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唐诗中的酒名酒具看唐代社会酒风俗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唐诗中的酒名酒具看唐代社会酒风俗

【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光彩夺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特色反映着当时封建盛世的繁荣,而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唐诗,则成为了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的一面镜子,这里我就选取唐诗中的酒为一个侧面进行归纳与探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侧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全面的看待唐代的历史和社会,同时更深入的了解中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将它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唐诗 酒 酒名 酒具

【Abstract】The social customs of Tang Dynasty, the most dazzling brilliant stage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reflec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feudal grand occasion at that time. While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form in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naturally becam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society such as politic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usto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elects liquor mentioned in the Tang Poetry as one side to sum up and approach the problem.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help people to regard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of Tang Dynasty more thoroughly, to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e

deeply and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is culture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Tang poetry; liquor; names of liquor; drinking utensils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中国人细腻的情感特征和汉字的瑰丽神奇成就了中国诗歌的长盛不衰,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到了唐代登上了繁荣的巅峰,它不但在形式上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反复吟诵,而且在内容上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唐诗中写酒的诗很多,据统计唐诗中有6000多首咏酒诗及与酒相关的诗,酒中或是酒后创作的诗数量就更多,这也成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中酒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唐诗中名目繁多的酒名

唐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展了酿酒业,各类美酒名目繁多,在当时的诗句中提到的酒名数不胜数。主要可分为传统名酒,异域名酒和唐代名酒三类。

1.传统名酒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酿酒史的国家,早在汉代前,酒就已经成为了

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及至辉煌的唐代我国的传统美酒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桑落酒。桑落酒是我国传统的历史名酒,原产于山西晋南蒲坂(今永济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正河东郡有民姓刘名堕(实名白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干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1]意思是说:北朝人有在落桑季节酿酒的习俗,酿出的酒就叫“桑落酒”。《齐民要术》中曾有“桑落酒法”的记载,据说传统桑落酒酒曲中要加“桑叶、艾叶等草叶”[2]。在唐代,桑落酒十分有名,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唐诗之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中有云:“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诗”[3]。白居易在《房家夜饮宴雪戏赠主人》中也形容“桑落气熏珠翠暖,枯枝声引管弦高”[4]。张谓《别韦郎中》说“不辞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5]。唐朝诗人段成式在《怯酒赠周繇》中有云“诗中反语常回避,尤怯花前唤索朗”[6]。诗中所说的索朗使用了反切的拼音方式,应读作“桑洛”,即是桑洛酒;还有郎士元的《寄李袁州桑落酒》:“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携一斗,远送潇湘故人。”

[7]写桑洛酒的色和酒味如同琼浆和甘露,对它可谓是褒赞有加。

新丰酒。新丰酒是一种传统的白醪酒,据《三辅旧事》记载:“太上皇(汉高祖之父)不乐关中,思慕

[1]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 [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转引自王云五主编:《农书集成》,商务印书馆,1936。 [3] [唐]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全唐诗》卷

224,中华书局,1960。

441,中华书局,1960。

[5] [唐]张谓:《别韦郎中》,《全唐诗》卷197,中华书局,1960。 [6] [唐]段成式:《怯酒赠周繇(一作答周为宪看牡丹)》,《全唐诗》卷584,中华书局,1960。 [7] [唐]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全唐诗》卷248,中华书局,1960。

[4] [唐]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全唐诗》卷

乡里,高祖徙丰沛屠儿沽酒煮饼商人,立为新丰”[8]。于是新丰酒成为朝中宫廷宴享、庆功喜寿、迎来送往的专用酒。新丰自汉朝以来誉满天下,历代墨客骚人赞咏不绝,为中国酒文化留下不朽篇章,早在南北朝时梁元帝就有“试酌新丰酒,遥劝瀛台人”的诗句;到唐代李白、王维、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有赞新丰酒的佳句传世。“南国新丰酒,山东小妓歌”[1]这是唐朝诗人李白游历江南时的名句,诗仙李白饮了新丰都称赞不已,要“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2],带到浙江去痛饮一番。诗人王维在《少年行》中咏赞:“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3]。储光羲认为它具有“满酌香含北砌花,盈樽色泛南轩竹”[4]的独到之处,李贺《恼公》诗有“沽酒待新丰”[5]。李商隐在诗《风雨》中叹道“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6]。还有皎然在《送商季皋》中说“新丰有酒为我饮,消取故园伤别情”[7]。 张子商也在《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赞到“新丰酒旧美,况是菊花朝” [8]。可以说古老的新丰酒在唐代是风采依旧。

