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浅谈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来源:意榕旅游网
艺术探讨

浅谈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姬铖

( 米脂县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陕西,榆林 718199 )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是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创作者缺乏生活实践 。谈到创作,笔者认为要先从体验生活说起,因为创作是生活体验的升华,创作的题材、立意、主题、表现技巧等都来源于生活体验。关键词:文艺创作;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1996年我曾在《美术耕耘》杂志发表过《关于体验生活》一文,与业内人士进行过交流,当时得到了许多人士的共鸣。我1989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在米脂县文化馆参加工作,此后一直在基层从事美术、摄影创作,在这三十年中,我与来米脂体验生活的不少朋友进行过交流、探讨过许许多多的艺术创作方面的事情。30年了感悟颇深,今天再和业内人士进行一次更深入的探讨。

一、细致地观察生活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不少来米脂体验生活的朋友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哪个地方有扎大辫的姑娘?哪里头上扎毛巾的老农多?……”当时我沉默了。这些就是陕北?来陕北就是为了看这些?这些的确是陕北人的一些外在形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大西装、牛仔裤已经来到了黄土地,装饰着“土疙瘩”。姑娘扎大辫子,男人扎毛巾已成为过去。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朋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于生活中没有他们需要的“形象”,他们就给老农头上扎白毛巾,给姑娘戴上假的大辫子,穿上几十年前的衣服(有的“艺术家”自带有道具、衣服)导演出一个他们需要的生活场景,按照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画面,然后进行“创作”。

这说明他们是用过去一些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去套生活的,而不是在生活中发现典型形象,更不是在生活中提炼主题升华立意,他们是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复制过去的文艺作品,根本谈不上体验生活和创作。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每一天都在变化着,一个聪明的艺术家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的,然后用睿智的头脑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把握时代的脉搏,紧扣文艺创作主旋律,这才是能搞出真正有个性有思想的艺术作品的一个前提条件。

遗憾的是30年过去了,不少“艺术家”体验生活的方式一如既往。为了迎合“艺术家”的口味,祈雨的、抬楼子的、打醮的、摆道场的等等电影画面成了生活场景,而且越来越多,彻底生活化。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骑驴的、骑马的、抬轿子的、扭秧歌的五花八门,花炮声响彻云霄,乌烟瘴气,毁坏环境,扰乱民生,铺张浪费十分严重,愈演愈烈。

《10·15讲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如何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必须摆脱古人或他人观察生活的条条框框。一个艺术家不可能不受前人或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尤其在其刚刚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其作品往往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他们往往以某位艺术家的某一作品为样板而效仿,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形象,而后进行加工,这是难免的,然而这不是创作,而且这种习惯是体验生活的大敌,在生活中应该提取的是生活的真正内涵,而不是别人的艺术作品中的东西,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要吃“别人没有嚼过的馍”。这是文艺创作的原始依据,同时必须打掉“猎奇”的心理,要克服用“流”套“源”的习惯。要找真正的源,而不可错把某一条“流”当“源”。

记得,1992年春节过后,我去米脂县沙家店体验生活,当时虽然进入了春天,但是寒冬的余威依然延续,天气比较寒冷,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连几天没有看到太阳,只有阴沉与寒冷,只有嗖嗖的寒风,只有扑面的飞雪,心情当然也比较低落。几天基本都在山顶上活动,感觉平淡乏味,那天突发奇想顺着沟走走或许会有新感觉,可是没有路,原来的羊肠小道早已被大雪覆盖根本找不到,只好摸索着连滚带爬下到沟底,看似白白的路,但是一脚过去就踏入了冰河。返回去已经不可能,当然也不是我的习惯,鞋已湿透、脚早麻木,就顺着沟道向前、向前、向前。晚上在老乡家的火炉边烤鞋袜,一边烤一边聊,我感叹道:“明明是厚厚的白雪,怎么下面就成河了?”老乡说:“春风来了,再厚的雪也要化。”我突然

作者简介:姬铖(1969-),曾用名:姬柽,陕西米脂人,学士,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摄影 创作、文艺理论研究)。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57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顿悟:再厚的冬雪盖不住春的气息,黄土地再封闭,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发展势不可挡。地域的封闭造成思想观念的封闭,才是黄土地落后的重要原因。

