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01-0031-02
SHANXI ARCHITECTURE
山 西建筑
Vol.44No.l
Jan. 2018
• 31 •
高铁枢纽影响下的周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在我国的快速建设,高铁新城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的增长点。高铁新城开发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其作为区域
交通设施本身上,还体现在对城市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推动上。以研究高铁枢纽站周边地区空 间组织和空间布局模型为切入点,探讨高铁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模式,同时以西安市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开发为实例研究,对我国高 铁新城开发具有实践意义。
熊薇 王帅
关键词:高铁地区,空间结构,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共同基础,即站点地区作为交通节点和功能场所两方面属性 的协同作用[3]。3
1概述
程达到12.4万
高铁时代来临,区域与城市空间重构。我国已经进人高速铁
路快速发展时期。根据统计数据,到2016年年末,铁路营业总里
高铁枢纽影响下周边地区规划研究
高铁站是人流和城市内外交通流集聚形成的城市交通枢纽,
km,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
域城镇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带动作 用,特别是对客运枢纽周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城市空间、居民生活 方式起到催化作用。因此高速铁路及其客运枢纽周边区域土地 开发和城市空间发展,对推动城镇化和城市空间发展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高铁枢纽建设引导的高铁新城建设热潮。快速的高铁建设
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高铁站的建设,改变了城市空间 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同时站点地区的开发也对城市空 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认为对于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应 遵循“交通一产业一空间” 一体化的原则,对开发模式的研究立足 于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的互动关系上。3.1高铁枢纽周边城市空间组织
大背景下,在我国围绕高速铁路站点的建设,涌现出来高铁新城、 3.1.1高铁站点周边功能构成高铁区域等城市新空间建设的高潮。但是我国目前一方面高铁 高铁站点及周边地区的用地功能受到枢纽的通行方式与行 新城的实践经验较少,主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建设经验;另一方 为目的的直接影响,因此,根据高铁枢纽的影响,周边用地功能可 面结合相关规划之后,大多数高铁站已经建设完成,而周边的城 市开发建设尚未开始,周边区域规划尚未落实。因此,针对高铁 枢纽地区开展其周边城市空间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 文主要针对位于城市郊区,结合高铁枢纽设立新区的地区,高铁 枢纽及其周边地区开发策略进行研究探索。
以分为基本功能及衍生功能两个层次[4]。
1) 2)
基本功能:是由高铁枢纽本身的交通运输、人流集散功能所 衍生功能:由高铁到达城市后的目的所衍生出的功能需求,
带来的需求,主要包括交通集散、交通接驳、商业、餐饮、旅馆等。根据城市的功能、发展条件,主要包括商务、展览、旅游等功能。 3.1.2高铁站点周边的空间结构
高铁站点周边的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类,根据 这两类功能之间的布局关系可以分为单核布局模式和双核布局 模式[5] :1)单核布局模式。根据圈层布局理论,高铁车站承担基 本功能,城市功能根据距离高铁站的距离分为核心圈层和拓展圈 层,其中核心圈层布局高铁枢纽的基本功能,拓展圈层布局高铁
2国内外高铁枢纽地区开发理论
2.1圈层结构模型
SchutzE(1988),Peter M. J. Pol(2〇〇2),分别通过对高铁枢纽
周边土地开发的实际案例的大量研究,提出来圈层结构模型,该 模型将高铁站点的影响区域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核心区、影响 区、外围影响区。其中核心区服务半径800 m以内,采用高密度开
15 min步行时间,适宜布置居住和公共服务用地混合功能,此区域 开发强度递减;外围影响区在半径1 500 m外区域,主要布局对外
服务功能以及为站点核心区功能起配套作用的功能区[1]。2.2节点一场所模型
发,距离高铁站点5 min ~ 10 min步行时间,布置交通、商务、商业、 枢纽的衍生功能。这种模式要处理好高铁枢纽的中转人流与周
边用地的到达人流之间的关系。2)双核互动布局模式。双核模 办公等城市功能;影响区半径约1 500 m,距离高铁站点10 min ~
式是指核心圈层和拓展圈层不重叠,相互保持一定距离,各自形 成中心的双核结构。这种城市功能与高铁站点保持一定距离,减 少了高铁枢纽自身交通压力的影响。3.2 高铁枢纽地区综合交通组织
根据枢纽地区用地开发、交通需求对道路集疏运网络的要 求,站点地区应构筑层次清晰、贯通性好、密度较高的道路网络 体系。
1)
完善交通接驳系统:根据站点的定位和区位车站与其他对
外交通设施的接驳,以及和城市交通设施的接驳设施的衔接。
2) 构建层次清晰的交通网络:高铁枢纽及承担道网枢纽的集 疏运交通以及部分经过枢纽的过境交通和城市的生活性交通,因 此,要通过建立过境快速交通、预留跨越铁路的公共通道,加密城
Bertolini (1996)提出节点一场所模型,他认为站点地区同时
作为交通节点(Nodes)与功能场所(Place)而存在[2]。作为交通
节点,主要强调站点地区自身的交通性功能,是发生各类流量的 与生活职能,是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载体。因此,作为节点 与作为场所的站点地区实质上是一种对立矛盾的存在。地方政 府、发展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汇集于站点地区的开发,虽然它
集散节点;作为场所则侧重于站点地区在区域内承担具体的生产
们的追求目标各异,但对于站点所在地区的发展期望却都是基于
收稿日期:2017-10-24
作者简介:熊薇(1985-),女,工程师;王帅(1986-),女,工程师
• 32 •
第44卷第1期
2 0 1 8年1月
山西建筑
2)
打造便捷换乘、高效集散的区域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在高
