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评论》2014年7月第4期 ・港澳台与内地产业关系・ 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新发展 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与广州南沙的创新平台差异化分工合作 杨英林典如 [摘要]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先行发展平台及制度创新试验区,在 明确分工后开展了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三个创新试验区一体化发展尚面临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特 别是区内外分工、合作与协调优化问题。从经济运行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环境三个维度重新探讨了 三地的跨区域差别分工合作和优化组合,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区域差异分工合作;自贸区;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2014)04—0089—07 [引用方式]杨英,林典如.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新发展——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与广州南沙 的创新平台差异化分工合作[J].产经评论,2014,5(4):89—95. 问题的提出 近段时间以来,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深度融合的先行发展平台及制度创新 的试验区,在贸易、资本、人力和信息上的交流日趋频繁,推动了三地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在一 体化模式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将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整合为粤港澳自贸区的可能性,并给予了新的 期待。王壶(2009)…分别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市场层面和风险管理层面提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 算业务的设想。夏泉和熊杰(2009) 建议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设立“横琴高教特区”,以化解澳 门、珠海双方的争议,带动横琴整体开发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左连村和廖酷(2010) 认为建 立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是粤港澳合作创新的有效方式,突破的关键在于首先建立和发展珠三角创新成长 区。郑华峰(2010)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提出了粤港澳合作的七大原则,以及设立粤港澳常设机 制和粤港澳合作发展基金的构想。李子江等(2010) 通过分析泛珠三角经济区内成员差异性,提出 该经济区合作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认为广东宜增强组织者和协调者作用。杨爱平 (2012) 探讨了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下粤港澳合作模式由利益离散型合作向利益聚合型合作的转变, 提出粤港澳合作应加强制度学习与府际管理,以减缓彼此间的制度摩擦和府际冲突问题。杜海东和彭 劲松(2012) 认为,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为核心的区域社会资本是促进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的首要任 务。谢宝剑(2012)_8 从社会融合角度开展讨论,认为需完善粤港澳社会政策体系的协调方式,构建 粤港澳社会融合的交流平台,发挥特区政府在推进粤港澳社会融合中的作用。赵瑾婷(2012) 实证 分析了内地与港澳货币合作存在内生性和经济可行性,建议通过促进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资本自由流动 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以及以人民币为“锚货币”,港币、澳门元与人民币挂钩等方法推进粤港澳货 币合作。郭楚等(2013)¨。。就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发 【收稿日期]2014—05—24 [作者简介]杨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投资经济。林典如,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为投资经济。 ・89・ 挥粤港澳独特优势、完善粤港澳协调机制和重点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议。林晓凯和钟敬欣 (2013)¨¨采用Asdrubali的消费风险分担模型对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粤港金融合作程度进行了评估 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两地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以上文献对粤港澳竞争合作机制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但没有将横琴、前海、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 的创新平台进行综合研究,未能提出新形势下粤港澳区域资源整合以及三个平台间跨地域分工合作的 错位发展模式。而随着粤港澳合作的深入,三地在市场运作机制、法律框架、制度设计以及政府管理 理念等表现出诸多冲突,区域分工合作环境与条件正发生许多新的变化,粤港澳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悄 然发生变化,因此尽管前人有过不少研究,但仍然需要在理论上升级。 本文以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创新平台的开发为契机,探讨三地的差异分工合作以及更有效的粤 港澳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深入探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的跨 地域差异分工合作,既能揭示粤港澳深化合作的新思路,也是破解粤港澳地区发展与转型难题的关 键,同时为引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人陷阱”创造 成功经验。其次,探讨前海、横琴、南沙的跨地域差异分工合作,可以构建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有效 模式。前海、横琴、南沙是粤港澳走向深度融合的“试验田”,探讨这三个创新试验区的有效分工合 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探索粤港澳合作的新模式,也为以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和促 进更高层面的区域经济深度合作创造条件。最后,横琴、前海、南沙与港澳的融合是“一国两制” 条件下的区域一体化,这对于彰显“一国两制”的成功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当前粤港澳各种摩擦不 断,“一国两制”理论受到现实挑战,通过横琴、前海和南沙这三个粤港澳合作创新区的建设与运 作,使其成为粤港澳三地协调和互动的平台,能够探索不同制度条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规律,这 对促进粤港澳三地友好互惠和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有积极意义。