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西方咏秋诗意象比较

中西方咏秋诗意象比较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史荣丽刘 杰:中西方咏秋诗意象比较237 中西方咏秋诗意象比较 史荣丽刘杰 内容提要:咏秋诗作为中西方文学中共同存在的一颗瑰宝,有着其相同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中西方自 然生命观的差异,使得中国古代的咏秋诗与西方的咏秋诗由于意象选择的不同而形成了相异的美感。 本文从中国古代咏秋诗与西方咏秋诗的意象差异所造成的情感基调的相异与抒情方式的差异出发进行 比较,分析了两者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咏秋诗 西方咏秋诗 意象 审美效果 ‘ 作者简介:史荣丽,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苏文学;刘杰,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研究。 riUe:Chinese Ancient FalI Poetry and Western Fall Poetry Comparison Abstract:The fall poems a treasure i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has same esthetic value.Be— cause of different views on natural life,Chinese ancient fall poetry and Western fall poetry has its unreplace— able esthetic sense respectively.The author will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fall po— ems and the Western fall poems from the image difference to the different emotional and lyrical‘tone. Key words:Chinese ancient fall poetry Western fall poem image esthetic effect Authors:Sitf Rongli is postgraduate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 1 158, 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Russian literature.Email:shirongli365@163.com.Liu Jie is postgraduate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 1 158,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film studies. 咏秋,历来是中西方文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文人们常常触景生情,面对秋日的丰收而抒发喜 悦之情,抑或面对萧瑟的秋景抒发无限哀伤。无 论抒发何种主题,咏秋诗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 无数读者。 的盛衰相合,才更加使人觉得可叹。中西悲秋诗 的意象组合中都有关于宇宙情怀的感叹,抒发人 生短暂的情怀。 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也抒发了生命短暂 的强烈宇宙情怀。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落,雁 南归等意象便形成了秋日特有的苍凉感,一句 中西方悲秋意象的产生是有共同前提的。因 为万物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农业生产由播种、生 长到收获是一个有规律的循环往复过程,由此而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④的感叹,便抒发出作者面 对事业不断追求的信念与生命短暂之间矛盾而无 可奈何的感叹,使文中尽显虽贵为君王却无力让 形成了四季等自然观念。自古以来,人类对春秋 的更替非常敏感,季节的变化,草木的荣枯盛衰, 时间停驻的苍白无力之感。在西方英国浪漫主义 诗人Percy Bysshe Shelley的Ode to the West wind 也表现了对时间的感慨(节选该诗第四部分)。 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 这些意象的变化也影响了文化观念的形成。 因而,秋对于每一个生活于大自然的人而言, 预示着既永恒又瞬息即逝的时间过往,其引起人 tf]x ̄生命的莫名忧恐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 在文中回忆少年时代在西风中自由奔跑的景 象,枯叶,流云,浪花等意象的运用,也渲染出了一 片将逝的景象。时光不再,现在他已失去了少时 的心情与经历,他祈求西风把自己托起,给予他创 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过程与四季 238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作的激情和灵感。他看到了现实生活的艰险,发 出生命短暂的感慨。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对秋的意象无论中西 个人的思乡之情与报国责任的冲突,以国家的责 任为重,显示了将士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 品质,但也流露出了无限的无奈与哀伤。该词既 有悲凉、沉郁的一面,又有雄浑、遒劲的一面,既有 都会产生共同的体悟,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 与传统精神及生活环境等诸方面的差异的影响, 中西悲秋诗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西方是以海洋 怀乡之情,也有卫国之志,使全篇充满了悲壮之 感。 文化为主的,他们靠对外贸易及其殖民地来积累 原始资本,对于秋天的万物凋零感触较淡。对土 地的依赖性造成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故而秋天 另外,中国古代悲秋诗中的秋风,秋景雁飞, 霜来等意象运用除了表现上文所举的宇宙情怀, 发出生命短暂的感慨之外,也有中国文人抒发人 的万物萧瑟,给农耕文化的中国古代文人以独特 的感触,从而产生天人合一的契合,人与自然相融 合。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春秋 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②中国古 代文人历来是寓情于景。而西方的海洋文化则造 成了西方物我二分的自然生命观,所以西方的咏 秋诗大多站在物外来抒发文人的感触。由于中西 方自然生命观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咏秋诗的情感 基调及抒情方式的差异。 一、情感基调的迥异 中西诗歌中关于秋的诗作,都是以悲为主调 的,但是,中国人追求“性本善”思想,所以他们往 往信奉前人的思想,由于“学而优则仕”与“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仕途追求的传统思想的影 响,中国古代文人肩负着家国的重大使命,人生宦 海的不得志,国家政局的不稳定,都牵动着中国古 代文人。他们往往会把仕途的不得志借秋景抒发 于作品之中,所以他们的悲秋诗的意象选择上往 往表现出一种沉重的悲凉,悲壮之感,是一种大悲 哀,大悲凉。 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便抒发了边塞的萧 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 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 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④首句的“秋来风景 异”与“雁”去等意象已为全文勾勒出了凄凉的背 景,而后又被“长烟”的“长”字与“落日孤城”的 “落”字、“孤”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宽 广”,“冷落”,“孤寂”之感。