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 杨会军 ,王梦恕 ,卓越 ,罗 嵩 (1.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郑州450003;2.中铁隧道集团,河南洛阳471009) [摘要] 海底隧道开挖支护施工难度很大、安全风险极高,结合国内第二条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采用 地质调查、隧道地震勘探法(TSP法)、隧道内超前钻孔等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处理,预测了掌子面前方45 m范 围内的基本地质条件,如岩性、规模、位置的长期超前地质预报,以及精度较高的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据此综 合超前地质预报结果,采取上半断面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加固地层、台阶法开挖、加强支护。同时,对施工中水 平收敛、拱顶下沉等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过程中,此即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 该方法在施工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综合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预注浆;信息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12)10—0057—08 l前言 层破碎带的位置、性质、规模等;风化深槽特性、位 置、规模等。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海底隧道预计到 世界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修建 的突水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掌子面围岩崩塌、流 海峡海底隧道。1975年日本采用钻爆法在关门修 失、隧道埋没等。 建了长18.7 km的海峡铁路隧道,1988年在津轻海 因此,除了遵守一般技术要求外,还应采取针对 峡又用钻爆法建成了53.85 km的迄今为止世界上 性较强的辅助方法施工,通过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 最长的海峡隧道——青函隧道。近30年来,挪威建 术预测预报前方地质条件,并采取超前预注浆加固 成了40座累计约130 km的海底隧道,目前在建海 地层、台阶法开挖、加强支护 J。同时,对施工中 底隧道2座,还有lO座在计划中,基本都是采用钻 水平收敛、拱顶下沉等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 ], 爆法施工。目前国外建成的海底隧道采用钻爆法的 动态反馈于施工过程中,反馈用于修改超前加固、开 占90%以上,均是基于钻爆法的安全风险易于控制 挖、支护设计参数,指导施工 ’ ,这就是海底隧道 和经济性的原因。 断层破碎带的信息化施工。本文运用信息化施工方 海底隧道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采用钻爆法 法对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F4—4断层破碎带 施工的福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和山东胶州湾海底隧 (右线YK6+961一YK6+915区段)施工进行指导, 道已经投入运营,更多的海底隧道工程正在计划之 效果十分显著。 中。已建工程的经验表明,海底隧道采用钻爆法施 工是安全可靠的。但同陆地隧道或其他的地下结构 2工程概况 相比,海底隧道显得更为复杂,包括由于断层和破碎 2.1工程概况介绍 带引起的不稳定性和海水渗漏。 胶州湾隧道北连青岛市团岛,南接青岛经济技 海底隧道的特殊要求与水的存在有关,这需要 术开发区薛家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主隧道全长 密切关注地质风险,包括隧道上方足够厚度的不透 6 170 m,跨海域总长度约3 950 m,设两条三车道主 水地层;地层的地质特性;各地层中裂隙的特性;断 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主隧道中轴线间距55 m。隧 [收稿日期]2011一o4—07 [作者简介]杨会军(1969一),男,甘肃天水市人,博士,主要从事隧道、地下水渗流科研和施工工作;E—mail:hjyang._2001@163.com 2012年第14卷第l0期57 道断面为椭圆形,主隧道开挖断面高11.2~ 35 ITI。隧道通过海域段最大水深约42 ITI。图1为 胶州湾海底隧道主隧道与服务隧道示意图。 12.0 In,宽15.23—16.03 m,隧道纵断面呈V型,最 大纵坡3.5%,海域段主隧道埋深一般为24— 图1胶州湾海底隧道主隧道与服务隧道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layout of main tunnel and service tunnel map of Jiaozhouwan subsea tunnel 2.2地质条件 2.2.1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通过区主要岩性为侵入岩及火山岩,岩质 坚硬、脆,属硬质岩石,完整性好,节理较发育,在构 一20 m以下,已进入隧道内部,岩体自稳能力差,极易 产生坍方和大量涌水。