此外,如果前海、横琴和南沙与 港澳的合作成为“一国两制”的实践典范,将其经验运用到台湾问题上,对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有更深远的意义。 二三地创新平台存在的问题 从相关规划及实施情况看,三个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已初上轨道。其中,前海合作区定位 在:建成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和示范 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 务,并在金融创新上作积极的探索。横琴新区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开放岛、活力岛、智能岛和生 态岛,重点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科教研发、高新技术和中I 药等现代化 服务业。横琴已探索出管委会负责行政、开发运营公司负责开发运营的两层管理架构及一站式服务的 创新管理模式,在口岸管理方面,横琴新区已于2013年年底实行封关运作,施行“一线放宽,二线 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分线管理制度。澳门参与横琴开发的两大项目——澳门大学横琴新 校区和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也开始启动运行。南沙新区则突出其综合多元性及辐射性强的特 点,为承接带领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将自身发展定位于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 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服务业、高端商务和商贸服务业、 科技智慧产业、高端装备及技术产业、健康休闲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并以南沙新区保税港区为载 体,发展临港经济和物流业。一些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地,交通、供水、供电等为投资活动提供支 撑性服务的产业基础设施也已建设完成。 虽然三个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按规划有序进行,但发展模式建构尚存在若干问题。 (一)发展目标:未能很好地结合自身与周边环境情况进行精准定位 从三个创新区各自的规划看,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的产业发展定位过宽,发展特色不 够突出,区域间在定位目标和发展重点上过多重合,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替代和同质竞争问题。深圳 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都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每个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至少有五 ・90. 种。一个区域的资源和土地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区域内的产业之间缺少关联度,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的 配套关系,那么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就无法共享。这种有限性会迫使各产业问互相挤压,争夺资 源,规模经济也难以产生。定位的模糊性使三个合作平台的区域辨识度变低,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突出各自不同的区位特征与发展特点。如三个合作平台均着力于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的发展,没能与本区域的主导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方式大同小异,也就无法形成各自的 特色,塑造与众不同的形象。这种产业定位的模糊性和相似性会导致三个创新区功能重合,从而使三 地制度安排中的“共性”过多。这不但不能形成不同层次的错位发展,反而会产生同质竞争,造成 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制度安排:未能与港澳方面协调一致,在落实上出现偏差 虽然《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 等规划性文件相继出台,但目前这些制度安排尚缺乏系统性并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具体工作由哪些 部门哪些人员主要负责,何时完成,也没有明确规定,与之相应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也迟迟未出,造 成政策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粤港与粤澳间虽已分别签订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与《粤澳合作框 架协议》等合作文件,但目前所签署的这些框架协议的合作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联席会议都还 只是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推动三地融合的作用。一部分原因是三个试验区在经济、政治、立法方面的 自主权不够,一些有关经贸合作的制度及安排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协调和支持,这使港澳往往 采用与中央政府直接对话的形式来寻求解决自身利益诉求的途径。还有部分原因是合作的制度设计和 创新过程中缺少与港澳方面的沟通,在没有考虑多方利益诉求情况下单方推出的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 且没有成效的。 (三)发展环境营造上:共识尚存在较多分歧 首先,在市场环境营造上,三个试验区仍存在“政企”、“政会”不分现象,政府过多地干预了 市场和经济领域,人为的壁垒和限制使得区内人力、物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 通,有违自由市场原则(张守哲,2011)¨ 。在行业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市场机制顺利运行所 需要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不能与港澳方面协调一致,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统一标准、协调机制 和争端解决机制。而三大试验区在市场监管、经贸保护、劳工保护、土地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方 面的薄弱性也大大地削弱新区吸引力。其次,在政府职能的履行上,三个试验区政府在职能转变、从 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换方面做得不够彻底,在市场监管和经济调控上力度不足,在公共教育、医疗卫 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氛 围,不能真正起到守夜人和支持者的作用。而进行利益协调、理念协调、法律援助等功能的第三方组 织的生长发育也受到较大限制,难以代表社会利益而发挥相应的作用。最后,在硬环境上,三个试验 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大型的跨境基础设施和通关口岸的建设超前性稍显不足,与港澳之间在 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发展和对接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够,也制约着三地经济 的深入合作。 三对粤港澳合作模式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前海、横琴、南沙三个创新试验区都以构筑粤港澳合作的高水平平台,成为区域经 济发展“增长极”为基本目标,有一定共性。笔者认为,三个创新试验区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 支撑、本地特色为立足点,建设面向世界的以粤港澳合作为重心的开放性经济区域。 (一)以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为基本目标 经过30多年的合作发展,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已发展到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粤港澳经济区域一 体化是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三个创新试验区的具体发展条件不同,要求各自在发展定位上有所区 别,有所侧重,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互补又错位的发展格局。但是,这三个创新试验区均应 以粤港澳合作为整体目标,有效地整合粤港澳及其所维系的海内外多样资源,将自身建设成促进粤港 .91. 澳三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 (二)着力推进粤港澳经济运行机制的对接 与港澳市场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实现人员、货物、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粤港澳三地的自 由流动,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应创立更有效率更简便的签证方式和通关模式,促进人力资源和 货物的自由流动;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制度,改为效率更高的登记注册制,放开跨境资本流通管制 和金融机构跨境经营限制,消除港澳服务业的进入壁垒;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传输技术为依托, 建立定期化和日常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技术分享平台,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其次要建立统 和有效的市场,不仅要与港澳地区统一行业标准和认证标准,而且在经贸保护、环境保护、劳工保 护、土地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方面也要实现和港澳法律体系的全面对接, 最好能够形成区际私法或通则性的法律框架,要特别注意法律法规的完备性、有效性和保持司法公 正。最后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经济的监管力度,完善经济监管特别是金融监管体制, 完善与港澳政府、外企和民企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提高资源配 置的效率和竞争力,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陈浪南和白淑云,2009)E13]。 (三)转变政府职能为粤港澳经济合作创造宏观基础 港澳市场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很少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发展,而更多地扮演守夜人和服务 者的角色,三个试验区的政府应在这方面向港澳靠拢。政府一方面要实现“政企”、“政会”分离, 加快退出市场经济能够调节的微观经济领域,把投资项目、基建项目的建设和筹资交给企业去做,适 当让企业参与土地、水电、资源等公共领域,并注意干预的界限(杨英和张守哲,2012)¨ ;另一方 面要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放在为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上,搞好宏观规划、政策制定 和宏观调控,做好对经济的监管,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公共教 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创造有利于经济主体参与竞 争的环境,平等地保护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支持推进行业协会民间化和自治化,不断提高服 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另外,要向中央争取更多经济管理、政策制定、立法和司法方面的自主权和一定 程度的差别待遇,使三个试验区的政府成为可以直接和港澳对话和谈判并全权协调粤港澳经济合作的 政府机构,以便将有关港澳的经贸和事务统一起来,实行有效管理。也可以设立负责落实和协调合作 的常设性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 (四)营造粤港澳经济合作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跟一个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好坏息息相关。 三个试验区应加快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落实有利于生产和贸易的基础建设,也要兼顾为企业 和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对通关口岸设施、跨海大桥、高速铁路、港口等大型设施的建设要 加强与港澳沟通和合作,整合各学界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做深入细致的超前研究,使之符合 区内跨境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要研究与之相符的通关管理、路桥管 理、信息管理方面的制度安排(杨英,2o12)E15]。在营造软环境方面,政府应紧抓投资经营、产权保 一护等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加强执法力度,努力在区内形成有利企业投资、乐意为企业服务的开放思 想环境,办事质量好和办事效率高的服务环境,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的优良信用环境,摒除偏 见、严格执法的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另外,要加快形成拥有利益协调、理念协调、法律援助等功能 的独立的第三方组织机构,加强试验区与港澳之间的民间沟通和协调,组织学术界、工商界等社会各 界的交流,解决在制度、组织、法律、政策和司法等方面的冲突,并承担监管的责任。 四三地创新平台的差异分工合作 为了促使整体发展定位及目标的合理化,三个粤港澳经济合作创新试验区的具体发展定位及目标 应该各有侧重,进行合理分工,从而避免投资和建设上的功能替代和同质竞争,在整体发展上发挥不 同的功能作用,并通过相互协调,切实有效地促进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92・ (一)以跨境金融为基点的前海发展模式 前海所在的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基础较好,且具有紧邻香港这一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应重 点着力于探索内地与港澳的金融流通窗口功能构建,以及推进港穗深金融业融合及港穗深金融中心的 建设,同时带动其他金融相关业务的发展。考虑到金融业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市场机制水平的高度敏 感性,靠“红头文件”无法营造出适合金融业发展的环境。为实现本区域既定的发展目标,市场体 制改革中应特别注重增加金融发展的自由度,如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制度改为效率更高的登记注册 制;适当放宽香港金融机构在前海从事金融业务的资格限制和市场准入条件,吸引各大金融机构进 驻;适当放开外汇政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跨境融资方面的管制;充分借鉴香港经验,大胆进行跨 境人民币业务、跨境产品市场对接、外汇管理模式以及其他配套的法制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培育机 制的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信贷、证券、保险、期货、债券市场和基金管理等金融业务方面的尝试,扩 大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融资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努力提高与上海自贸区的区分度,将重点放在与 港澳的合作上。