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3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5 No.3 -2006年6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la Science Edition) 2006.6 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魏新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要:语言的使用与理解离不开语境。笔者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由听话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构成 的。听话人依据动态语境因素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推理,寻求话语字面意义所传达的言语行为, 最终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试图探讨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语境;推理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6}03-0081—03 意,那么,这样的道歉便不是真诚的道歉,说话人不过是滥 一、Austin育语行为理论 用了言有所为的句式而已。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所关注的 第三个条件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例 问题是语言是怎样被用之以“行”,而不是用之以“指”的。 如,在作了真诚的许诺后便不能反悔。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Ausitn。在此之前 最初的“言有所为 理论不很完善,Austin又作了继续 哲学界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 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一个人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了三种行 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而陈述之言所作 为:言内行为(1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的描述或陈述要么是事实要么是谬论。哲学家们历来所关 和言后行为(pedocutior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 心的也只限于陈述之言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以及如何 一行为本身,即能发出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等, 规定一个真实的陈述之言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构成语言交际。但在实施这一“说 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 话”行为的同时,我们通常实施了一个言外行为,有时还同 怀疑。他认为“许多陈叙之言只不过是伪陈伪叙(Pseudo— 时实施了一个言后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 statement),人们所说的许多话语貌似陈叙 但它们根本不 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如结婚、道歉、命名、打赌,等等。言 以坦直地记叙或传递有关事实的信息为目的,或是仅是部 后行为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言后行为不一定会发生,这 分地以此为目的”。Austin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 时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e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言有所述的话语或 Austin在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没有 为真,或为假,是有可验证性(verifibaility)的。言有所为的 来得及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修订。但是,言语行为理论 话语是不能验证的,这些话语“大概不可能为真或为假。此 一经提出,便在语言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各家学者对这一理 外,如果一个人作了这样一个表述,我们应该说他做了些什 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中最 么,而不仅仅是说了些什么0”Ausitn举了四个著名的例子 具影响力的就是美国语言家J・Searle。 来说明这类话语。 1)I do.(用于蛄婚仪式) 二、Searle对育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2)I apologize to you.(用于道教) 3)I rime this ship Elizabeth.(用于船的命名仪式) Searle认为,使用语言就像人类许多别的社会活动一 4)I bet you six penceitwill raintomorrow.(用于打睹) 样,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0II…speaking a lan- 在特定的情况下“当我说出我的所做时,我实际上就完 guage is eng ̄i,,sin a rule—governedform ofbehavior.”Sear]e 成了那个行为。”Austin还描述了言有所为的“恰当条件 还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而不是人们通常 (happiness conditions)”。 认为的单词或句子等语言单位。语言交际过程是由一个接 首先,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 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的,而且每一个言语行为都体现了说 例如,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里,只有单身男子才能在牧 话人的意图。 师面前说”I d0”从而与一单身女子结婚。而且,还必须存 Ausitn提出了言外行为这一观点,但他并没有把一句 在实施某一行为的合适对象。例如,必须有新娘才能结婚。 话所实施的言外行为和这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Searle在 其次,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抱有诚意。如 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了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和它的言外行为之 果一个人口中说”I apologize to you.”,但却毫无道歉的诚 间的关系。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包括所谈及的人或物和对这 收稿日期:2006—04一l2 作者简介:魏新强(1973一),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8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个人或物所作的描述。Searle用下面一组句子来说明命题 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关系: 5)Sam smokes habitually. Does Sam smoke habitually? 等等。(2)指令类(directive):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 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适从向为客观世界一话语,心理状 态(诚意条件)为希望、愿望,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request, advie,orsder,demand,等等。(3)承诺类(commissive):言 Sam,smoke habitually! 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作出许诺, 适从向为客观世界一话语,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意欲, 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promise,uMe ̄ke,VOW,等等。(4) Would that Sam smoked habitually.(1969) Searle认为这四句话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即它们都谈 及了Sam这个人,都论述了Sam smokes habitually这一件 表达类(expressive):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对某种 客观状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状态(诚意条件)为 事,但这四句话实施了四种言语行为。在一般情况下,第一 句话陈述一个事实,第二句话提出一个问题,第三句话传达 根据不同的事实而异,遗憾、感激、悲伤、庆贺,等等,代表性 一项命令,第四句话表达一种愿望,虽然这种句式比较陈 旧。 从Searle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实施不同言语行为的 话语可能具有同样的命题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一 句话究竟实施了什么言外行为呢?Searle指出一句话的言 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表 明。在英语中,这些语言手段包括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 号、语气,等等。Searh本人仅提出了一些可以依赖的语言 手段,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这个语言形式与功能 的问题,离开了语境因素是不可能得到满意的回答的。 Searle以“许诺”这一言语行为为例,归纳了实施言语 行为所必须满足的四类条件:(1)命题内容条件(proposi- tional content condition):说话人言及一个他自己将要去做 的动作。(2)准备条件(preparatory condition):说话人相信 他所要做的事情是符合听话人的利益的,但这件事并非是 他通常所做的。(3)诚意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说话人 意欲做这一动作。(4)根本条件(essentila condition):说话 人承担起做某一件事的义务。