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 博士
“教育叙事研究” 主持人
一、不越过师德的底线(参见黄向阳博士的观点)
师德建设的重心与取向
子贡赎人
二、有教育改革的精神: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别人做了什么
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我可以做点什么
经验总结(教育自传):我做得怎么样
别人做了什么
1.读书:从述评开始
2.读教材:从研究教材开始
3.观察儿童:从研究儿童开始
我可以做点什么
1.实验研究
2.准实验研究
3.行动研究
我做得怎么样
1.自传
2.我的经验总结
3.我的教育信念
我的教育信条
1.我的教育目的观
2.我的课程观
3.我的教学观
结论:以中庸的态度对待极端
1.塑造教育还是自然教育:教育目的论之争
1.1孩子你慢慢来:自然主义教育的源流
1.2儿童的发现:苦学与乐学的转换
1.3多元智能:成为你自己
2知识教育还是生活教育:课程论之争
2.1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从学科课程到综合实践活动
2.2知识与思维: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
2.3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
3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还是体验学习:教学论之争
3.1自学/自学辅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源流
3.2在发现中接受
3.3走向体验学习:建构主义的个人知识观
以中庸的态度对待争执
塑造教育还是自然教育:教育目的论之争
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课程论之争
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教学论之争
三、有农夫的身体与工匠的技艺
1.运动
2.劳动
3.技艺与游
听刘良华博士报告后感
蔡兴飞
12月22日,听了刘良华博士的报告,主题为“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觉得,实际报告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不越过师德的底线。刘博士讲了很多师德方面的要求,有几点我印象较深:对待学生,教师要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对待专业,教师要精益求精;对待同事,要厚道;对待领导,要诚实而显出富有事业心。刘博士讲了很多例子,可惜我记录不全,不好
转述。刘博士又说,对师德的要求应是大多数人能达到的要求,而不能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要用“常轨”来要求教师,而不是圣人的标准。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实际,很人文。
二、人才的重要品质。刘博士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一个片断,说明了人才的重要品质。虽然片断中各人的观点有分歧,但大体是一致的。我觉得人才品质中排前五位的是:人品、创新(智慧)、自信(激情)、团队精神、执着。我想,刘博士讲人才的这些品质,也是想说明优秀教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
三、有教育改革的精神,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一个优秀教师要有教育改革精神,要能通过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一、要做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别人做了什么?第二、做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我可以做什么?第三、做经验总结(教育自传):我做得怎么样?
对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刘博士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读教材。对读书,刘博士幽默地向我们推荐了4个“三角形”:“陶行知——杜威——胡适”、“肖川——张文质——刘铁芳”、“舒本华——尼采——普罗伊得”、“罗素——卢梭——苏霍姆林期基”。刘博士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读教材,刘博士说,这里的教材不仅仅指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圆心的与教学有关的书籍组成的半圆,如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等。
对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刘博士介绍了我国一些有影响的教学实验,如“八字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法实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异步教学实验,目标教学实验,情境教学实验等等。一个优秀教师要敢于承担并做好教学实验。
对经验总结(教育自传),刘博士说,第一,要坚持记录“自我”;第二,要做好“我的经验总结”;第三,要形成“我的教育信条”。刘博士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经验总结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做法。在做报告前,刘博士还给我们每人赠送一个他的专著——《教育自传》。
