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德并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德并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德并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曾泓华 姜 婕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1期

摘要:在中共中央于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由“三德” 建设到“四德并举”,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其中,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主要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中的道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由以往的“三德”变为“四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四德”的内涵

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个体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它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包括个体道德认识、个体道德情感、个体道德信念、个体道德意志和个体道德行为。每个个体是独立的,“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1]所以,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到个人的结果,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正如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指出:“道德的行为或不道德的行为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意味着,在讨论伦理的和道德的行为时排除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绝对没有意义的做法,因为纯粹为自己而存在的个人是一种完全空洞的抽象,它这里已经隐含这个事实:对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进行区分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伦理的问题,人们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完全分开”。[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纲要》将“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项,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普遍要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社会公德是规范每一个公民在公共领域活动中的言行的,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有序的公共环境或公共秩序。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要求公民在职业活动中要以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调整和引导自身的个体行为。《纲要》指出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是对公民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时的道德层面的要求。《纲要》倡导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并举”,分别从社会层面、职业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这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品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与其他“三德”之间的关系。

二、个人品德建设是其他“三德”建设的基础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四德”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纲要》中所说“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才能“形成好的家风。” [3]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体树立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建设和谐家庭、模范地做好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内力。中国古代历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充分反映了个人品德是“源”----国泰民安家和美,都是建立在个人品德的基础上的,受个人品德优劣的直接影响。同样道理,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公民才能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做到爱岗敬业等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才能在婚姻家庭中恪守家庭美德,亲人相亲邻里友爱。反之,一个人如果个人品德出了问题,也必然导致其在其他生活领域中产生一定的道德问题。可见,公民的个人品德提高了,“内德于己,外德于人”,必然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尚的进步。

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的外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具体来说,无论是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活动领域还是在家庭生活的私人空间里,每个个体都是道德的体现者。

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个人品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表现。个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循行为准则,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现实生活中,在公共场合出现的许多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不让座,酒后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任意破坏公共设施,等等。这种种公德缺失的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个体的个人品德方面的欠缺。

职业道德反映的是个人与职业生活的关系,职业道德是个人品德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些职业要求是需要每个从业者身体力行方能实现的。

家庭美德反映的是个人与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正如苏联作家马雅可夫斯基所指出的:“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4]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婚姻家庭生活堪称典范。广为人们所称颂的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的“八互”原则,是他们模范夫妻和谐美满生活的总结,也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的写照。可见,只有个人具备优良品德修养才能由己及人,由己及家庭、集体和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必须重视个人品德建设与提高,做到“四德并举”,这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2] 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第34-35页 [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

[4] 乔法容.胡隆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 人民日报 2007.12.24

(作者简介:曾泓华.湖南省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