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童年的春节
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给你以下任务,尝试阅读本文.
1。写一份有关灯笼的介绍文字。 2.体会传统民风民俗对人们的影响。 3。讲一讲作者在春节过年时的故事。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
1 / 201 / 20
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
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
我家门口
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
红漆金边的
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
灯。那就
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
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
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节选自《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有删改)
2 / 202 / 20
1.【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我能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填序号)
A.锃亮 B.添丁 C.游人如织
文中形容门被擦得很亮的词语是( );指新生儿降临,增加人口的词语是( );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的词语是( )。
2.【阅读策略】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下面阅读文章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完成“写一份有关灯笼的介绍文字”的任务,可快速阅读全文,找到第2自然段内容并仔细阅读。特别注意那些描写灯笼寓意、灯笼种类、灯笼夜市的文字。
B。为完成“体会传统民风民俗对人们的影响”
的任务,先默读浏览。要特别注意描写各种民风民俗时大人、小孩的反应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C.为完成“讲一讲作者在春节过年时的故事”这一任务,可以主要关注第1自然段中吃饭、贴春联的内容,第2自然段中祭灶王爷和花灯夜市的内容,还有第3自然段中烧灯笼上学的故事,把它们连起来讲述。
D.完成以上任务,不需要特殊的阅读方法,认真读每一段文字即可。
3。【阅读方法】(1)读批注一,按要求画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2)读批注二,完成下面的练习。
的是灯笼。
③过年前,大人们忙着准备新衣鞋帽,各种糟肉、卤肉、年糕等食物。我站在一旁馋得流口水。
④元宵过后,光彩日子过完了,我最无奈的是和灯笼告别。 A.①②③④ B.②
在福州,灯笼的寓意: ①③④ C.③①根据样式不同,文中儿童玩的灯笼有: ②④ D。③②①
根据材料不同,文中灯笼的种类有: ④
4。【资料补充】元元同学在完成“讲一讲作者在春节过年时的故事”的阅读任务时,觉得资料不够丰富,补充了《繁星·春水:冰心专集》中的一些文字。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父和余妈。 请根据短文和以上资料,以第一人称视角梳理故事情节,下面顺序正确的是( )
①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祖父只忙着写春联和吉利话,我就傻傻站在一边看。
②从“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如灶糖、灶饼,我最喜欢
3 / 203 / 20
福建省的武夷山素有“丹山碧水\"和“人间仙境”之誉,带着任务阅读下面几个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我在武夷宫住宿,从曼亭峰下来,上了船,对引路的人说:“这山有武夷九曲的名称,如果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于是过第一曲而来到玉女峰,只见三座山峰比肩并列,高峻挺拔.第二曲来到铁城障,被长屏风般的山岩遮拦阻挡着,似乎声音也难传进去。第三曲到了虹桥岩,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横的、斜的参差不齐,既不腐烂也不掉落。第四曲、第五曲来到文公书院。第六曲来到晒布崖,崖壁的形状像刀切过似的,像用倚天长剑斩截石头作为城墙,石壁陡峭耸立,像要向上奔腾,其势不可阻挡。天公放任它横行直刺,以至逼近苍天,却也不发怒,这是为什么呢?第七曲来到天游峰,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竹子树木也越来越密。一座楼阁凌空而起,众山都在它的下面,八方荒远的山都蹲伏着罗拜;又像大禹铸造的九鼎,山林溪水中的各种精灵鬼怪,全都显露出它们的形态。这天晚上月色很亮,三更时分起了风,如同千万鬼怪在奔腾跳跃,就要上楼来。揭师父很能作诗,和他谈论,一直到蜡烛燃尽,才去睡觉。一夜梦魂萦绕,飘飘然还在山中与云烟往来.第二天早上,来到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好景致,于是从崖上返回。
(翻译自袁枚《游武夷山记》)
【材料二】
旅游观光车运行示意图
4 / 204 / 20
任务一:设计武夷山游览计划,画一张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武夷山【材料三】 一般的山岭,都是有土有石,土石相杂而成的,可武夷山的许多山峰,却由巨石构成,一石一峰,山就是石,石就是山,壁立千仞,拔地而起。论高度,武夷山风景区的诸峰不算很高,其中最高的三仰峰,海拔也不过700多米,仅及五岳诸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可是,它给人的感觉却高峻异常;加上怪石嶙峋,奇险处处,使爱山嗜峰者目不暇接.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玉女峰像一位修长的丽人,站立在九曲溪畔,风姿绰约。一线天巨岩裂隙一百丈余,崖顶狭缝宽仅尺许,置身其间,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爬接笋峰,要抓铁索,攀悬梯,蹬石壁,陡峭可畏.仙掌石屏矗天,似仙人巨面,堵山障海……这么多的奇峰怪岩,几十座相聚在一起,怎不令人神往。
【材料四】 武夷山水路旅游注意事项 1.上船或筏前,服从码头调度安排,有秩序登船。 曲来到铁城障”等关键词句,这对规划线路非常重要。根据这些提示及材料二图示可以设计出一张水路参观路线图.然后阅读材料四,把握水路游览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
B.为完成任务二,我会首先确定要讲解的景点。因为材料中关于山的资料是最丰富的,所以我会优先选择一座山来介绍,例如天游峰.介绍时,也会按一定顺序进行,如从材料一中提取位置信息,从材料三中2。起航后,必须穿着救生衣,听从工作人员的安全告知。急流、转弯处拉好船上的安提取样貌信息,再从材全绳。 3.落水时,吹响救生衣上的口哨,以提示景区安全人员前来救助。 1.【材料选择】为完成任务一,你可能会选用哪几个材料?( )
为完成任务二,你可能会选择哪几个材料?(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2。【阅读策略】下列关于“有目的地阅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完成任务一,我会重点关注材料一中“武夷宫住宿,从曼亭峰下来,上了船”“过第一曲而来到玉女峰”“第二
料一中提取名人游记、故事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讲解任务.
