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加工流程仿真 (二)配送中心订单拣选流程仿真
二、 物流仿真实训内容及要求
(一)产品加工流程仿真实训内容
某企业加工生产3种产品,该3种产品类型分布为①a=1(学号mod 30)%(注:模值为0时取30);②b=21(学号mod 40)%(注:模值为0时取40);③c=1-a-b=78。每种产品每隔30秒钟到达暂存区,服从指数分布。三种产品均匀分布在五个工位的生产线上加工。产品按照以下顺序加工:产品1去加工顺序工位是1,3,2;产品2加工顺序工位是1,2,4;产品3加工顺序工位是2,4,3,5; 表1-1 产品加工顺序 产品1 产品2 产品3
产品1 产品2 产品3 表1-2 产品加工时间(秒) 工序1 工序2 工序3 5 2 4 4 3 1 6 7 3 工序4 1 工序1 1 1 2 工序2 3 2 4 工序3 2 4 3 工序4 5
使用一个暂存区,它的输出端口连接到五个工位和货架,五个工位的输出端口也连接到暂存区。 具体要求如下:
(1)运行仿真模型2小时,试运行10次,得到平均系统逗留时间、平均等待队长和各处理器利用率的均值以及90%置信区间。
1
(2)要求系统逗留时间性能的估计相对误差不大于0.1,确定仿真运行次数。
(3)模型是否存在瓶颈的地方?如何改进?改进效果如何?
(二) 配送中心订单拣选流程仿真实训内容
某配送中心每天接受顾客订单,一张订单可能会订购多种物品且每种物品可以订多份,配送中心把每张订单的物品从货架拣选出来组装打包后发运。
可供订购的物品有食品,日用品,办公用品,书籍(颜色分别为蓝、红、绿、黄)。每张订单订购产品的最大数量为表2所示。 表2 产品类型及最大订购数目 物品种类 食品 日用品 办公用品 书籍 产品类型 1 2 3 4 最大订购数目 10 8 8 6 一个星期内每天订单到达时段分成了A、B、C、D、E、F、G、H八组,其中每个组别对应的时间段分别是A组[8:00-10:00]、B组[10:00-12:00]、C组[12:00-14:00]、D组[14:00-16:00]、E组[16:00-18:00]、F组[18:00-20:00]、G组[20:00-22:00]、H组[22:00-24:00]。
2
表3- 1 A组数据 表3- 2 B组数据 日期 到达数 1 754 2 906 3 824 4 635 5 618 6 602 7 598
表3- 3 C组数据 日期 到达数 1 1050 2 1068 3 1076 4 1079 5 1020 6 1016 7 1002 日期 到达数 1 802 2 891 3 992 4 874 5 820 6 816 7 796 日期 到达数 1 992 2 1006 3 1076 4 1031 5 798 6 772 7 668 表3- 4 D组数据 日期 到达数 1 1090 2 1134 3 1162 4 1063 5 1040 6 994 7 974 表3- 6 F组数据
表3- 5 E组数据
3
日期 1 2
表3- 6 G据 日期 1 2 3 4 5 6 7 3 4 5 6 7 组数据 日期 864 907 934 822 770 730 620 1 2 3 4 5 6 7 到达数 832 889 826 818 800 796 770 表3- 7 H组数
到达数 到达数 690 719 744 698 642 602 576
每种产品存放在各自独自的货架上,假设食品数量足够。每个货架配一台自动拣选器拣货,拣选器拣货时要花一个基本时间,然后每拣选一份货物多花一个附加时间,每个附加时间服从正态分布,相关数据见表4。
表4 拣选器时间 分钟 物品种类 食品 日用品 办公用品 书籍 基本时间 1 0.5 0.8 0.3 附加时间均值 0.6 0.4 0.8 0.2 附加时间标准差 0.3 0.2 0.4 0.1 收到的顾客订单用托盘表示,订单托盘进入一个队列,然后向后运送到达组装站。当订单托盘离开队列时,会发送拣选指令,拣选的货物会到达组装站放入订单托盘,订单托盘收齐货物后组装,组装时间为0.25分钟,组装完成后托盘离开组装站。 系统中各传送带的传输时间为表4所示。
表5 传送带传输时间
4
物品种类 食品 日用品 办公用品 书籍 传输时间 1 0.5 0.8 0.9 具体要求如下:
将模型运行时间设为一周,观察单次运行完成后的性能指标 (1) 完成订单的平均处理时间(即订单平均逗留时间)是多少? (2) 观察记录器中订单逗留时间曲线图和直方图,发现何种趋势?
说明了什么?
(3) 总共完成了多少份订单?
(4) 观察订单积压情况(即顾客订单队列的等待情况),试将顾客订
单到达时间间隔的均值分别为10或15,观察订单积压情况,分析当前处理能力下,合适的接单能力为多少?
三、课程设计步骤
(一)模型建立
5
6
7
8
9
10
11
12
(二)参数设置 (三)数据统计 (四)模型分析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