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论关汉卿戏剧作品中的“的”字短语的用法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商沦 唧戏刚 中“哟” 短浮昀胃 口周娟 这类“的”字短语,是结构助词“的”用在名词、代 词、数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后构成的。后面无中心语, 其意义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语法作用与名词相当。 一、“的”字短语的构成 (一)“的”位于名词之后,构成特指人或物的名词性 短语。如: (1)小子赛卢医的便是。(《窦娥冤》) (2)县君的则是县君,妓人的则是姓人。(《救风尘》) (二)“的”位于代词之后。如: (3)您的管梦回酒醒诵诗篇,俺的敢灯昏人静夸征战。 (《拜月亭》) (4)你休见罢,这相公不比其他的!((《谢天香》) (--)“的”位于数词之后 如: (5j着第二的偿命,你说他会营运生理。(《蝴蝶梦》) (6)那个是第二的?((《蝴蝶梦》) (四)“的 位于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之后,改变了 它们原来的性质,使之成为名词短语。如: 1.“的”前为动词或动词短语。这些短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的”前为动词,如: (7)阿妈吃起酒来,寻俺两个舞的唱的不在眼面前,阿妈 不想成病!(程哭存孝》) (8)擂的是绥盒画面鼓,打的是云月皂雕祺。(《五侯宴》) “的”前为动词短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A)“的”前的动词短语为动宾结构,如: (9)干家的干落得淘闲气,买虚的看取些羊羔利,嫁人的 早申了施刀计。(氍救风尘》) Q傍招登科的,与你=两银子,你可休嫌: 。( 聃 娟 ) (B)“的”前的动词短语为动补结梅,如: (11)吃了荼的过去,吃了茶的过去。(《绯衣梦 ) (12)夫人,你平日是享用惯的,且莫说别来,只那一顿 素斋,怕你也熬不过哩。(《望江亭 ) (C)“的”前的动词短语为偏正结构,如: (1 3)我想这先嫁的还不曾过几El,早折的容也波仪,瘦 似鬼,只教你难分说……((<救风尘》) (1 4)咱会弹唱的,El El官身;不会弹唱的,倒得些自 在!(《谢天香》) (D)“的”前的动词短语为连动结构,如: Q9我不洚 谁 ?有 塞样生忿H.逆的!(((盘唠 ) (16)怕有那山问林下,隐迹埋名,怀才抱德,闭户读书 求进的… (《陈母教-T'-)) (5)“的”前的动词短语为并列结构,如: (17)自古及今,那得志与不得志的,多有不齐。 (《玉 镜台》) (18)但是那经商客旅、做买做卖的,都来俺这里吃茶。 ( 《绯衣梦》) 2.“的”前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的”前为形容词,如: (19)本分的从来老成,聪俊的到底杂情。((《金线池》) (2 0】老的,你爷每好么?((《调风月》) “的”前为形容词短语,可分为以下几类: (A)“的”前的形容词短语为偏正结构,如: (2 1)小的一生最怕的是见官,只得将一服毒药与了他 去。((《窦娥冤》) (B)“的”前的形容词短语为形补结构,如: (2 2)闻得母亲说,他是烂黄齑,如今又墟上一个粉头, 道强似我的多哩!((《金线池》0 (C)“的”前的形容词短语为并列结构,如: (23)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 清不洁的。((《窦娥冤》) (2 4)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 ̄l-J,-谈议。 (敢窦娥冤》) (五)“的”位于方位短语之后,如: (25)门上的,与俺通报去,说韩辅臣是告状的,要见! ((《金线池》) (26)左右的,击鼓退堂,我回私宅去也。 ((《谢天香》) (六)“的”位于主谓短语之后,如: (2 7)我前面骑的是五花骢,他背后坐的是七香车。 ((<玉镜台》) (28)我爱的是那《孝经 论语》得这《孟子》,我喜 的是那《毛诗》(<礼记 《春秋 。( 陈母教子》) <--t;)“的”位于同位短语之后,如: (29)自家张小闲的便是。(《救风尘 ) (3 0)老夫王员外的便是。(《绯衣梦》) 这些“的”字短语前常有数量词、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修饰,如: (31)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 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救风尘》) (32)你要嫁韩辅展,这一千年不长进的,看你打莲花落 也!((《金线池》) (33) 咱会弹唱的,E1日官身;不会弹唱的,倒得些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在!(《谢天香》) 四、“的”和语气词的区分问题 其中,(31)前为数量词修饰,(32)前为指示代词修饰, 语气词“的”来源于结构助词“的”。王力先生指出, 近代汉语里,语气词“的”由语尾“的”变来(他说的语尾 (33)前为人称代词修饰。 “的”便是结构助词“的”)。正因为如此,那么在演变过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说明,在关汉卿的戏剧作品中, “的”字短语的构成材料是相当丰富的,这些类型既有常用 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的可此可彼或双重作用的现象,导致  的、次常用的,也有很少使用的。这表明,“的”字短语的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区分不是很清楚。构成是很有张力和潜力的,只要表达需要,就可以在某语料 后加“的”构成“的”字短语。