唐诗中提到的传统的美酒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黄醅酒青睐有加,在他的《尝黄醅新酎忆微之》中写道“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9]。又在《戏招诸客》中写“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1]。 石冻春,唐代郑谷《赠富平李宰》:“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2]。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3]。麹米春,杜甫《拔闷》:“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4]。还有早在北周就有的竹叶酒,也在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有描写“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5]。这些充分的说明了中国传统美酒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2.异域名酒

封建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也促进了唐代的对外交往。这个中国封建时期最辉煌的朝代,以它博大

[8]

《三辅旧事》,转引自《昭明文选》卷十《纪行下》,中华书局,1977。

184,中华书局,1960。

[2]

[唐]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全唐诗》卷169,中华书局,1960。 [3] [唐]王维:《少年行》,《全唐诗》卷24,中华书局,1960。 [4] [唐]储光羲:《新丰主人》,《全唐诗》卷138,中华书局,1960。 [5] [唐]李贺:《恼公》,《全唐诗》卷391,中华书局,1960。 [6] [唐]李商隐:《风雨》,《全唐诗》卷539,中华书局,1960。 [7] [唐]皎然:《送商季皋》,《全唐诗》卷820,中华书局,1960。 [8] [唐]张子容:《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全唐诗》卷116-12,中华书局,1960。 [9] [唐]白居易:《尝黄醅新酎忆微之》,《全唐诗》卷451,中华书局,1960。 [1] [唐]白居易:《戏招诸客》,《全唐诗》卷454,中华书局,1960。 [2] [唐]郑谷:《赠富平李宰》,《全唐诗》卷674,中华书局,1960。 [3] [唐]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全唐诗》卷184,中华书局,1960。 [4] [唐]杜甫:《拨闷》,《全唐诗》卷229,中华书局,1960。 [5]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全唐诗》卷77,中华书局,1960。

[1] [唐]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全唐诗》卷

的胸怀容纳与吸收着世界各地不同形式与色彩的文化,于是异域酒种类的增多也成为这一时代特征的表现之一。

葡萄酒。葡萄酒亦称蒲桃酒,晋张华曾记述当时对葡萄酒的传说:“西域有蒲桃酒,积年不败。彼俗传云,可至十年。欲饮之,弥日乃解”[6],虽然葡萄早在汉武帝时已经传入内地,(《后汉书》中也记载西域“栗戈国,出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7]”),但汉魏以来都是以贡物的形式少量的传入内地,至唐太宗进军西域,葡萄酒才正式通过官方途径传入,《册府元龟》所记,唐太宗“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京师始识其味”。[1]写葡萄酒的唐诗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这首诗对葡萄佳酿进行了赞美,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可以说是写尽了旖旎的异域炫彩; “五斗先生”王绩在《题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 [3] 这是一首十分得体的劝酒诗,其中所描写的杯中美酒就是竹叶青和葡萄酒;白居易也有不少与葡萄酒有关的诗,他在《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中有“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4]的描写,在《寄献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5]的句子。可以说在当时饮葡萄酒是一种社会时尚,据称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就是李龟年唱新词,杨贵妃则“手持七宝玻璃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6]。葡萄酒为盛唐时代繁华富丽的奢靡生活增添了一番异域情趣。

三勒浆。葡萄酒之外,唐朝新传入的异域酒还有“三勒浆”。“三勒者,谓菴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1]原产于印度,梵文的意思是“三果”,是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功效的食品,甚至被称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三勒浆,是一种用以上这三种原料,加上白蜜等,发酵而成的一种酒精饮料。唐李肇记当时天下名酒云:“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河汉产的三勒浆最为出名,《四时纂要》中“八月”有一条,名为“造三勒浆 ”,

