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 学科 语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课时 1 任课人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班授课课高二(5)班 12月22日 课时 1 新授 级 时间 型 疏通文章大意,增强文言语感,理解孟子“知言养气”的内涵; 加强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品浩然之气,养人格之美。 理解浩然正气的深层内涵以及如何养习浩然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对当世的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 重点 重难点 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话题导入 1、询问学生平日擅长之事,学生各有千秋。 2、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当学生公孙丑询问他世俗的特长“敢问夫子恶乎长”时,回忆预习 他是怎样作答的呢——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容 二、解题 1、联系名人名字:唐代诗人孟浩然——隐逸之气;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批判之思。皆有浩然正气。 2、什么是“浩然之气”?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归纳,通过单个字的释义来解释。 3、为何曰“善养”:浩然之气,我固有之。 思考回答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字音) 朗读 2、串讲文意(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选段可分为几个层次。 3、提问释疑。 (1)浩然之气的定义是什么?(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A.至大至刚,顶天立地,不同于自然之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圈点勾画 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是人的道德意识表现出的精神意 象。 B.与浩然正气相对应的是孟子壮美的人格。 “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2)浩然之气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者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吿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A.心内之物,人天生所有。 B.与儒家义与道紧密联系。 (3)浩然之气如何养习? 明确:A.直养,使自身的外在表现与精神内涵相符; B.注意护持,“操则存,舍则亡”; C.循序渐进,“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理解揠苗助长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 5 2015

中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分析探究 1、通过本文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 明确:长于论辩; 长于譬喻; 气势浩然。 2、归纳概括学生所理解的浩然之气。 (1)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豪勇志气; (2)挺立于天地,无所偏私的磊落义气; (3)至大至刚,尽善尽美的昂扬正气。 五、拓展迁移 其人虽殁,浩气长存。 1、抗清义士夏完淳《别云间》 2、抗元烈士文天祥《正气歌》 六、课堂小结 文天祥死前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他生命的尽头,他感叹壮士死节,可以无愧,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其人虽殁,浩气长存。

思考 归纳概括 探究感悟 5 2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