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5期 No.5 2013 第28卷 南方人口 Vo1.28 (总119期) SOUTH CHINA POPULAT10N GenerM No.1l9 中国老年人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研究① 杨贞贞. 米红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结合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与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Sullivan法,研究老年 人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结果表明:60—97岁老年人的不健康阶段主要为不健康但生活能 自理状态,而97岁以上老年人的不健康阶段主要为生活不能自理状态;与2005年相比。老年人不健 康寿命及比重均变小,符合”疾病压缩理论”,但分状态寿命的变动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生活不能自理 状态对不健康寿命缩短的贡献率大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态。因此,老年个体不仅整体健康状况改 善,健康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这意味着老年个体对照护资源需求量及需求种类均发生变化。 [关键词]不健康寿命;变动;分状态;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13(2013)05—0047—06 1 引 言 健康预期寿命同时考虑到死亡、健康两个指标,将平均继续生存年数划分成不同健康状况 (Jagger,Robine,2011),从而能够反映老年个体的生命质量,是衡量老年个体养老服务需求情 况的重要指标。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日益受到 关注,并逐渐涌现出三种理论:一是疾病扩展理论(Kramer,1980)。该假说认为,人类寿命的 延长是医疗技术进步的结果,它通过延长本应死亡人的带病期或虚弱期而达到最终延长人类寿命 的目的;二是疾病压缩理论(Fries,1980;1983)。该假说认为,人类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而且人 类可以通过预防措施,以达到延迟疾病或残疾发生时间的目的,从而压缩疾病到死亡的时间;三 是动态平衡理论,介于前两种之间的假说(Manton, 1982)。该假说认为,尽管人类的发病或残 疾期会增加,但严重程度也会下降。国际上各种实证研究也分别支持了这三种理论(杜鹏,李强, 2006)。 在有关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中,学者更多注重于从健康与不健康(自理与不能自理,残疾与 非残疾或患病与非患病等)两种状态进行考察。然而不同人口的健康程度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乔晓春,2009),他们对照护服务需求的种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Katz,Downs,Cash et a1., 1970;Katz,Ford,Moskowitz et a1.,1963)。如对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因其可以基 本保证日常的生活,只需部分借助他人的帮助即可,因此由家庭成员或者社区提供的短期照护是 其最优选择;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因其无法独立保证日常生活,对他人具有很强的依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劳动保障政策仿真模型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一专业模型开发” (No.2012BAK22B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No.12JZD035)。浙 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LZ13G030001)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2013—06—24 [作者简介]杨贞贞(1987一),女,汉,山东临沂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老龄化与社 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米红(1962一),男,汉,山东青岛人,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浙江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策仿真与人口数据挖掘研究(通讯作者)。 47 2013年第5期 南方人口 赖性。因而需要长期照护服务②。因此,若是将处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两种不健 康状态的老年人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话,不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也会影响到社会养老照料资源的有效配置。 基于以上,本文将首先从分状态角度研究老年人的不健康寿命特征,以窥视当前老年个体的 服务需求种类情况;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老年人不健康寿命的分状态变动特征,以掌握老年个体 身体健康状况变化的动态趋势;最终以此为基础,通过比较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以 反映老年个体服务需求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趋势:从而以期能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 供指导借鉴意义。 2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与200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数 据。两次调查均采取随机抽样原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按10%的抽样比例抽取长 表调查住户组,共调查了60岁及以上人口17658701人。根据方案,被调查者需根据自身健康状 况对过去一个月能否保证正常生活作自我判断,将身体健康状况划分为四大类:完全健康,基本 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③。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按1%的抽样比例抽取调查住户 组。共调查了60岁及以上人口2209367人。根据方案,被调查者亦需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对过去一 个月能否保证正常生活作自我判断,将身体健康状况划分为四大类: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 生活不能自理,说不准状态。由于该调查方案是被调查者仅对过去一个月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 时间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将时好时坏的说不准状态划入到生活不能自理状态。