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同步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亢奋(______) 晦暗(______) 羁绊(______) 烧灼(______) ....蓦然(______) 冗杂(______) 思绪(______) 戛然而止(______) ....
二、选择题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
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昏暗) ..D.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声音突然中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B.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却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我家今年收人近5万元左右,比起去年来可是强多了。 D.通过观看腰鼓表演,使我领略到了陕西汉子的豪迈激情。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比喻)
B.黄土髙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排比)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反复)
5.下列对《安塞腰鼓》一文的写作特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6.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三、综合性学习
7.校团委准备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为了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这次活动,某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准备张贴在宣传栏里,但其中部分内容存在问题,请你按提示帮他修改。
(A)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众多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国庆等。(B)这些传统节日,或凝聚了团圆和美好的观念,或寄托了贵和尚中的和谐追求,或传播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或弘扬着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传统节日珍藏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记忆,折射出千百年来积淀凝聚的民族认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似乎越来越没“味儿”了…… ①(A)处句子存在问题,应将“________”删去。
②(B)处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有的同学说,传统节日已经过时,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鼓 神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④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
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8.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9.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10.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1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kàng huì jī zhuó mò rǒng xù jiá
2.C
【解析】 “晦暗”在句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3.A
【解析】试题分析:A没有语病。B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删掉“却”。C项成分赘余。应将“近”或“左右”选其一删掉。D项残缺主语。应将“通过”或“使”选其一删掉。 4.A
【解析】试题分析: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此句中的“呆呆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5.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错误,将“恢宏”改为“磅礴”。“气势恢宏”多用于具体的、静态的物体,如建筑物、广场等等。“气势磅礴”多用于表意,用于抽象的画面、场景,如大型表演、文学作品等等。 6.A 【解析】
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④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引起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①“关于它的起源”体现了句意衔接的紧密,可作为第二句;⑤“汉魏以后”体现了分析过程语意衔接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②可通过读能确认与上一句衔接紧密,可作为第四句;③句句意的总结的意味,可作为末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①⑤②③。故选A。
7. (1)示例: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或: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2)①国庆 ②观念 祝福 (3)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理性地看待传统节日。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属拟写宣传语。解答此题,一般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明,善用修辞。也可巧妙化用经典语句,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注意语气委婉,注意适用场所。此题可以运用对偶的修辞,写出“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即可。(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
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句中“国庆”不是传统节日,应该删去。B句中“传播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搭配不当,应该把“传播”改为“传递”。(3)本题考查针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此题可以从传统节日对于传承文明,提高民族荣誉感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
8.“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9.(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地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10. 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1.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人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解析】
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是之前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以及“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所以“我”才改变了主意。回家过年。答此题,必须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9.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在结构上的铺垫部分。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关键语句作答。如张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如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从正面衬托鼓神;“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等情节都具有铺垫意义。 10.试题分析:赏析文句。A句:“卖”“逞”“不可一世”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
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句:“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是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比喻和排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 11.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梳理脉络,读懂内容,然后进行概括。“神”的出神入化,惊天动地,可从“神”在技艺和“神”在精神两个角度作答。“神”在技艺是基础、是铺垫,“神”在精神是境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