[6] 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1] 岑仲勉:《隋唐史》下册,第

578页,中华书局,1980。

[7] [宋]范晔撰:《后汉书·栗弋国传》,中华书局,1965。

578页,中华书局,1980。

156,中华书局,1960。

[3] [唐]王绩:《过酒家五首》,《全唐诗》卷37,中华书局,1960。 [4] [唐]白居易:《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全唐诗》卷441,中华书局,1960。 [5] [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全唐诗》卷457,中华书局,1960。 [6] 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第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 [唐]李肇,赵璘撰:《唐国史补》卷下“叙酒名著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 [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

说它 “味至美,饮之醉人,消食下气”[2],这种酒在唐代的北方地区非常流行,唐都长安市上有售,在当时已经成为比较普通的大众饮料。

3.唐代名酒

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唐代的农业快速的发展,作为农业副产品的酿酒行业也发展迅速,在内地出现了大批的唐代名酒。

五云浆。这是唐时一种名贵的有浓郁香味的酒,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诗有云:“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3]就是指的此酒。温庭筠在《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反有存者偶成四十韵》也描写到“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4]。

梨花春。唐代杭州所产的一种美酒,由于古代酿酒很多是在冬季工作,到春天梨花盛开,酒就熟了,所以有梨花春的名字。唐代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云“青旗沽酒趁梨花”[1]。还有李贺的《画角东城》:“谁知泥忆云,望断梨花春”[2]。都是描写的这种梨花酒了。

烧酒。烧酒既是蒸馏酒,李肇著的《唐国史补》里有“酒则有剑南之烧春”[3]。唐人喜欢以“春”字来称呼酒,那么“烧春”即是烧酒。这也就是说烧酒早在唐代就有了,白居易在《四川忠州荔枝楼对酒》诗里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香”[4]的句子。唐朝后期的诗人雍陶有这样两句诗:“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5]意思就是说那时候的四川已经有烧酒出产。

其他的还有:松醪酒,戎昱的《送张秀才之长沙》:“松醪能醉客,慎勿滞湘潭”[6]。石榴酒,《倡女行》

[2]

《四时纂要》卷四,八月“造三勒浆”。

362,中华书局,1960。

583,中华书局,1960。

[3]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全唐诗》卷[1]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全唐诗》卷

[4] [唐]温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反有存者偶成四十韵》,《全唐诗》卷

443,中华书局,1960。 [2] [唐]李贺:《画角东城》,《全唐诗》卷392,中华书局,1960。 [3] [唐]李肇, 赵璘撰:《唐国史补 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 [唐]白居易:《荔枝楼对酒》,《全唐诗》卷441,中华书局,1960。 [5] [唐]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全唐诗》卷518,中华书局,1960。 [6] [唐]戎昱:《送张秀才之长沙》,《全唐诗》卷270,中华书局,1960。

乔知之:“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7]等等。不得不提及的是,这一时期私家酿酒是非常普遍的,刘希夷的《春日行歌》:“山树梅花落,飞落野人家。野人河所有,满瓮阳春酒”[8]。诗中的野人就是指私自酿酒的农人,杜甫的《客至》“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9]。也是对民间自酿自饮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唐诗中奇异考究的饮酒用具

关于酒具的看法,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一书中曾有一段描写:“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喝汾酒当用玉杯,唐人有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可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 这一坛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饮,那就醇美无比,须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诚不我欺。……至于饮葡萄酒嘛,当然要用夜光杯了。古人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要知葡萄美酒作艳红之色,我辈须眉男儿饮之,未免豪气不足。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后,酒色便与鲜血一般无异,饮酒有如饮血。岳武穆词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岂不壮哉!”[1]

由此可见饮酒也讲究酒具,若要论酒,则酒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唐代的酒,不但酒质醇香,酒名高雅,而且酒具也十分考究,这里我就主要谈谈比较著名的几个酒具:夜光杯,鹦鹉杯,荷叶杯。

1.夜光杯

玉石酒具历来被人们视为上等的珍品。蒋一葵在《长安客话·皇都杂记》里记载了元朝广寒殿里有一个可以贮藏三十余石的黑玉酒缸,玉工在黑玉上的白纹理上随其形雕琢了一些鱼兽和波涛,缸中盛上酒后,便可现出这些活灵活现的鱼兽。[1]玉石酒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夜光杯了,夜光杯又名阳关玉杯,是甘肃酒泉市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也是我国最为名贵的一种饮酒器皿,它以祁连山所产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精工雕琢而成,之所以称之为夜光杯,是因为它在黑暗的环境下会发出淡淡的光。