另外,由于该调查 方案中将9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为便于比较,本文假定9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中,每 个年龄段对应的相应健康状态比例均等于该总体的平均值。 2.2研究方法 由于Sullivan法所采用的数据具有易获得性④,目前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性;同时由于其可以 消除年龄结构影响的特性(杜鹏,李强,2006),可用于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文将选用 Sullivan法,并结合生命表技术,分别编制2005年、2010年老年人I=I健康生命表,以研究我国老 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2010年与2005年中分年龄、健康状况的数据,得到x岁老年人处于j种不健康 状态的比例 : 1T __x岁处于i种状态的老年人I=I数/x岁老年人口数, 其中,i=1代表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j=2代表生活不能自理; 然后.运用自修正迭代法(简称J—POP1算法) (蒋正华,1983),结合2005年与2010年人 口普查数据中分年龄的生存人口数与死亡人I:3数,分别编制2005年与2010年完全生命表,得到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尚存人年数lx与生存人年数Lx; ②此处关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分类,采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1:3普查表长表方案中的分类,即将老年人 身体健康状况分为四类:完全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以及生活不能自理。 ③根据分类标准,该四种健康状态的健康程度将依次变差。 ④sullivan法计算所采用的数据只需来自某个时点的横断面调查即可。 48 中国老年人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研究 再次,分别估算两种不健康状态的生存人年数Lxj: k=Lx 叮丁 ; 第四。分别计算两种不健康状态的累计生存人年数 : =∑L,【 第五,分别计算两种不健康状态的预期寿命 : Exj=T ̄j/1 ; 其中,由于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两种状态一同构成了不健康状况,因此, X岁老年人不健康预期寿命 等于E 与E 的加总,即Ed=E +E ; 最后,计算不同健康状态预期寿命的标准误s(E ): ’S(E ) I ∑LX 害 其中,Px表示在年龄X岁时回答身体健康状况的人数。 3研究结果 3.1 老年人不健康寿命的分状态特征 根据测算,2010年60岁老年人的预期余命为21.34岁,不健康寿命为4.42岁,占预期余命 的比重为20.72%。随 着年龄的增长,老年 25.00 60.00 人的预期余命将呈下 嫱 0.0O 降趋势;不健康寿命 靛 20.O0 。\ 遽 也呈下降趋势.但是 lⅢ}l k掣0.00| ̄一-- 15 00. 其在预期余命中的比 -i 100.00薹 Ⅶ .00 重则在60—94岁呈上 o.00莲 升趋势,在94岁以后 5.00 0.00 呈下降趋势,这是随 着年龄的增长不健康 0.0O 0.00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寿命的下降速度小于 年龄 健康寿命的下降速度 图1 2010年全国老年人预期余命及不健康寿命情况 的结果。进一步观察 可发现.60—87岁老 4.0o一 寿命(岁) 90.00 比重(%) 年人口的不健康寿命 比重小于50%,而88 3.0o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不健康寿命比重将超 2.0o 过50%(见图1)。 1.00 从分状态角度看, 60岁老年人不健康但 0.0o {年 龄 生活能自理寿命为 6o 65 7O 75 80 85 90 95 100 3.52岁.而生活不能 图2 2010年全国老年人不健康寿命的分状态情况 49 2013年第5期 南方人口 自理寿命为0.9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寿命基本呈加速下降趋势.而 生活不能自理寿命则在60—90岁呈加速上升趋势,而在90岁以上呈加速下降趋势。若将两者相比 较,则发现60—97岁老年人的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寿命大于相对应地生活不能自理寿命.但两者 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小;而97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不能自理寿命将超过不健康但生 活能自理寿命(见图2)。 从该两种不健康状态寿命各自占不健康寿命的比重则可以看出(见图2),虽然老年人不健康 但生活能自理寿命的比重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但其却基本保持在50%以上(97岁以 后除外,略微低于50%);生活不能自理寿命的比重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却基 本小于50%(97岁以后除外,略微大于50%)。这说明60—97岁老年人的不健康阶段主要表现为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态,而97岁以上老年人的不健康阶段虽然主要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状态. 但是该阶段仅较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阶段稍长。 3.2老年人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分状态变动特征 与2005年相比较(见图3),老年人不健康寿命有所缩短,其中6O岁老年人的不健康预期寿 命缩短了4.92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缩短值呈不断减小趋势。不健康寿命在预期余命中的比 重也相应缩小,其中60岁老年人减少了24.25个百分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缩小值将呈w型趋 势,即在60—75岁呈下降趋势,76—93岁呈上升趋势,而在94—98又呈下降趋势,99岁及以后呈 上升趋势。因此,与2005年相比较,我国老年人不仅不健康预期寿命缩短,其在预期余命中的比 重也变小.符合“疾 病压缩理论”。 从分状态角度看 (见图4),则发现该 两种不健康状态寿命 ,、 \., 的变动特征存在着显 著差异。与2005年 相比较。不健康但生 瑙 活能自理寿命在60— 77岁缩短。77岁以 后延长.其中60岁 老年人缩短了1.53 .6.00 .35.0O 年龄 姒俩不 _:毛自 井篮理。 岁:但是由于所有年 龄段老年人的不健康 但生活能自理寿命的 图3 2005—2010年全国老年人不健康寿命变动情况 变动值均大于不健康 寿命的变动值,因此 所有年龄段老年人不 1.O0: 寿命变动(岁) 20.O0 比重变动(%) 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寿 命在不健康寿命中的 比重均增加。与此不 同,老年人生活不能 自理寿命在所有年龄 段均缩短,其中60 50 中国老年人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研究 岁老年人缩短了3.39岁,但缩小值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缩小趋势;其在不健康寿命中的比重也均 减小。 