刘博士这场报告内容很多,我能记清楚的也许不到50%,可这于我已启发多多了。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刘坚(主持人):首先发言的是教育叙事研究第一人,这个评价不为过,所以就请他就教师成长这个专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我汇报的专题是《教师成长》,讲稿和相关的案例都已经放在我的博客上面,刚才提到叙事研究,就是这个地址,http://xushi.cersp.com我每天都在我的博客上面寻找思考。现在“成长博客”已经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部分。我的团队有一个福建乡村学校的教师,他的说法是自从进入“成长博客”,踏脚实地的生涯发生改变,对我们来说都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不断的变化,需要我们去适应一些变化。我每天在网上大概会花1到2个小时,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网上大概平均5到8个小时。因为很多资料都在网上我写文章的时候要不断回到网上提取资料。我写文章的很多资料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
主题是《教师成长》这个主题我们的起点是,我们要给自己提个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好老师有多种评价方式,同事的评价,校长的评价,专家的评价。我们现在选择一种评价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网上有一篇文章叫做“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这个文章写得并不严谨,但是能够表达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一个基本症状。这篇文章也在我的博客上面,老师感兴趣可以上去提取。它的说法第一个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这是第一个特征。
这是一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你可以看一看这几个老师,最左边的是像父亲一样严,但是没有度,这是学生很讨厌的一个老师,他也是一个校长。不是说校长就一定受学生讨厌,因为这个校长做得不太地道。
第二个,像妈妈一样闪亮慈爱的老师,在座的有很多比我年长的老师,叫《乡村女教师》是前苏联的一个电影,这部电影我看过,有几个细节很让人感动,这个女教师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因为她像妈妈一样的慈善。
第三个,实习老师,学生普遍喜欢实习老师,我们有一些老师不服气,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实习老师为什么受学生欢迎,我曾经在网上讨论过这个主题,他们给学生带来一个新的世界,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平等,但是实习老师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第四个,是宽容型的老师,这个老师看上去不太像是老师,觉得像是小商品市场的一个什么人,但是如果你跟他交往,你把这个电影看下来,就会知道好老师的形象不是固定单一的,他就是用她的宽容让学生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期望。
第五个,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这个说法太单调,但实际上学生是有这个评价标准的。我们有些老师不太注意长相,人到40岁就要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第六个,温柔的美女老师,这个老师其实不是以她的美丽来征服学生,而是以她的一种思想和责任唤醒学生的生活信念。
第七个,风趣幽默的老师,这个老师他身上的激情、智慧专业的力量感。
第八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我看电影《鲁冰花》看到的是这些老师的爱心,非常朴实的爱心。
第九,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我为什么把这个提交出来,是因为以身作则的老师往往有这个感觉,这是我的偏见可能。
第十、是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他以他的专业智慧,尤其是让一个女学生对他一生追随。
这些说法我做一个总结,可能带有偏见,第一个是具有专业素养。第二个是有积极心态,有人格魅力。学生希望我们的老师,你可以有痛苦,你可以某天不高兴,但是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是他比较阳光,比较乐观,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有那么多很尴尬的事情,我有一个同学每天在寝室里面要打几个同学他才高兴,但是我的班主任用他的宽容让学生一个一个融入这个班级。我想写一篇文章,但是现在还没有写成,我一直思考我们那个陈老师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一种影响,现在觉得是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宽容,一种乐观,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在他脸上显示出来的是宁静,而不是焦虑。我们提交受学生欢迎十种老师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找一个我们这次讲座的起点,我们从哪里出发,我们要把教师引向什么地方。
我刚才总结第一个是专业智慧,第二个是人的魅力。我和我的团队所理解的方向是这两个,要智慧然后要有人格魅力。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基本上可以称为合格的老师,但是还不够,他如果要特别优秀,就必须有人格魅力!