[7] [唐]乔知之:《倡女行》,《全唐诗》卷

81,中华书局,1960。

82,中华书局,1960。

[9] [唐]杜甫:《喜崔明府相过客至》,《全唐诗》卷226,中华书局,1960。 [1] 金庸:《笑傲江湖》二册十四“论杯”,第565页,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 [1] 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第87页。

[8] [唐]刘希夷:《春日行歌》,《全唐诗》卷

夜光杯的出现,大约有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来是朝廷贡品,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杯”。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夜光杯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质地光洁,色泽斑斓,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尤其经明月照射,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美不胜收。唐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形容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谓是诗以杯名世,杯因诗增辉。夜光杯的高雅华贵,与中国文学相结合,既有当时独特的历史价值,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和夜光杯同样是玉石酒器的玉碗,也是唐代诗人喜欢描写的对象,例如李白的《客中行》和《雉朝飞》:“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1]、“雉子班奏急管弦,心倾酒美尽玉碗” [2]。李贺的《过华清宫》:“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3]。还有王昌龄《送李五》:“玉碗金罍倾送君,江西日落起黄云”[4]。真是不胜枚举。

2.鹦鹉杯

李白《襄阳歌》中写道“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5]。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中提到一种名为“鹦鹉杯”的酒具。这种叫做鹦鹉杯的酒具是用海南所产的鹦鹉贝壳制作的,《南洲异物志》介绍:“鹦鹉螺状如霞,杯形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大约公元四世纪之后,随着交趾两广地区的进一步开发,鹦鹉杯之类的海南特产也逐渐收到中原地区上流社会的青睐。东晋初,做过广州刺史的陶侃曾献给成帝鹦鹉杯一枚,《宋书·张畅传》说“孝武又致螺杯杂物,南土所珍” 。讲究的螺杯琢磨精致,往往镶金扣银,它的外壳有暗紫色或青绿色的花斑,壳内光莹如云母,杯内由于螺腔弯曲,饮

[6]卢照邻讽喻汉代王宫贵戚奢侈骄横的名篇酒时不宜一饮而尽,故人们又称之为“九曲螺杯”。《长安古意》,

写有“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稣鹦鹉杯”[1]的句子。意思是说,汉代禁卫军军官司都喜欢用鹦鹉杯来饮美

[1] [唐]李白:《客中行》《全唐诗》卷

181,1960。

23,中华书局,1960。

[3] [唐]李贺:《过华清宫》《全唐诗》,卷390,中华书局,1960。 [4] [唐]王昌龄:《送李五》《全唐诗》,卷143,中华书局,1960。 [5] [唐]李白:《襄阳歌》,《全唐诗》卷29,中华书局,1960。 [6] 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一版,第91页。 [1]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全唐诗》卷41,中华书局,1960。

[2] [唐]李白:《雉朝飞操》,《全唐诗》卷

酒,说明了汉代就已经使用螺壳杯了。唐代,螺壳杯更是广为使用,记载描写螺壳杯的诗文史料均不少,例如唐代李适的《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银河半倚凤皇台,玉酒相传鹦鹉杯”[2] 。陆龟蒙在《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 》中也写道:“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3]。这种鹦鹉杯普遍用于文人雅士、王宫贵戚的餐桌,至于贫民百姓,则一般在隆重之时才使用它。在我国古代鹦鹉杯除了在上流社会的宴席上饮酒之外,在祭祀中也常用它当作礼器。《宋书·礼志》说:“奠霍山,盛酒当以蠡杯”[4]。这个蠡杯就是螺杯。

