们灵魂颤动 的,全是他们所伫候的谐和。”@于是诗歌的张力即可描述 为:它是~种从中央向两边扩展的东西,向语言的方向扩 展,就是语言的适可而止甚至普通日常;向意味的方向扩 展,就是意味的深烈与加强。意味越来越强而语言却越来 由于对语言自然规律的不够尊重,语言的暴力现象在当代 文本中比比皆是,且更多地表现为语言内部牵强附会的组 织暴力。比如“大雨倾盆,终于给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当 头一棒”⑩。这话似乎是通顺的,但“大雨倾盆”与“当头一 越日常——而且越来越强烈的诗歌意味却并不脱离越来越 日常普通的语言,这就是诗歌最神奇的力量——诗歌的语 言张力。 棒”之间,却是暴力合成而不是顺其自然——“大雨倾盆” 给人的分明是一个“面”甚至“体”的感觉,而“一棒”显然只 再探“诗到语言为止”命题的语意能指 于是,如果把“诗到语言为止”理解为“诗歌的语言在 言,使诗歌彻底摆脱当时盛行的概念语言,回复到语言表情 适当的地方停止了,而诗歌的意味却继续前进着”,则其语 达意的本真状态。”⑤ 意即可产生如此的指向:它以一种停止而开始了另一种前 进。诗歌创作在语言的适可而止之后,诗人的创造力就会 注释: 体现在对于诗歌意味的追求与挖掘。“艺术毕竟不只是手 ①韩东:《自传与诗见》,《诗歌报》1988年7月6日。 艺,它更可贵的是由技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境界0”固有 ②王珂:《谁能制作艺术谁就掌握了艺术》,2006年4月18日东南 趣的是,诗歌意味的前进偏偏不是脱离语言而独自远行的, 大学“九龙湖诗歌对话会”对话录音。 优秀的诗歌作品其意味前进的方向恰恰却要尽可能地回身 ③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第53页。 进入语言,即意义须灌注入形象而后方能成其为意象。 ④⑧冯友兰:《中国哲学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11页。 这样的理解,正好可以纠正那些本来追求“诗到语言为 ⑤[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中国社 止”却恰恰“诗到语言为死”的诗歌创作。秦巴子《我的诗 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 歌关键词》说:“如果诗只是到语言为止,有一些玩语言杂 ⑥⑩④吕进:《诗家语: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诗9]}2005年第l 耍的人就够了,诗人还写个什么劲呢?提出这个著句口号 期。 的韩东,他的诗歌写作,到语言为止了吗?在我的阅读中, ⑦②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3 韩东似乎迟至90年代,才写出了一首到语言为止的诗,那 页,第478页。 就是已经被鼓噪为名作的《甲乙》。在诗歌技术上,我承认 ⑨傅道彬:《文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甲乙》是一首直接用语言构成的典范之作,但也仅仅是到 ⑩⑩①庄周:《齐人物论・诗歌部分》,《书屋)2000年第11期。 语言为止。”圆是的,像韩东《甲乙》这样的诗,以对诗歌内容 ⑩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世界文学》1989年第 2期。 的“自然主义描述”而带动了语言的“自然主义运行”。但 @西渡:《对几个问题的思考》,《诗探索》1999年第5期。 是读这样的诗,如同看到一匹奔跑的马,却看不到它上面的 ⑩韩东:《(他们)略说》,《诗探 ̄.)1994年第1期。 骑手——更看不到马的内心。这是一种没有承载的掏空了 ⑩韩东:《作者的话》,见唐晓渡、王家新《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 意义的写作,它确实对语言进行了“减负”,只是这种语言 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从一种不堪重负的语言摇身一变而成为一种“生命中不可 ⑩郭同旭:《中国超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承受之轻”的语言——从一个极端走人了另一个极端。秦 ⑩秦晓宇:《七零诗话》,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巴子说得很对,像这样的诗,到语言为止了,但是也到语言 ⑩张远山:《汉语的奇迹》,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为死了。因为“诗到语言为止”虽有强烈的清除和摒弃“非 ③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 诗的因素”之意味,但实在没有意味着在泼脏水的同时连孩 237页。 子也不要了。 ④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47页。 以上辨析了韩东“诗到语言为止”的基本语意能指,基 ⑤水天中:《独立精神和现实情怀——林风眠艺术的当代意义》, 于如此的辨析,本文认为:韩东“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其 《人民甘报)2oo2年1O月7日。 语意所指应该是:诗歌应以恰当的文字与具体的情怀(包括 ④秦巴子:《我的诗歌关键词》,见杨克编(2ooo中国诗歌年鉴》, 所谓“观念的独创性”和“情绪的力量”)血肉融铸,诗歌语 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5l9页。 言因此而获得自身的尊严与性格,而所有对诗歌语言的工 ⑤小海:《诗到语言为止吗?》,《诗探索》1998年第1期。 具化理解与暴力化态度,都是对诗歌语言极大的伤害,也是 对诗歌这一人类美好并且高尚的行为的极大蔑视。而“诗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到语言为止”上述所指的积极意义即是:“启发了新一代诗 责任编辑黄莲 人们真正审视和直接面对诗歌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