市道路网络,来构筑层次清晰的综合交通网络。4
实例研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了相 以西安高新区高铁南站地区综合开发 铁南站站房采取地上地下综合开发,
关配套设施,形成多种功能整合的枢纽综合体:其中,地下一层形 成地铁换乘站台、地面一层包括高铁到达层、公交枢纽站、长途客
运站、客车停车场;二层为客车落客层、高铁出发层、云轨站台层; 三层为高铁候车层。高铁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采用垂直上下的换 乘模式,极大程度地缩减了旅客换乘的距离,实现“无缝衔接、便 捷换乘”的目标。
3)
结合地铁站点构筑步行空间网络,利用站前广场打造城市
景观廊道。充分发挥高铁枢纽作为城市综合枢纽的优势,多条地 铁、城市公交、城际铁路交汇于此,因此规划多条地下步行通道, 集散人流,构筑地下地上联系的立体步行空间网络。同时地下步 道与站前广场相联系,以街道空间为载体,形成以绿化长廊轴线 联系新区中心的景观轴(见图2)、在地下以步行通道和商业开发 形成大型地下商业区,串联核心区内的商业和商务办公街区,构 筑地上、地下一体化的步行空间网络,能够有效的提高车站的通 达性和可进人性,支撑商务商业空间的发展。
规划为例
4.1高铁枢纽地区空间布局
4.1.1提升区域联动发展的城市战略定位
依托高铁南站建设机遇,发挥其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整合
周边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周边的西太路CBD、梁家滩国际社区、高 新技术产业区形成高新门户、绿色长廊、智慧新城。4.1.2整合周边地区功能,形成双核联动的高铁新城
根据高铁新城的定位以及周边的城市功能,将新城规划形成 “两轴、两核、三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两轴是以西太路为核心的现 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带和以高铁站站前广场为轴线的步行景观轴; 两核分别以高铁枢纽为核心的基本功能区和以CBD为核心的衍 生功能区;三点分别是轴线上TOD节点,西太路作为城市轨道交 通、云轨经过的道路,在沿线形成了一个换乘枢纽和两个交通枢 纽,分别结合这三点以TOD开发理念形成城市空间开发的次要节 点(见图1)。
图2
图1
高铁新城空间结构
高铁南站慢行景观轴线鸟瞰图
4.1.3构建站前商务区
在高铁站枢纽基本功能圈层,重点围绕高铁南站枢纽及其北 广场构建站前商务区,以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催化作 用,通过周边土地的综合开发,打造高铁新城,实现由交通枢纽向 枢纽型商贸商务核心区的转化;主要的功能包括商业、商务、旅游 三大功能。在规划中遵循TOD开发理念,在步行适宜的800 m范 围内规划核心区,布置商务商业功能;在功能布局上注重用地混 合利用,其中以商业、办公混合用地为主,适当设置商住混合用 地,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4.2 高铁枢纽地区综合交通规划
1)双快系统,形成层次清晰的对外交通系统:对外交通形成 快速路和轨道交通构成的双快系统。其中快速路有横向的沣泾 快速路和纵向的西沣快速路构成的“十字”快速路网。轨道交通 由地铁六号线、地铁十二号线、十六号线以及云轨二十三号线、高 新线组成。由快速路和轨道到交通组成的双快系统,实现了高铁 南站集散客流的快速疏解,并且剥离了高铁南站客流对外联系的 交通和进人高新区内部的交通。
5结语
本文以西安高铁南站地区为例,研究了高铁枢纽地区城市空
间结构的开发模式和其集疏运体系的构建,但是高铁站点的开发具有系统性,还包括产业导人、土地开发模式等诸多方面,这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 Peter M J Po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High-Speed Train on
Urban Regions[Z]. Austria: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6.
[2] 郑德高,杜宝东.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
[J].国际城市规划,2007(7) :26.[3] Gert-Joost Peek,Luca Bertolini•透视站点地区的发展潜能:荷
兰节点一场所模型的10年发展回顾[J].国际城市规划, 2011(7) :26.
[4] 袁锦富.高铁效应与城市规划[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
术出版社,2016.
[5] 土兰.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框架及实证[J].
规划师,2011(8) :26.
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Xiong Wei Wang Shuai
(CCCC First Highway Consultants Co. , Ltd, XV an 710000,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our country, the new high-speed railway has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 new city is reflected both in its role as a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tself and as a catalys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fun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urba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By studyin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area around the high speed railway hub st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model of high speed rail. At the same time, high-speed rail south station space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 in our cit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HSR area,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urrounding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speed railway hu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