后句,霜满地,白发, 泪,这些意象塑造出一幅傍晚之时,对景思乡,为 守边塞欲归不得,深夜听着悠长的羌笛声,借酒消 愁的景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笔 调略显忧伤,仍然含着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世沧桑之感,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今逢 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与个人身世之 感,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及离别情绪,如曹丕《燕歌行》中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 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中国古代文人借用相同 的意象从不同的主题借秋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都凸显出深沉的悲凉与悲壮感。 西方的商业经济与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 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另外,英美诗人大多没有经历宦海沉浮,他们把写 作当成一种职业,并从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报酬。 这样他们的作品就更多的是对艺术、人生进行理 性的探讨,而不仅仅是诗人对人生经验的发泄。 另外受宗教的影响,西方是向前看的文化,他们信 奉“性本恶”的思想,他们认为人生存的过程就是 赎罪的过程。他们不愿回顾过去,追求将来的幸 福,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基调。所以西方诗歌所表 现的多为对美的赞叹和对爱情的讴歌,基调与中 国古代诗词的大悲慨大不相同。西方悲秋诗大多 充满了乐观的基调。例如,前一首Ode to the West 最后一句“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0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7 ”@以此结尾使文章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基调。又 如,英国著名诗人John Keats(约翰・济慈)的 Autumn(节选第一节) :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 eaves run;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 trees, And fil1 aI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later flowers for ht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v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在To Autumn的开始,诗人以饱满热情的笔 调描述秋的景象,诗人用拟人手法把秋天比作催 熟万物的太阳的挚友,创作出一幅喜人的景象。 诗人仿佛站在秋日乡间,目睹缀满葡萄的紫藤、压 弯枝干的苹果、鼓起肚子的葫芦、饱满滚圆的榛子 和溢满蜂蜜的蜂巢……这些意象的运用,刻画了 一个丰收秋日景象的侧面,并以流畅的笔调绘出 了一幅丰收图,意象的选择上与中国古代大不相 同,在此,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秋的悲凉与萧瑟之 感,反而表现出了一种激越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抒情方式意象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一种“静文明”,是内向型文化, 追求“明心见性”,以及内省与人格的完美,道家 也有“无为而有为”之说,所以中国的咏秋诗在表 达上是很含蓄的,要读者仔细品味,才能感知其内 涵,并有余音缭绕之感。另外,孔子在《论语・阳 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中国有强调诗的美感和教化作用的传统,故而后 人的悲秋诗大多也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意象 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该词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 把“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排列在一起,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恰如其 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 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 出“断肠人在天涯”,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使读 者感觉表面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 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 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 的共鸣,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史荣丽 刘 杰:中西方咏秋诗意象比较239 相比之下,西方追求的外向型文化,重外向行 动和行为,强调行动性,具有进取的精神。故而受 此影响,西方诗歌比较直率地把诗人所要表达的 意思表现出来,意象组合的意义显而易见。诗人 站在物外观物,来抒发此物所触发的激情,着重描 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以此来表达自己 的主观意识。直抒胸臆,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 间相对缩小了。例如:T.E.Hulme(托马斯.欧内 斯特・休姆)Autumn(秋)@:“A touch of cold in hte Autumn night—_/1 walked abroad/And saw the ruddy moon lean over a hedge/Like a red—faced farmer./I did not stop to speak,but nodded,/ And round about were the wisfful stars/With white faces like town children.’’ 在Autumn中,作者从生活中撷取诸如秋、月、 夜等平实的意象,用简洁与较直白的语言创作了 这首优美的小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给 月亮涂抹上鲜红的色彩,把它比作脸色绯红的庄 稼汉,而把闪亮的星星比作脸色白皙的城里的孩 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提倡回归自然和对 城市生活厌倦的倾向,作者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但是这个比喻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内涵, 而且正如上文所说,诗结束意也尽了,没有了中国 古诗中余音缭绕的感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便会体味到,同是咏秋 诗,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咏秋诗在意象的选择上 和审美效果上还是各有其特点的。但是无论是中 国古代的咏秋诗,还是西方的咏秋诗,它们都以自 己独特的魅力,展现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①参见曹道衡:《两汉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59。 ②⑦参见郭绍虞:《历代文论选》(卷一)(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1年)241,17。 ③参见刘亚玲田军王洪曹:《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728。 ④参见王蒸民:“苍凉悲壮誓立边功——范仲淹的渔家傲 浅析”,《岳阳师专云梦学刊》2(1986):95。 ⑤⑥⑧参见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3年)309,322,329。 责任编辑:谭杉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