5 / 205 / 20
C.带有不同目的阅读同一篇材料时,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就不一样,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 D。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时,应该极为细致地阅读,不能抢速度,一边读一边预测、一边提出问题,看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
3。【汇报成果】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再读资料,试着讲解天游峰。
6 / 206 / 20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 B C 2.D
3。(2)“灯”和“丁\"同音,送灯是添丁的意思。
走马灯、金鱼灯、白兔灯。
纸灯、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 4.C 微群阅读
1.AB AC 2.D
3.示例:武夷山自古有武夷九曲之名,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乘船游览,过第一曲至玉女峰,过第二曲来到铁城障,第三曲来到虹桥岩,第四曲、第五曲来到文公书院,第六曲来到晒布崖。第七曲便来到了天游峰。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清代袁枚在《游武夷山记》一文中曾说:“众山都在它的下面,八方荒远的山都蹲伏着罗拜;又像大禹铸造的九鼎,山林溪水中的各种精灵鬼怪,全都显露出它们的形
态。”从这里可见其峰之险峻,其名之远播。
7 / 207 / 20
春(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3.教育学生把握美好时光,播撒好人生的种子 教学重难点:
1. 欣赏结构美,体会文境美 2. 把握美好时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想对《春》这篇文章来点创意阅读,有没有兴趣? 二、推出本堂课的重点: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三、熟悉课文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1.欣赏结构美:(构建画面,拟好标题,配好音乐)
(提示:请同学们看到“思考与练习三\"“春”的描写可分为三部分.我们一起来给这三部分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
A.读(1-1),展开想象,构建画面,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
点拨。
明确:东风送春--表达人们急切的盼春之情。突出一个字“盼”厅主旋律:欢快 B.读(2—7)大家讨论,取好名字(四个字,含春字)。教师提示,点拨。
明确:春绿江南——展示春回大地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的蓬勃生机。突出一个“绿”
字为何要用“绿”字——展示新,力,美。 主旋律由舒缓,甜美到激越。
总结——如何把把句子写优美:
①明白各种句式:从字数来看,有短句、长句;从结构来看,有单句、复句;从用途来看,
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修辞来看,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不同句式表达效果不同。
0 / 200 / 20
②用丰富恰当的词汇把语言写得畅达,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从而感染读者。 ③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正话反说、巧用谐音,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增加生动感。
④锤炼语言,使句子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作业:仿写句子。
①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②仿照句子,以“春风”开头,写一个结构相似、语意连贯的句子。 鼓声如惊雷滚地,似银瓶乍裂,若飞瀑泻来,敲醉了山,敲酥了水……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201 / 20
成长的足迹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重 难 关 步 点 点 键 骤 成长足迹 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师生双边活动 1、师:同学们,六年了,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少年,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导读:六年时光,变化最大的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我们读读课文给我们的建议 二、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题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阅读《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4)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5)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制定计划 1、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反馈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班级的照片以及自己成长的照片,搜集班级纪念册的插图 (2)说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3)自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课堂上来交流 (4)写一写难忘的人或事 (5)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制作班级纪念册 个体设计 一、谈语导入 板 书 设 计 课后记 第 周
0 / 200 / 20
11* 故宫博物院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故宫的建筑布局图,画出游览路线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介绍复杂景观。
3。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重点
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的布局特点.学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介绍复杂景观。 难点
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1。字词教学
能根据注音认识生字,对于建筑物的名称可让学生预习时上网查找相关图片,了解相关建筑的特征。“鸣钟击磬”“迥然不同”等词语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词典进行理解. 2.阅读理解
本文篇幅很长,涉及四个不同类型的材料,有故宫博物院的方位介绍、太和殿的由来、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这就需要学生有根据不同学习任务,提取、整合不同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3。表达运用
通过深入分析、整理四个材料的不同信息,可以形成自己对故宫博物院的了解与认识.并把了解与认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可以在游览故宫的时候进行讲解,这是语文工具性的表现。
1。预习提纲
课前熟读课文,充分了解文本出示的四个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0 / 200 / 20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去过故宫吗?里面有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2.介绍故宫。(课件展示,学生朗读)