一 二、“的”字短语的句法功能 lI从句法结构来看:语气词不能充当句法结构成分,它 对全句的意思是表示确认的,在结构上不属于某个成分,是 粘附于整个句子的,句法分析的时候可以去掉,不影响句子 lI“的”字结构作主语或主语中心语,如:(1)(2)(3) 的结构和意思;结构助词“的”与其他成分构成的“的”字 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一个句法成分,句法分析时,“的”字不 (5)(8)(9)  “的”字结构充当主语,多数是句子主语,少数是某些 能去掉。如:结构中的主语。 2.“的”字结构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如:(4)(6)(22) (23)(31) “的”字结构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是其最主要的句法功 能。“的”字短语作宾语,绝大多数是作句子的宾语,如(6) (23)(31),也有少量作介词的宾语,如(4)。 3.“的”字结构作称呼语,如:(10)(20)(25)(26) 这里作称呼语的全部用来指人。从其内部构成成分来 看,主要是方位词语和动宾短语。“的”字短语作称呼语,其 称呼对象多是地位低下的人,或侍从仆役,或卖茶卖酒之人。 4.“的”字结构独立成句,如:(14)(17)(24)(32) 在一定语境中,“的”字短语可以独立成单句或分句。 三、“的”字短语和“者”字短语的比较 “的”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的结构相当于“……者”, 。者”字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 性的词组,表“……的人”“……的事物”,如: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有时用在主谓结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从我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看,由“者”到“底(的)”并不 是由“者”的语音变化而成为 底(的)”,而是由不存在 语音变化上的来源关系的“底”替代了“者”。在唐宋 “者”“底”混用的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由“底”替代 “者”的用例,如: 又时上堂云: “四方来者,从头勘过;勿去处底,竹片 痛决.”(《祖堂集》) 学者理会文义,只是要先理会难底,遂至于易者亦不能 晓有点的出底么?点得出者,不吝慈悲;点不出者,未有参 学眼。(《汾阳语录))) 这些都可说明,结构助词“底”和“者”有可替代关系, 特别是在对偶句和同一文献的同一段中,“底”“者”的互 用或者混用,不但表明两者有替代关系,而且也说明它们不 只形异,并且读音也不相同,只是在同类结构中“者”可以 代之以结构助词“底”罢了。 在唐五代以来的文献里,“者”有许多近于结构助词 “底(的)”用例,如: . 南中桐花有深红色者。(《(唐国史补》) (《书解》谁者最好?莫是东坡书为上否?(《朱子语类》) 从结构类型上来说,“……者”和“……底(的)”是 对应的。由“底(的)”替代“者”,是汉语语法史上的词 汇替代现象。 ~. (1)擂的是镂金画面鼓,打的是云月皂雕旗.某乃大将 李嗣源是也。((《五侯宴》) (2)谁听你那“之乎者也”的。(《裴度还带》)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1)中“擂 的”、“打的”都是作为句子中的一个句法成分而存在, “的”字不能去掉,因此“的”是助词。而在(2)句中, “的”字去掉后并不影响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因此“的”是 语气词。 2.从表达作用来看:语气词“的”的表达作用是属于全 句的,它是对全句句意的确认,在表达上一般是主观的,起 对事实的确认和对未来推测的作用。处于句尾的结构助词 “的”是属于由“的”构成的“的”字短语的组成部分,而 不属于全句。 (1)姨姨,你如何嗟声叹气的。(《金线池》) (2)三将军平却是个不说谎的。(《单鞭夺槊》) 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到: (1)中的“的”所起的表达作 用是属于整个句子的。而(2)句中的“的”只属于它所构成 的“的”字短语,因此是助词。 通过分析,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已经可以区 分的清楚了。但是这里还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 是有一部分处于句子末尾的“的”,似乎具有双重的作用, 尤其表现在“是……的”这种句式的句子中。如: 那个是第二的?((《蝴蝶梦》) 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金线池》) 这时候的“的”就不太好判断,可以在“的”后面加上 中心词,同“的”字短语一起作“是”的宾语,又可以去掉 “的”,去掉后,结构和句意依然成立。一般来说,在碰到 “的”两种形式都可的情况下,可以以句子在语境中的表达 作用来作判断。但是这种判断会带有笔者主观的、片面的看 法,因此分析也不一定正确。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2]朱德熙.说“的”[J].,中国语文,1961,(12) [3]祝敏彻.《朱子语类》中“地”“底”的语法作用[J].中 国语文,1982,(3). [4]曹广顺.《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 “着”[J].中国语文,1986,(3). [5]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4. [6]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M].商务印书馆, 1990. (周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8∞. 4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