这两个主题我们做解释之后,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重点转想怎样成为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我们提交的第一个思路是教师学习,我们要学习,中国最喜欢学习的人是毛泽东,还有一个比毛泽对更喜欢学习的就是刘少奇,因为毛泽东同志说了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我这个思想太简单了,(听众笑),一个老师可以不断的看书,但是并不见得
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学校里面有一个特例,我在广东的东莞遇到一个特级教师,他看很多书,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是他上的课比较学生欢迎,不客气的说,非常不受学生欢迎,是有这种现象的。
第三个途径是教师反思并发表。就是我们学习了我们有行动了,我们自己的课堂有改了,但是还要做一件事,如果不做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教师发表为什么重要呢?第一个原因是爱把自己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发表出来,别人才知道你做的是好还是不好,人才才有可能对体提出批评性或者扩展性的建议。第二种是当一个老师有阅读有行动的改变之后,如果不发表,这个老师很难维持,因为无人喝采的生活最后都会走向萎缩中断。我的讲座如果一直讲一直讲,没有鼓掌,那我就非常郁闷了,所以等一会结束请给我一点掌声我就高兴了(观众掌声)。
新课程做到今天我认为已经出现一些新的迹象,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智慧。教师博客,至少现在看到是新课程一路走下来很重要的智慧,它为我们教师发表提供方便,提供一个平等的对话。不需要通过太多人为的关系努力的发表,这很重要。昨天晚上没怎么睡,一直睡不着,后来我想到武汉有一个老师,经常睡不着,但是精神还非常好,我就无所谓了。(听众笑)我在思考的问题是新课程到了今天到底有哪些经验,这些经验给我们的教师培训带来那些改变。至少现在老师们可以看得到,新课程开发出来大量的案例,以前我们教师培训没有案例,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不重视案例,第二个原因是想用案例的方式培训,但是没有案例的资源。现在我们新课程已经发表了好多优秀的,有些还是在我看来比较经典的案例,这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对我们教师培训有所改变的,另外一个就是一些老师加入进来之后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状态,就是强调参与,是参与式的培训。我的讲座是我一个人讲,别人听。
我喜欢别人看着我,很认真的听我讲。这不是参与的风格,但是我有一个改变,原本
上是我一个人讲,但是我经常会提问的,有对话的效果,如果你听着没有对话的效果,那是你听着不认真。这种参与式的风格现在看来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种参与就是刚才我刘坚老师提到的,你可以提问,你可以举手,这是我讲课的特点,你无论在哪个地方摸鼻子,打手机我都可以看到的,这种参与式的风格给以前独白式的讲座带来了变化,还有一些其它的经验可以在我们讲课中慢慢体会。
我们首先进入第一个部分,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智慧?
第一点,是要有课程机会,这次改革叫新课程改革。老师说为什么不叫教学改革?有些老师一致认为我们是教学工作者,从来不认为我们是课程工作者,我认为从教学的主题就有足够的暗示,真正的教师首先是教学工作者最后才是课程工作者。
正确的事情比正确的做事情更重要。后来我就找蒋院长是从哪里找出来的。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的做事情更重要,为什么教师要有课程智慧呢?因为我们的老师以前觉得用什么方法把这个知识教给学生就够了,但是老师不知道他第一个要思考的是我教的这个知识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
当这个知识不太有用,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这个知识换掉。至少现在看来,中国的语文改革比较出彩的,比较优良的,显示出新生代教师魅力的这些老师基本上没有例外,都首先是调整、补充、改变教材,这就是课程智慧!我刚才提示课程智慧第一个意识是调整教材,如果你觉得这个教材的顺序与您讲课的思路不太适应,你可以调整。前天我们在讨论这个讲稿的时候,这会引起相关的麻烦,有些学校教务处会干涉,所以有时候的调整会和领导有商议,这是对的。
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调整教材是重要的,尤其是有一些教材明明是到了春天了,
