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新校园 XinXiaoYuall 幼教园地 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研究 葛 萍 (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000) 摘要:在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也具有研究意义。游戏中由两个不同主体引起的 教师评价是否不同?教师和幼儿主体的不同又表现在何处?原因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了细致的调研与分析。 关键词:中班角色游戏;教师评价;主体差异;原因 要想研究教师行为,充实游戏教育理论,必须与角色游 戏中的教师评价相联系。教师评价集角色游戏理论和教师教 育行为于一体,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讨论的。对此,我们做 了细致调研。本次研究对象为本市三所示范幼儿园,从中随 机选择了6个中班和lO名幼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 采用了实践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观 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之前,首先确定教师评价的可 操作性,从每位教师的角色游戏评价活动中重点选择两次, 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录下来。 一、游戏评价的主体差异 1.教师主动发起评价 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开展一日活动外,平时还要观察、 分析幼儿的角色游戏,并恰当地进入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 活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评价主 体中教师的评价有130个,占总数量的68.7%;幼儿引起的 评价有59个,占总数量的31.3%,教师自身发起的评价多 于幼儿发起的评价数量。 调查表 评价主体 评价行为数量(次) 百分比(%) 教师 13O 68.7 幼儿 59 31.3 2.教师评价身份之间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在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时,教师 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教师身份、教师和游戏参与者相结合 的身份以及游戏参与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评价角色游 戏中交织出现,并展现出教师评价的特点。 3.教师评价语言存在不同 教师的语言评价方式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过程中非常 丰富,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会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 融入这个“家庭”中。幼儿十分欢迎客人,并热情接待。此 时“客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也许“客人” 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是提醒,就能改变家庭成员的游戏开展 情况。这种语言指导是不容小觑的。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 现教师的每一个评价行为都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还需要从多 渠道收集资料,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教师在 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评价特点。 4.教师评价的情感态度没有区别 角色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有变化的, 这些变化都可以作为观察指标。例如,教师的面部表隋在介入 幼儿游戏时会有所变化,从轻松自然变成严肃蔚然;语音、语 调有所提高或降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也有增减。教师情 绪隋感态度的评价中,主要表现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类型。 ・164・ 5.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接受和拒绝两种行为。 这是幼儿对教师评价行为的反应,是天性使然,“接受”与“拒 绝”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例如,幼儿很赞同教师的某个评价, 那么他会表现出“心悦诫服”,并且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 当他不赞同教师的评价时,就算教师说得再多、再有道理, 他也不会认同,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拒绝到底。 二、对教师评价的分析 1.导致评价身份与评价方式不同的原因 在中班角色游戏几乎每天都会开展,幼儿对此很喜欢,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参与进来,以自身主动介入来观察和思考 幼儿所处的游戏情境,做到“身临其境”,以幼儿的角度和眼 光去了解并发现问题,采用询问、开放式的语言方式,得出解 决问题的办法。当评价行为由教师自身主动发起时,教师能在 幼儿需要评价时,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导致指导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问题的把握,问题的真 假会导致结果不同。当这个问题由幼儿提出时,一般是游戏 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那这个问题的 真假性值得商榷。教师要正确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影响到 幼儿,导致游戏无法继续开展。 3.导致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区别的原因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中,教师的情 绪态度是没有区别的,这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身份及语言评价 方式中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些 都会得到教师积极的情绪表现。然而,在日常的语言评价中, 建议式的评价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对两者主体发起的评 价行为都以中性的态度为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游戏评价的过程 中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要冒着难以运用更合适的方式 去评价游戏的风险来帮助幼儿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又要在面 临一个“假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解决教 师自身主动发起的问题。为此,立足幼儿角色游戏的长远发 展。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性的基 础上,增强敏感性和判断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做 出正确的游戏评价。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