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六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对国家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事实上,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还有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恢宏气势吧!(板书课题:故宫博物院)(齐读)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为略读课文,没有课后题和要求会写的字。只用粗略地读,了解课文大意即可。
二、明确任务,找到方法
1。同学们,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1:文章篇幅特别长。
生2:这篇文章里,我们不认识的字特别多。
生3:文章的内容都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但分成了四个阅读材料。
2.这篇文章围绕“故宫博物院\"为我们出示了四个阅读材料,文章篇幅特别长,也出现了很多生字。但请同学们注意,本篇文章打上了星号,是略读课文。也就是在读的时候,粗略地读,了解每篇材料的大意即可。个别实在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先跳过。
3.同学们瞧一瞧,这篇文章给我们布置了什么样的阅读任务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1 / 201 / 20
4。结合我们之前学习的阅读方法,想一想:要完成这两个阅读任务,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
生1:学《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与阅读任务关联不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略读。 生2:要学会提取相关内容里面有效和重要的信息. 5。要完成这两个任务,我们应该重点阅读哪些材料呢?
生1:要计划故宫一日游,画故宫参观路线图,就得知道故宫各个景点的方位,要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生2:要当一个讲解员,就要知道故宫的历史以及故宫有哪些特色景点,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课件出示: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材料一、三、四)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材料一、二、三) 【设计意图】
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生僻字较多的略读课文,老师的教学不宜过多,要多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只有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阅读任务,才可以让学生学习思路明晰,学习目的明确. 三、依据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1.完成阅读任务一
(1)材料一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故宫的哪些主要建筑?根据作者的方位介绍,粗略画出方位图. (2)生交流.
(3)师小结: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师总结: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至神武门离开故宫。 (4)课件展示完整的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 (5)阅读材料四的平面示意图,我们要注意什么? ①阴影部分是未开放的区域,我们不能进入参观。
2 / 202 / 20
3 / 203 / 20
②要根据一定的顺序和方位进行参观游览。 (6)阅读材料三,我们能提取什么有效信息呢?
参观的顺序是自南向北,午门为入口,神武门为出口。
(7)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三、四和梳理的方位图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用箭头标注.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提取材料一的重要信息,对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建筑方位有粗略的认识,再通过对比材料三中的故宫平面示意图,精细修改故宫参观路线图,还要注意参观的方向是固定的。
2。完成阅读任务二
(1)阅读了材料一、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最喜欢哪一景点?请用横线画出,并做上批注。
生1:故宫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生2:我很喜欢太和殿。那里有很多雕刻精美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 生3:故宫的建筑布局方正,整齐统一。 课件出示: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2)如果让你介绍故宫博物院,你还能从材料三中提取什么可用的信息呢? 生1: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生2: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价值很高——它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文化遗产。 (3)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个景点,每个人都当小小导游,为你的同桌进行解说。 (4)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解说词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仔细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故宫建筑的恢宏气势、建筑物的精致美观、布局的方正整齐,这既是高段品读文段的要求,也是为进行解说做良好铺垫。 四、总结全文
4 / 204 / 20
祖国有着壮丽的大好河山,有着世界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去领略其风采.当阅读文字材料时,要带着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信息,让所见所闻真正成为自己的阅历。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说明文,其中包含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篇幅较多,但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章,成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的阅读材料。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需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其次,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学习,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并实现制作导游路线图、进行旅游解说等语言表达训练,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统一.
5 / 205 / 20
第四单元 生命
琥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4生字,认读8个生字,并做摘录笔记.
2、能用多种方法理解“澎湃、前俯后仰、飒飒、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2、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0 / 200 / 20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1 / 201 / 20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设计
琥珀
一万年前(化石、琥珀) 夏天,热辣辣(大地的松脂)
蜘蛛捕苍蝇
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淹没
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苍蝇和蜘蛛——科学价值
2 / 202 / 20
3 / 203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