在明确了这些条件的基础 上,Searle还制定了相对应的规则:(I)命题内容规则:命题 出现在一个句子或比句子更大的语段之中,这一命题言及 说话人将要做的一个动作。(2)准备规则:听话人愿意说话 人做这一动作;而不是不愿意他去做这一动作,说话人相信 听话人愿意他去做这一动作;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 说话人通常不会做这一动作。(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 意地想做这一动作。(4)根本规则:说话人所说的话使他自 己承担了做某一动作的义务。 Searle还对言外行为进行了分类。分类的依据主要有 三项: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适从向(direction of ift) 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言外之 的是指一类言外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目的。例如命令、请求、 忠告、威胁等都具有设法使听话人去做某事的目的,而许 诺、起誓等具有使说话人承担义务去做某事的目的。适从 向是指言外之的带来的后果,指言语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 系,或是话语去适从客观世界,或是客观世界去适从话语。 说话人在实施言外行为时总会对话语中所包含的命题内容 表示出自己的态度和心理状态,而这与言外行为的诚意条 件是一致的。以上述三个方面为主要依据,Searle把言外 行为分成五个大类与一个副类:(1)阐述类(representa- tive)。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说话人对某种情况的真实 性作出承诺,适从向为话语客观世界,心理状态(诚意条 件)为相信,代表性的行事动向有assert,satte,sweat,guess, ・82・ 的行事动向有apologi ̄,thank,regret,congratulate,等等。 (5)宣告类(declaration):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引起命题 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适从向为客观世界话语,代表性的 行事动向有n姗e,appoint,declare,等等。(6)阐述性宣告 (representative declaration):言外之的(根本条件)为引起命 题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适从向为客观世界话语,心理状 态(诚意条件)为相信。 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的研究,Searle发现在许多 情况下说话者是通过实施一种言外行为来实施另一种言外 行为的,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例如: 6)Can you reachthe salt? 这个语句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递盐的请 求。只不过“请求”这一言外行为是通过“询问”这一言外 行为间接得到实施的。 这种用法就是语言的间接用法,即间接言语行为。 三、动态语境观 传统的语境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 作是事先确定的常项,而语境的内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 语境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知识,交际的上下文,人的百科知 识,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者、说话 方式等情景要素。而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 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把语境 看作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即存在于 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随着 交际的发展,听话者提取建立一系列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处 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语境。在交际过程中,新 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认知语境不 断扩大或充实后,供处理下一个新信息时使用。所以,语境 概念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给定的。 四、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如前所述,交际者说出一句话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言语 行为,在很多情况下语言的使用是间接性的,既话语往往传 递间接言语行为。在课堂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找出话语传递的直接或间接言语行为,从而识别交际者的 交际意图,提高理解能力,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 7)Woman:Ted,do you know how to get the sports center from here? Man:Why not ask the opliceman7 Question:What does Ted mean?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魏新强:论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与动态语境观 【A)The woman should invite the policeman. 女子的话语实施了陈述事实的行为,男子的话语实施 了直接的反问行为,同时也实施了间接的责备行为。结合 动态语境,期末考试临近时不该花费时间打电子游戏,而应 该复习功课。 , (B)The sports center is near the police station. (C)The policeman probably is a sportsman. (D)He doesn t know the way to the sports center. 问句实施了直接的询问行为,我们期待着一个答案。 但是Ted反问why not ask the policeman?这句话字面上是 询问行为,通过实施询问行为又实施了一个间接的建议行 为,而这两种行为都不是我们期待的回答行为,结合动态的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对课堂听力教 学,特别是这类对话选择题型的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意 义。通过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语境因素进行推理,可以快速 识别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取得 认知语境我们推导出Ted本人也不知道sports center该怎 较好的学习效果。 么走。 8)Woman:This package was returned to me 五、结束语 Man:hTat's because you didn t put enough postage on it. Question:What did the man tell the woman about the package?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核心理论之一,而动态语境观 (A)She should take it to the post omce. 更是关联理论在认知科学高度上取得理论突破。’笔者试图 (B)It is too big to send by mail.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课堂听力教学,以改变课堂听力教学 (C)She should return ittothe sender. 缺乏先进理论引导及常常凭经验进行的现状。当然,笔者 (D)It needsmore stamps. 对理论的驾驭能力有限,把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也需要更 第一句是一个陈述句,但是间接实施了询问原因的行 多的实践。 为,所以男子在第二句中用了that s because句式,回答了第 一句间接提出问题。结合动态语境,包裹被退回,原因是邮 参考文献: 资不够,所以第二句又同时实施了间接建议行为,建议多贴 [1]熊学壳.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些邮票。 1999. 9 1 Woman:Mark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2】何自然.语用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Man ̄Should he dothat whenthefinal e Ⅲis drawing near? [3]孙宏羽,苗兴伟.英语套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Question:what does the man think Mark should do?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25—27’ (A)Go on withthe gllnles. [4]熊学亮.语用学推理纵横谈[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B)Draw pictures on the computer. (1):l一6. (C)Review his lesson. 责任 辑:席商级 (D)Have a good rest. On Austin S Speech Act Theory and Dynamic Context Theory WEI Xin-qj Abstract:The usage and comprehension of a language is concerned with context,80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ontext should be dy- namic。it is formed by a serise of assumptions in IIlind.According to dynamic context。hearers make implication on the ba- sis of what they hear in order to gain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uiding signiifcance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stening c0urse of college EngIish teaehigg Key words:locutionary act;iHocutionary act;perlocutionary act;context;implication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