于是我创作出了山水画《冬雪盖不住春意》并在当年的一个全国大赛中获了金奖。

其次,要脚踏实地,不搞形式主义,要克服虽然到生活中去了,而实际上离生活很远的现象。

每年来陕北创作,体验生活的艺术家很多,单是笔者接待过的就有数百人之多,他们中大部分是认真的,有一些则不然,他们走马灯似的跑一圈,不假思索地拍一通便走,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早出晚归,甚至在某一个村子蹲上十几天,翻山越岭,走家串户非常辛苦,但最后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觉得什么都平平淡淡,没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看似脚踏实地,确实到生活中去了,但实际上离生活很远,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主义。生活是伟大的,但生活又是平凡的,这就要艺术家用文化的眼光看待平凡的生活,要看到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内在品质,认识到它们的美与气质。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用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审美趣味、地域生态文化的眼光看待平凡的生活场景,不仅要把握自然的结构,而且要感悟并表现出气质,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力量。

为什么黄土地却吸引了那么多的艺术家,这里的真、善、美才是吸引艺术家的真正魅力。粗犷苍凉、单纯厚实的土地,加上干旱风沙的自然条件形成黄土高原人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求生能力,在历史文明的综合影响下形成黄原人憨厚老实、纯朴善良的秉性和刚正不阿的阳刚正气,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性格,是全人类所共同讴歌的,是艺术家挖掘不完,表现不尽的创作题材。这就是说体验生活不仅要脚勤而且要脑勤,这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

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这只是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是体验生活的第一步,要把从生活中得来的一切原始材料加以研究与分析,要把生活给自已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的丰富感受加以升华,变成理性的感知(生活中的美对我们的启发),找到知觉的配合,把四度空间的知觉、三度空间的世界、凝固成二度空间的图像,进入创作,这是体验生活的最终目的。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不仅艺术作品的题材、立意、主题、来源于体验生活,艺术作品的表现技巧也都来源于生活体验。

黄土高原的夏天是一年中比较有活力的时候,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吸引着不少艺术家光顾。然而我比较喜欢冬天,冬日的黄土高原虽然草木凋零,没有了夏天的生机,尤其腊月异常寒冷,有时候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非常恶劣。但是异常的雄浑、苍凉、凝重。恶劣环境也磨炼人的意志,造就人的性格,培养人的能力,无论这个环境多么恶劣,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从没有低过头。为了表现出黄土地的这一本来面目与内涵,我反复实践探索,经

58www.sjgzzs.cn

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大红棉布与焦墨干皴中找到了结合点。画面上不见了荒凉、不见了幽咽、不见了别人的影子,我欢呼雀跃,并确立了“用尽可能简单的艺术语言去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涵的艺术追求”。但是好景不长,当我刚刚可以把不同季节,不同的喜怒哀乐情感与大红棉布和笔墨相交融时,大红棉布这种本来在陕北每个针织商店都经销的材料脱销了,只有化纤材料的红布。化纤材料的红布与大红棉布的质地、机理、吸墨程度截然不同,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大相径庭,不得已我只好探索新的带用材料。直到10来年后,2006年我才发现万年红宣纸可以实现大红棉布上的一部分感觉,这样我再一次进入了创作情境,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实践。总之,完成好一件艺术作品需要的材料、表现技法亦受限于社会的发展与表现的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生活本身作出的选择。

最后,建立起牢固的体验生活基地也是很重要的。尼采说:“只要你站在那里,就深深地挖掘,下面必有清泉。”世界是无限的,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发展的,一个地方是会发生变化的。不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就无法理解与表现它的现在,更难展望它的未来。一个艺术家如果能建立起自己牢固的体验生活与创作基地,那么他有可能挖掘到生活的真正内涵,使其作品表现的内容不仅与别人不同,而且还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表现的内容决定着表现的形式和技巧,所有其表现技法必然会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在艺术界形成自已的个性、风格,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存在。

三、结论

创作是体验生活的最终目的,让我们把根牢牢地扎在生活中,扎到人民中,牢记“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时刻明确“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用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艺繁荣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