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8年5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09029素质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林佳,王超(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涵,构建文化自信理想模型,继而探讨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即构建课堂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构建活动育人体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意志;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践行文化自信行为。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09-0048-02高校是思想交集、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场所,是武装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阵地。因此,当今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当深入思考,如何在日常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确立主流思想,弘扬主流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章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构建文化自信理想模型,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传承、弘扬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关键力量,文化自信是其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认知、认同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从而担负起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任。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如古典文学、礼仪习俗、历史典故等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没兴趣、不了解,加上西方文化中利益观和消费观的侵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在外来文化的强势渗透和弘扬中华文化这一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必然需求,也是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有效防护[1]。因此,高校的使命与任务绝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该上升到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上。只有在坚定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大学生才能辩证地对待多元文化,合理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发扬和创新中华文化。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从广义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是指国家、民族和政党在清晰地认识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以及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程度的高低受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文化行为的影响。文章结合这四个要素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以下要求[2]。首先,在文化认知上,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其次,在文化情感上,大学生要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价值,高度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再次,在文化意志上,大学生要在全球化浪潮下,在多元文化冲击碰撞中,辩证地对待多元文化,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中华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批判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出坚定的文化意志;最后,在文化行为上,大学生要在多元文化冲击碰撞的背景下,选择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文章从知、情、意、行四要素出发,定义文化自信,并建立文化自信理想类型模型,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从知、情、意、行四要素四个角度来探索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一)构建课堂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实践证明,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课堂育人体系,实现文理协调,才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双全的大学生,才能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建立系统科学的文化课程培养体系。高校需要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包括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课程、国外文化课程等。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对中外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从而能够辩证地对待多元文化,改变由于认知不足而导致的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盲目认同和崇拜外来文化的现状。其次,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并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与传统文化价值的结合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意识[3]。最后,创新教育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利用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创新独特的教育方法与模式,激发大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以及学习文化知识的主体意识。(二)构建活动育人体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情感和坚定的文化意志文化自信的培养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氛围这种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校园内充分利用硬件及软件资源,营造展现中华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高度热爱并乐于传承、弘扬与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首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用艺术的(下转第50页)作者简介:林佳(1991—),女,汉族,安徽铜陵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注: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编号:SZ20170206)。

2018年5月环境布局展现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情,让学生从小就“种下书法梦,收获翰墨情”。(二)举办师生书法竞赛活动为了激发教师临习书法的的激情和兴趣,学校书法协会牵头举办了一系列的书法竞赛活动:有“千人书法现场展示”活动、“教工之家书法展”活动、“喜迎新年,义写春联”活动、“迎六一书法展活动”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展示了学校书香墨韵的特色,进一步提升了师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培养了师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让书法教育全面开花。(三)定期举办优秀作业展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将书法教育与之进行整合,使书法教育常态化,每学期,我校定期举办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展,并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园专栏中展示,为学生书写规范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四)评选校内“书法之星”把评选“书法之星”列入“五星”评选之一。每个学期,每个班根据学生自己平时的书法作品及学校书法比赛的成绩,挑选若干名学生参加学校的“书法之星”评选。被评为“书法之星”的学生,学校将颁发荣誉证书,并将的照片和作品粘贴在学校专栏,为学生规范书写提供学习的榜样。(五)开展义写春联活动近年来,每年春节前夕,“翰墨飘香”书法社团的学生上街“义写春联”,上千幅学生书写的春联走进了千家万户,社会反响极大,书写现场,小书法家被观众围得严严实实,作品还没有完成,就有群众拽住作品一角不放,生怕错过珍贵墨宝。楹联活动为学生实践书法提供了机会,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凤凰网站、宁德晚报、玉田在线等各(上接第48页)形式表现得传统文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能够使大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文化、理解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积极的传统文化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坚定意志[4]。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校园文化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展开的社团活动会加深组织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从而无形中达到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将传统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美感和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践行自身对文化的理解与感受,增强其积极的文化体验。(三)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践行文化自信行为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是积极并乐于在实践中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走向社会前的一种尝试,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真实体验和思想感悟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获得认可和肯定可以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大学生实践包括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创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细微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文化素质大媒体对我校书法社团活动进行了图文报道。可以说“社团活动传递快乐,书法社团———翰墨飘香远!”四、以“赛”促学———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我校对全体学生的书法熏陶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天性,而且提高了学生书法艺术的修养[4]。近几年,我校师生在全国、省、市、县书法比赛活动中脱颖而出。其中,我校教师林子英、黎化敏等11位获得省优秀书法指导教师称号;苏芳香、陈智辉等32名教师获得县优秀书法指导教师称号。陈子瑶等五十多名学生先后在福建省首届至六届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取得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李闹同学在福建省第二至第六届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连续获得五次特等奖,在首届全国“华文杯”书法比赛中,李闹、程想和余楚凡分别获得一、三等奖,李闹同学的作品被收入中国国家画院参展,福建省上送八千多幅作品,仅我校三名学生获奖。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湘教版书法教材示范基地、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总之,书法作为我国的国粹,其传承和延续往往要通过一代代地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因此,要坚持“书法立人”的理念,以书法教育促进特色发展。参考文献:[1]王小红.翰墨飘香伴成长:普及学校书法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新课程(上),2010(3):6-7.学教师),2015(6):34.

[2]刘才彪,刘兵.提升教师书法水平创建书香校园[J].现代教育科学(小[3]邹兆林.让书法教育遍地开花:湖南省娄底市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纪实[J].教师,2014(1):19-20.

[4]赖相卫.有效提高学生写字水平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4(5):93.

方面成立调研小组并进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对文化素质的认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相关实践活动结束后,以讲座、讨论会等形式交流活动感想,总结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素质要求等[5]。大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的情感反馈,会增强其文化自觉的意识,从而促进其提高文化认知。总之,高等院校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各岗位行政工作人员要相互配合,把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完善各方面的机制,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其文化自觉意识。参考文献:[1]刘宝莅,张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民出版社,2014.刊,2014(2):13.

[2]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3]雷彬.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途径探索[J].中外企业文化旬[4]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3.

[5]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

育,2012(18):27-28.

其他作者简介:王超(198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