由于金融自由度的扩大,金融风险也将加大,政府工作的着重点要放在加强对金融市 场的监管上,要吸收精通金融技术的政府管理人员和金融方面的高端人才,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实现在区域内安全可控条件下的金融自由。 (二)以粤澳合作为基点的横琴发展模式 横琴四面环水,海湾众多,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及自然资源,在地理上紧邻澳门,承担着为澳门 经济“适度多元化”提供协作及促进粤澳合作的职能(杨英和秦浩明,2013) 。一旦港珠澳大桥 修建完成,横琴便处于“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战略要地,具有极为优越的 区位优势。横琴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先天条件,结合澳门在旅游业、会展业和物流业方面的优势,以与 澳门的合作为跳板,成为港澳服务业的延伸地和进入内地的桥梁,打造面向世界(特别是拉丁语世 界)的商务服务休闲中心。因此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擅于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致力于实 现与澳门的产业对接及经济融合,打造研发一会展一商务谈判和商务会议一休闲旅游的产业链,形成 以会展业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科教研发和商务休闲旅游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根据这些产业对优良 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要求,政府在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好利用好横 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在建筑物、绿化及交通等人工环境系统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在美观实用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元素,体现自然与高科技高度统一的商务休闲旅 游城市的特点;以更简便更有效率的签证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快捷的技术和信息交 换平台,为商务活动提供便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舒适温馨便利的居住和工作 环境。 (三)以综合性新增长极为目标的南沙发展模式 南沙有海岸线长、深水岸和海面不冰封的地理特点,具备发展大型港口的优越区位条件,适宜修 建深水码头;以本区大型水、陆交汇的综合性交通物流枢纽和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大国 际机场作为支撑,优化交通网络;以其处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是广佛经济圈和珠三角西翼城市群通 向海洋的必由之路的区位优势,内涵上拓展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为战略腹地,可增强其市场优势;拥 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土地资源,适宜居住和创业。南沙宜利用以上区位优势, 在发展上以由高端物流业、先进临港工业、现代高端服务业等产业群组成的综合性区域增长极为定 位。大型港口及依托其上的高层级物流体系是南沙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此,应着力于加强港口航运 等基础设施及保税区的建设,创新通关报税和海关检验模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货物快速流通。同 时,南沙在交通物流平台的建设上,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物流服务方式、信息平台技术、物流基础 设施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等方面下功夫,打造高速即时的现代信息平台,以满足客户对物流服 务全程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把临港工业与港口物流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生产一流通的产业链,使粤港 澳乃至全世界的生产要素以最有效的方式结合,在促进本地产业群升级的同时,强力推动粤港澳产业 转型并高效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93・ (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的合作 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的创新平台差异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合作创新。作为广东经济转型 布局下的三颗棋子,这三个区域本来就难舍难分,再加上目前三地联建粤港澳自贸区的趋向,使三地 的合作显得更加突出和必要。目前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地方保护主 义,只有三地政府基于对市场规范的共识,扫除行政壁垒,促进三地内部要素的流动,通过政府进行 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推动三地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三地的合作首先可 以体现在产业的配合上。有南沙强大的临港工业为基础、前海的金融实力为支撑、横琴的科研休闲为 配合,三地产业组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经济枢纽综合体,将不同程度地强化粤港 澳合作,获得单打独斗所不能比拟的放大效应。其次,三地的合作应更多地放在人才交流上。在全球 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三地共建人才吸收、培养和交流机制,有利于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 力。促进三地间人才交流,有助于实现三方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最后,三地政府应加强彼此间的对 话和交流,确定符合实际的合作沟通机制,定期就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交换意见,调解摩擦冲突,携 手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广东跨地域的另一个核心经济区域。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三个跨地区的创新 试验区合力推动粤港澳一体化的方式,并对三区差异分工及区间合作进行了思考和定位。根据目标定 位及发展模式的要求,推进横琴、前海及南沙三个创新试验区的差异化分工与合作,促进粤港澳经济 体化模式更上一层楼,需落实如下三个重点: + (一)规划管理 广东省政府应根据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粤港澳一体化和三个创新试验区差异化分工合作 的发展模式要求,尽快着手组织从产业体系建设到政策、功能区布局、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土地制 度及用地安排、司法制度、管理制度、通关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及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要 系统编制《粤港澳合作创新试验区整体发展规划》,为三个粤港澳合作创新试验区的差异化分工合作 实施及相应的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二)协调管理 推进粤港澳经济三个创新合作平台按既定模式发展,需明确实施具体建设与协作事宜的组织载 体。