结果他的课文还在讲冬天。中国的广州和北京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广州甚至没有春天,这是要调整的。第二个,除了调整和顺序的改变之外,要补充。要能够从另外的地方寻找相关的资源。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不是他本人提出来的,但是他把这个放在语文教学的地方,现在我们语文教学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把一篇文章不断的分析,分析的七零八碎,变成一系列破碎的片断,所以学生不喜欢。有一个办法,可以提供相关的主题,这是补充。第三种课程智慧是开发,我这个开发是想按校本课程开发,当一个老师的资源足够多到原有的教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他可以想学校申请开发一门相关的课程,以前我们教师没有这个权力和可能,至少现在我们新课程给这样的教师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支持,这是一种开发的智慧。每一个主题我们都提供相关的案例,调整教材我们的案例是何文浩老师,一个武汉的老师。开发教材我们提供的是王泽钊老师的“新语文”。
每一节是这样的,首先有一个导读,导读之后是三个案例,案例之后是一个小结和讨论。这是我们专题一个基本的思路。这个教材和讲稿,我们答题按照这个思路展开,在座老师有什么建议,您觉得这个思路可以改变,您可以再给我们提意见。下面我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有些老师公开可的资源很丰富,但是并不能保证他这节课就上的精彩,因为教学指挥和课程指挥是不太一样的,有相对的独立性,我这里的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有些人问这个概念怎么区分,我的建议是暂时把课程理解为课本、课程资源那一块,暂时把教学理解为教学方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理解比较方便,但区分不太严格。教学智慧我理解的是第一个要能够有效,什么是一个教学智慧呢?真正有教学智慧的老师,要保证这一节课45分钟是一节好课,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人们一直在争论,首先要保证它是有效的,主要是知识上的有效,要能够解决学生知识的困惑。在解决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以前目标教学做了相关的探索,但是后来遭到质疑,我提出的就是“目标教学”怎么了?
它曾经给教育界带来很大的希望也引起了非议,主要有两点,限制了教师灵活的的有生成性的过程。第二,人的学习是完整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过去强调预设的目标,没有生成性,这个质疑是对的。但是目标教学本身也不是要求就一定是固定的目标,我的基本感觉是这样。在中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中,知识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于家长的期望来说是第一位的。当学生考试考不好,知识没有掌握,它会带来焦虑和相关的人格问题。所以这个知识问题是很重要的。新课程重新没有说知识不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文本,从位置上来说它就摆在第一个,尽管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它有暗示的,在中国现在这个环境下,知识从来不是不重要的。目标教学对新课程来说是有相关的调整,新课程有自己一系列的策略,但是现在看到有些经验是有异议的,超越不是推导重来。我对这个口号很感兴趣“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掌握水平。
这个经验我认为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他看学生就看不到希望,这样的老师在我个人看来,他还不如成为一个笨蛋老师,因为有些老师很聪明,他用他的聪明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跟他一样的聪明,他就会对一些不聪明的学生忽略甚至鄙视。为什么有些老师本身并不智慧,但是培养出的学生比较智慧,因为他从学生那里看到一种希望,看到一种未来和可能。
我看到的第二个目标教学给中国教育界对中国教学比较有异议的策略或者是教育口号,叫做“反馈与校正”这次做新课程的时候,我们去兰州调研,那里的老师说据说新课程教学不要练习了,我们说这是谁说的呢,他说是某个专家说的,因为我们专家和专家之间也不能相互拆台,但是我们心里面很反感。
我估计真正有思考的专家是永远不会说出这种话来的,不是新课程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就一定是对的,我认为真正正确的最后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面去,凡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那就是正确的。我认为新课程专家讲得对的都应该落实到这个地方上,反馈与校
正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学习都是重要的,我的妈妈农村的一个家庭妇女,不认识自己的姓名,但是她后来很厉害,他认识很多麻将上面的字,她是一个麻将高手,我后来就思考她是怎么成为一个麻酱高手的,就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就是反思性实践者。她很厉害的;(掌声),这个我讲的不是让老师通过反思通过总结去打麻将,我们中国的很多老师一到周末就爱打麻将,这些老师基本上是在学校里面不受欢迎的老师。