3.3老年人不健康预期寿命变动的分健康状态贡献率 贡献率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程度的一个指标,即指某因素的增量(报告期 绝对量一基期绝对量)占总增量(报告期绝对量一基期绝对量)的比重(蔡菲,2007)。由于不健 康但生活能自理与生活不能自理两种状态一起构成了不健康状态,根据分因素贡献率概念,两种 不健康状态寿命的变动对不健康寿命变动的贡献率总和等于1。根据贡献率的大小,则可以从定 量角度比较该两种状态对不健康寿命变化影响的大小。 图5表明了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 态的贡献率将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且60—77岁老年人口的贡献率为正,而77岁以上老年人的 贡献率则变为负数;生活不能自理状态的贡献率则呈相反趋势,即先增后降再增趋势,且该贡献 率始终为正,78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贡献率则超过100%,93岁老年人口的贡献率达到最大值, 为148.95%。显而易见,老年人口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态的贡献率始终小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 的贡献率,且该差异将在60—93岁随着年龄的增加迅速增加,而在93岁以后略有缩小。 4结论 15O.OO 结合2005年1%人口 抽样调查数据与全国2010 100.O0 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 Sullivan法。研究了我国老 辞 5O.00 年人不健康寿命的分状态 特征及其变动的分状态贡 斟 0.oo 献率,得到以下结论: O 第一。对于6O一97岁 的老年人,其不健康阶段 主要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 理状态。而对于97岁以上 老年人.不健康阶段虽然 数据来源:笔者测算整理。 图5 全国老年人不健康寿命变动的分状态贡献率情况 主要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 状态,但是该阶段仅比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阶段略长。这意味着短期照护服务已经成为当前老年 个体的主要照护服务需求种类。 第二,与2005年相比较,我国老年人的不健康寿命及其在预期余命中的比重均变小,符合 “疾病压缩理论”,但分状态寿命的变动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寿命在 6O一77岁缩短,在77岁以后有所延长,而生活不能自理寿命在所有年龄段均缩短。因此,对于 60—77岁的低龄老年个体,其短期照护需求量将有所减少;而对于77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个体,其 短期照护需求量则有所增加;但是所有年龄段老年个体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量均大幅度减少。 第三,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态对不健康寿命缩短的贡献率始终小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即 不健康寿命缩短的主要贡献在于生活不能自理寿命的缩短,其中77岁以上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状 态对不健康寿命缩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100%,而其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状态的贡献率则相应为 负。这说明我国老年个体不仅整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而且其健康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但是虽然77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不健康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是其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寿命 51 2013年第5期 南方人口 1j 1j 1j 1』 却也同时延长了,这可能是由于高龄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引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 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提高,虽然老年人发生死亡或者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的风险可以 极大程度降低,但是其仍不能免除慢性疾病带来的生活困扰。因此。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 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因此,加快完善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及未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发展建设的重点;而当前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以及空巢现象不断凸显 的现实背景则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机构养老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 另外,高龄老人慢性疾病的多发现象则意味着探索建立“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是满足 老年群体服务需求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Jagger C,Robine J-M.Healthy Life Expectancy.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duh Mortality[M].In:Rogers RG, Crimmins EM(eds).Springer Netherlands,2011:551-568. [2]Kramer,M.The rising pandemic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associated chronic diseases and disabilities[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980,62(¥285):382-397. Fries,J.F.Aging,Natural Death,and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80, 303(3):130—135. Fries,J.F.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J].The Mfi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Healh atnd Society,1983,61 (3):397-419. Manton,K.G.Changing Concepts of Morbidity and MoaMiy itn the Elderly Popul ̄ion[J].