这可以由如下三个基本层次的联席机构具体承担:一是由国家发改委及港澳办牵头成立包括各相 关部委、粤港澳三地政府的联席会议,负责统筹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以及相应的协调问题。 一二是南沙、前海和横琴三个合作平台及试验区可以由广东省政府牵头,成立包括粤港澳政府各相关部 门、三个试验区组成的“粤港澳经济合作平台建设协调委员会”,具体负责按照粤港澳经济合作的要 求,指导及协调三个合作平台建设中出现的区域利益和争端,使三个合作试验区的政府合作机制得以 真正建立,实行多层面的互动协调,平衡各试验区的利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 赢(林晓凯和钟敬欣,2013) 。三是各个合作试验区的管委会,按照本区的基本定向、粤港澳经济 合作平台的整体模式及本区发展模式的要求,具体组织各自合作平台的建设与运作。 (三)制度建设 粤港澳经济合作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行的,显然与国内其它地区之间的合作不同。为此, 不同制度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的高效对接是粤港澳经济合作走向深化的关键点所在。解决了粤港澳之 间经济运行机制的高效对接问题,粤港澳经济区域一体化才有可能走向深化。在确定了三个粤港澳经 济合作平台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其各自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及国际惯例,转变政府 职能、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设计经济运行规则,并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具体规定三个粤港澳经济合作 平台的发展定向及相互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以确保它们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不走样,并通过合理的 ・94. 分工与协调促使三个合作创新平台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矗.深化粤港澳经济合作,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关于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 2009,(8):44—46. [2]夏泉,熊杰.关于设立“横琴高教特区”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9):45—48. [3]左连村,廖吉言.港澳联合创新区研究[J].产经评论,2010,1(1):67—72. [4]郑华峰.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看粤港澳合作的区域竞争力[J].社会科学,2010,(12):37—43. [5]李子江,何琼隽,张成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合作机制的设计研究——一种经济联邦主义的视角[J].产经评论, 2010,1(6):135—150. [6]杨爱平.从利益离散型合作到利益聚合型合作——改革以来内地发展模式的转型对粤港澳合作的影响[J].当代港 澳研究,2012,(1):50—61. [7]杜海东,彭劲松。基于社会资本的科技创新策略一以粤港澳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4):42—45. [8]谢宝剑.“一国两制”背景下的粤港澳社会融合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5):194—200. [9]赵瑾婷.内地与港澳货币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分析一基于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理论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2, (12):59—64. 郭楚等.探索创新驱动新路,提升粤港澳科技创新能力[J].广东经济,2013,(5):16—19. 林晓凯,钟敬欣.粤港区域金融合作程度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3,(8):22—23. 张守哲.粤港澳经济运行机制对接的思路探讨[J].价格月刊,2011,(3):42—47. 陈浪南,白淑云.粤港澳金融一体化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74—177. 杨英,张守哲.区域治理视角下粤港澳经济运行机制对接问题研究[J].中国发展,2012,12(4):74—80. 杨英.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与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研究[J].亚太经济,2012,(2):145—148. 杨英,秦浩明.粤港澳深度融合制度创新的典型区域研究——横琴、前海、南沙制度创新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 策,2o14,3l(1):39—4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Guangdong.Hongkong and Macau——the Diferent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of Innovation Platform between Qianhai,Hengqin and Nansha YANG Ying LIN Dian--ru Abstract:Qianhai,Hengqin and Nansha,as the advanced platforms of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 in— novation regions of deeper integration of Guangdong,Hongkong and Macau,after defining a clear orientation, has opened the prelude to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 innovation.However,hamper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 eept and institutional inertia as well as other reasons,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innovation experimentl regiaons are facing with many urgent problems,especially the division,cooperation and optimiza— iton problems whether inside or outside the regions.A fresh explor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on how to give an optimization and cross—region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in Qianhai,Hengqin and Nansha from economic movement mechanism,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hits paper,and some corresponding advices are put forward,to. Key words:regional integration;cross—regional diferent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free trade zone;in— novativ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莫扬]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