3.荷叶杯

荷叶杯,顾名思义,就是荷叶制的酒杯,荷叶杯的发明者,是曹魏时代的郑公悫及其宾僚们。段成式《西阳杂诅》记载:“历城(今山东济南)北有使君林,魏正始(公元240年至248年)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斗,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筒杯。历下之,吉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5]其制法为:取摘大莲叶,做成杯形,酌满酒,将它送入口边,把莲叶中心戳穿通到莲茎,人则饮莲茎,酒便流入口中,为夏日消暑乐事,因此“荷叶杯”又名为“碧杯”,“碧筒杯”、“荷爵” 等,因为茎管弯曲状若象鼻,故又有“象鼻杯”之称。这种饮酒方式叫“碧(筒)饮”, 古代的文人饮酒尚雅,碧筒饮则是雅中之雅。在唐代成为文人名士专用品和饮酒方式,唐代文士出身的李宗闵,常常在盛夏晚上,临池设宴,招待宾客,用的就是荷叶杯,被传为士林佳话。在文化氛围浓重的唐朝,荷叶杯深受文人们的喜爱,唐诗中我们时常看到有关它的描写:杜工部在《送韦书记赴安西》中写“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罍”[1]。 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中诗云:“疏索柳花怨,寂寞荷叶杯”[2]。还有戴叔伦《南野》“茶烹松火红,酒吸荷叶绿”[3]。唐人也喜欢用白银为材料来制造荷叶杯,西安出土的唐代双鱼纹银质荷叶杯,杯身呈卷拢的荷叶杯,杯长13.6厘米,高3.2厘米,杯口四曲,呈长圆形,有矮囿足;杯内錾刻荷叶茎脉为绞饰,造型巧妙而逼真。唐代刘宽 “目水新荷卷复掖”的诗句,就是赞美这种银制荷叶杯的。如今,想象古人以荷叶杯饮酒,不仅可以领略到夏天荷塘月色的旖旎风光,

[2] [唐]李适:《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全唐诗》卷

70,中华书局,1960。

628,中华书局,1960。

[4] [梁]沈约撰:《宋书》第二册,礼四 第483页,中华书局,1974。 [5]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 [1] [唐]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全唐诗》卷224,中华书局,1960。 [2] [唐]白居易:《酒熟忆皇甫十》,《全唐诗》卷455,中华书局,1960。 [3] [唐]戴叔伦:《南野》,《全唐诗》卷273,中华书局,1960。

[3] [唐]陆龟蒙:《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全唐诗》卷

更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厚意蕴。

当然唐诗中提到的酒具还有很多,例如:有李商隐的“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 ”[1]的玛瑙杯,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2]中的金叵罗,“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3]写的就是“珍珠红”的佳酿盛在透明的玻璃杯里,呈现出琥珀色。还有李白在柳少府的酒宴上作的《咏山樽》:“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余。外与金罍并,钟涵玉醴虚。惭君垂拂拭,遂添玳筵居”[4]。体现了雅士们的返朴归真的审美观。

三、唐诗中酒风俗特点产生的原因

从唐诗中的酒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在饮酒风俗上具有:酒的名目繁多、门类齐全、酒具考究的特点,可以说,唐代在酒行业的发展上是中国酒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那么这种唐诗中的酒俗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酿酒术的国家之一,酒的出现无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对于始作酒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大禹时期,一个叫仪狄的女子用粮食造出了一种纯美的饮料——酒;另一种则是说夏朝的时候,一个名叫杜康的人在以外中发现放久了的秫米饭发酵后会产生一种香甜可口的汁液——酒。[1]我们且不论到底是最先谁发明了酒,单看酒的产生过程就知道,酒应当是农业发展的副产品,只有农业发展了,人们才有可能大量的储存粮食,才会产生酒。唐朝建立之后,统一全国,唐太宗李世民在登上帝位之后,以隋为鉴,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赋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善于用人和纳谏,并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逐渐转向清明的政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进行业生产的动力;政治上的有利制度,如唐太宗

[1] [唐]李商隐:《小园独酌》,《全唐诗》卷

540,中华书局,1960。

199,中华书局,1960。

[3] [唐]李贺:《将进酒》,《全唐诗》卷17,中华书局,1960。 [4] [唐]李白:《咏山樽二首》,《全唐诗》卷183,中华书局,1960。 [1] 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第1-2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唐]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全唐诗》卷

时期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隋末农民战争以前的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相对减轻了一些农民的经济负担,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给予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最直接有利帮助;再加上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使全国农业、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唐郑启在其所著的《开天传信记》中描写:“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之下,唐代的农业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广大的劳动人民辛勤的耕作使得当时的物资财富快速的增加,粮食的储积日益丰富,这为发展酿酒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酒类品种的增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税酒制度的施行与改革