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Health and Society,1982,60(2):l83—244. 杜鹏,李强.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J].人口研究,2006(5). 乔晓春.健康寿命研究的介绍与述评[J].人口与发展,2009(2). Katz,S.,T.D.Downs,H.R.Cash,et a1..Progress in Development of the Index of ADL[J].The Gerontologist, 1970,10(1 Part 1):20-30. z,S.,A.B.Ford,R.W.Moskowitz et a1..Studies of illness in the aged:The index of adl:a standardized [9] Katmeasure of biological and psychosoeial function[J].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63, 185(12):914-919. Mathers, C.D.,J.M.Robine.How good is Sullivan’S method for monitoring changes in population health [10] expectancies?[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h,1997,t51(1):80-86. [11] 蒋正华.JPOP—1人口预测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3(4). 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EJ 3.人口研究,2007(4). [12] (下转第7O页) 52 2013年第5期 南方人口 Demographic Structure Chang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Export Structure Upgrading Wang You—xin,Zhao Ya—jing School ofEconomics,Nan Kai University,Tinjian 300071,China Abstract:Theoretically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changes have impacts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expo ̄.The data analysis of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demographic structure from 2001-2010 empiircally shows that the vend of fewer children and population aging indeed impacts on the export structure upgrading.To be speciifc,the fewer children decrease the future labo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while increase the savings and investment,the trend of aging diminishes labor eficifency while raises precautionary savings.The changes of demographic structure makes capital abundant while labor scarce and impel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export structure from labor intensive products to capital-intensive goods. Key words:Demographic structure change,Fewer children,Aging,Export structure upgrading L l止 (上接第52页) State-speciifc Contibutiron Rate to the Change of Chinese Elders’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Yang Zhen-zhen, Mi Hong School of Publw Affairs of Zhejing Uniaversity,Hangzhou 310058 Abstract: Sulliva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sis Chinese elders’state・speciifc contribution to the change of 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based on 2005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and 2010 population census.Results indicate:the 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of the elders of 60-97 is the unhealthy status but with ability to take basic daily activities(LUA),while the 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of the elders above 97 is their disability to do anything(LUUA),the elders’ unhealhy ltife expectancy and its proportion in the life expectancy in 2010 has declined compared with 2005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tern of morbidity compression,but the change of UJA and LUA are signiifcantly diferent,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UA to the compression of the 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is larger than that of LUUA.That is to say,not only the Chinese elders’total health status is improving, but the unhealthy state structure is improving, which means both the total demanding of the socil care services and tahe types of services are to change accordingly. Key words: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Change,Speciifc-state unhealthy,Contribution rate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