我的调查范围就是在广东的主要几个市东莞、韶关。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像是我们在座几个老师一直在读书,像我这样的一看就是书呆子,有些老师没有书香感,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让自己的身上带其它的文化符号,就是没有书香感,所以我的建议是让我们多一些书呆子的气质。很多老师瞧不起书呆子,我认为“书呆子”很重要。对目标教学我不想展开太多,只是想建议老师们,新课程不是从国外大量的引入成为新课程的体系。
新课程是中国传统优秀的经验一直聚拢到今天,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整理,把好的智慧整理出来,然后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我们就知道我们究竟应该做一些什么。这是我所理解的新课程。有的人说新课程就是不讲历史,不讲传统,推倒。这些说法我们在座的老师一听就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这样做事。
第二点,传道,我所理解的道是教师生活的姿态、生活的激情、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看待的眼光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这就是道。我们有些老师能够把知识教得不错,但是学生并不喜欢他。因为这个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记书。真正的出色的教师能够让学生的一生扭转方向,这是仁师。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是“不跪着教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值30块钱,我认为是这样的,这个老师在这本书里面写了很多的文章,我最感兴趣的文章是王老师对几个学生的不满,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在学生周围里很活跃,能够把班主任搞定,能够把校长搞定,这样的学生长大之后在我看来不是一个贪官就是一个很坏的暴发
户。那王老师就对这个学生有很多的建议,我们教师表面上看得见的是教知识,但是不要忘记,真正的有持久影响的是看不见的这种影响。所以我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
另外一书是北京刘可钦老师的,案例:可贵的教师气质。后来我找她的照片,后来只找到这一张。我对这个照片不太满意,因为太漂亮了,不太能说明问题,我对中国的播音台也不太满意,太漂亮了,尤其让我这样的人看不到希望。作为老师不是看上去的漂亮,而是一种精神气质,所以我对这篇文章比较感兴趣。她在2000年在河南的一小学在学校里休息的一个照片,我对的非常满意,能够代表中国教师宁静、丰富、智慧的形象。我很喜欢这个照片,但是没有找到,后来就找了这张照片,尽管长得有点像巩俐,还是拿出来了。
刘老师这篇文章写得可以感觉到她的存在,我们有些学生一看我这个样子就比较不高兴,我的气质不怎么样,但是我其它的人格魅力还是可以的,就是精神气质可以在某个地方缺失,但是可以在其它的地方得到补充。我对刘可钦老师感觉最好的照片是她刚当老师的那张照片,非常的朴实。一种精神气质,她不做作,首先做到朴实就好。我们有些老师,他的长相慢慢的就变成了虚伪的长相,不是真实的,我们有些老师在办公室非常的可爱,一进到教室里就满脸的犹豫,一脸的死相,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为什么要讲这种精神气质,把他跟传道联系起来呢?因为真正的道基本上不可以直接的传递,职能感染。
一个老师的生活气质和生活的姿态会感觉到学生。我们有些老师往那一站本身就是一个资源。一堂好课,除了有效传道之外,我认为至少是我们讨论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后要落实到引起主动学习。什么是主动学习呢?你要能够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离开你之后可以独立的做事。一个好的母亲并不是能干的母亲,如果一个母亲非常的能干和强悍,她培养出来的儿子比较弱小,所以中国的教育里面一直在留存一个说法,叫母强子弱。一个老师并不是很强悍的姿态,能够引领和唤醒学生自己往前走。
您知道孩子走路是怎么学会的吗?不断的跌倒和站起来,他就会了。这种程序之前,甚至经历了一个爬行的过程,我们现在的老师就不给孩子爬行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学生解决运用比较费时间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说你别做了我告诉你!他不知道这种费时间的爬行是成长的代价。这是引起主动学习,我个人对这点最关注我个人认为中国100年的教学实验,最有力量感的教学实验是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学,老师是一个辅导者。这在我看来中国的十几个实验都可以归入自学辅导实验。
主动学习最后为什么能够成为人的终极的关怀和终极的追求,因为人只有学会了主动学习,才能像马克思说的那样,摆脱人和人的依附关系,如果一个人依附着别人这是最可怕。接下来讨论什么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导读、三个案例,然后包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