唐代酿酒业也和前代一样,分为官酿和私酿两种,前代的由于政府并未将酿酒业纳入常规的民间行业,因此并没有实行税酒制度,但是到了唐代开始施行税酒制度,并且还作了一些改革。唐初至开元天宝年间,酒禁虽有,但相较松弛。当时除了各洲县酿以外,民间也有很多酿酒。安史之乱后,国家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推行两税法,自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开始,“定天下酤户以月收税。”[1]唐代实行税酒制,就是对酿酒户和卖酒户进行登记, 并对其生产经营规模划分等级,给予这些人从事酒业的特权,未经特许的则无资格从事酒业,这就相当于承认了民间酿酒。大历六年(771)的作法是:酒税一般由地方征收,地方向朝廷进奉,如所谓的“充布绢进奉”是说地方上可用酒税钱抵充进奉的布绢之数。自此后,酤户以此为业,除了按规定交纳酒税外,不再承担其它的负担,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又明文规定“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2],这些都是对税酒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酤户的负担,或多或少是有利于酤户的,鼓励了私酿的发展。其后百余年,基本上沿袭这一办法对酒户征收酒税,这为酿酒术的不断提高和各类名酒出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从《新唐书·食货志》载“文宗太和时全国榷酒钱一百五十六万缗”到《通鉴》卷二四九记“大中七年(853)榷酤钱八十二万余缗”[1]可以看出,酒税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在税酒制后唐代的酒业迅速发展。

3.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酒类品种的增多

[1] [唐]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 [2] [唐]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 [1] [唐]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弘兼容并包的隆盛时代,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得唐朝在当时得世界上极负声望,亚、非地区得许多国家的使节、贵族、商贾、学者、艺术家等,不断的来到唐朝访问和贸易,唐朝派往各地的史臣,到国外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这些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权有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突厥、回纥,西部地区的吐蕃,西南地区的南诏,东北地区的渤海等,边疆各族在发展进程中,不但吸收了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影响和丰富了汉民族文化。这种相互交往融合过程也一步促进了唐代酿酒业的发展:例如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传入;三勒浆在唐代内地的酿制;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的酒具例如海螺杯在内地的广泛使用等。这不但使得唐代的酒的种类增多,同时也丰富了唐代的酒文化。

4. 唐代的社会特征对于这个时期酒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唐代的社会特征对于这个时期酒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盛,政治开明,社会物质丰富,这使得唐朝人普遍的具有自信感,思想向往自由,不愿意受拘束,而诗歌的创作正是需要这种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这就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因此唐诗作品数量极多,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二千二百多人,唐诗作品八千九百余首,唐朝又被称为“诗的唐朝”。而饮酒历来都被人们当作是表达和宣泄情感的一种渠道,常常给人以洒脱、奔放、浪漫的感觉,因此在唐代开放的社会心态之下,饮酒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酒的刺激性对诗人有着生理的影响,成为诗人写作的催化剂;在心理上也给诗人提供了创作思想的宽松环境,同时给予了诗人以胆量和魄力,因此唐诗人对酒的酷爱也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一时期浓重的饮酒风气和繁盛的诗歌表达形式相结合,便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唐诗中的繁荣酒文化。唐诗中有很多涉及到酒的诗歌,仅《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近五分之一的诗篇与酒有关的,可以说在唐诗繁荣过程中伴随着酒文化的繁荣,酒、诗文化相互渗透,成为唐文学一道靓丽的风景,唐朝人寓情于酒直抒性灵的自由个性,形成了唐代酒文化表现形式不同以往时代的特色。

总的来说唐诗中写到酒名和酒具的品种多样,名目繁多,内容可以说是丰富而高雅,这也让我们从中看出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充分的证明饮酒在唐代的饮食风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杜景华:《中国酒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宋红选注:《宴饮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5、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藏嵘、王宏凯:《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唐]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8、[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9、《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11、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从抄(下)》,上海书店1985年版。

12、向春阶、张耀南、陈金芳编著:《酒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3、葛景春:《诗酒风流——试论酒与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4、卢向前:《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及葡萄酒税》,《中国经济史研究》4期。

目 录

题目……………………………………………………………1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一、 唐诗中名目繁多的酒名…………………………………二、唐诗中奇异考究的饮酒用具………………………………三、唐诗中酒风俗特点产生的原因…………………………1参考文献………………………………………………………21

1

2

9

4

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