而且,隧道通过区的构造主 要是高角度的断层,走向为北东和北西,断层带内多 为压碎岩、角砾碎石,是地下水径流的通道。在断层 造带附近岩体破碎,节理密集,岩石呈碎石、角砾状, 部分断裂带内呈角砾或土加石散状结构。 2.2.2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地下水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低山丘 陵基岩地下水位随降雨变化明显,变幅可在1~5 ITI 左右,残坡积层地下水变幅一般在1—3 in左右。滨 海地带地下水位主要受海潮影响产生周期性变化, 变幅一般在2—4 ITI。 2.3工程重难点分析 一一 ~ 一 带及两侧影响带内地下水量较大。给施工带来很大 困难。 3)覆跨比小。海域段隧道埋深24—35 ITI之 间,最大跨度16.426 in,最大断面积达170 132,覆跨 比小。隧道开挖极易出现涌水、坍塌等灾害。为降 低地质风险,施工中将采取施工地质调查、1’SP探 测、高分辨直流电法、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等综合地 质预测预报技术,以及超前小导管、超前自进式管 棚、超前预注浆、局部注浆、径向注浆等多种辅助施 工措施。并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中隔壁开挖法(CD 法)、台阶法等多种施工方法。 4)海域段施工风险大。海域段有多处断层 (裂)破碎带,断层(裂)带内岩体强度低,自稳能力 差。在这些不良地质地段,存在渗透破坏、发生突涌 水或隧道坍塌的可能,施工风险巨大。 1)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级别变化频繁,Ⅳ、 V级围岩比例较大,占主隧道的42%,占服务隧道 的28%,围岩情况变化频繁,并且隧道多次穿越断 层(裂)破碎带。在断层(裂)带、断层(裂)影响带、 节理裂隙密集带,裂隙贯通性较好,存在易发生坍方 和突涌水的可能。在隧道通过的岩体中,存在大量 后期侵入的岩脉,这些岩脉主要有花岗岩岩脉、正长 斑岩脉、煌斑岩脉、流纹斑岩脉等。因其多数沿张裂 隙侵人,故其接触面附近存在岩石软化带,隧道通过 沿岩脉裂隙贯通性好易引发突涌水。 2)地质构造作用强烈。隧址区地质构造以中、 新生代脆性断裂构造最为醒目,韧性断裂及褶皱不 3信息化施工 3.1信息化施工流程 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学者就开始运用岩 体位移进行反分析研究 J,主要有岩体反馈理论、 优化反馈理论L8 J、被动阻力方法 等。研究手段和 甚发育。隧道共穿越9条大断层破碎带,其衍生的 小断裂带有数十条之多。断层附近因岩体破碎,风 化也相对严重,部分地段弱风化岩层底面在海底 58中国工程科学 侧重点有一定差异,但都是根据现场弹塑围岩的变 形资料,以及其他地质信息,通过计算分析,建立围 岩本构关系和数学模型,确定实际岩(土)体的力学 参数、地层初始地应力、支护结构的边界荷载及岩体 决策和确定采取措施,最后进行监测并检验预测结 弹性参数等 。动态反馈于隧道开挖支护的设 果。图2为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流 计与施工中,进而进行工程预测和评价,并进行工程 程图。 现场基础资 集 已有地质资料 I I综合地质超前预报 ………………; 二:二_-_____-::___-______=___-: 图2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流程图 Fig.2 Flow char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ubsea tunnel in a fracture breaking zone 3.2信息采集——现场基础资料采集 差,其顶部有较厚的全~弱风化带,最大风化厚度可 3.2.1已有地质资料 超过25 Ill,而且辉绿岩及其两侧岩体往往较破碎或 YK6+961一YK6+915段,长46 m,属F4—4 发育小断层。围岩在松弛变形时抗渗性能易恶化, 断裂,高潮时水深27—30 m;海床呈缓坡状。海底 可能发生渗透变形破坏。 覆盖层较薄,一般2—3 m,主要为砂砾,局部沉积有 3.2.2综合地质超前预报 淤泥。隧道拱顶覆盖层仅24—26 m。基岩以含晶 隧道施工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是从宏观和微观上 屑火山角砾凝灰岩为主,局部夹凝灰岩,并有较多辉 去把握整个隧道通过区的地质条件并进行综合预 绿岩脉、石英正长岩脉侵入。破碎带内岩体为碎裂 报。把中长期地质预报成果和短期预报成果想结合 ~镶嵌碎裂结构,裂隙以密闭型为主,少数为微张 对比分析得到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成果。中长期预报 型,裂隙面浸染迹象不甚明显。岩体受构造影响严 和短期预报成果相参照对比分析,形成隧道工程的 重,岩体完整程度和风化带厚度差异很大,含晶屑火 预报体系(见图3)。隧道施工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 山角砾凝灰岩和石英正长岩抗风化能力强,其顶部 术的核心在于对地质条件的理解掌握程度。 强一弱风化带一般不超过10 nl;辉绿岩抗风化能力 2012年第14卷第1O期59 图3海底隧道综合地质超前预报体系 Fig.3 Pre—geological prediction synthetic system of the subsea tunnel 在YK6+961~YK6+915段,分别采用TSP 法、超前导洞法(服务洞超前)、超前水平钻孔法进 行地质超前预报,再将各自预报结果综合形成综合 地质超前预报。 在YK6+961前方实施超前水平钻孔,在开挖 断面的上台阶共完成探孔3个(拱顶1个,左、右侧 拱腰各1个)。超前水平钻孔布置如图4所示。 \ 开挖轮麻夏一 ———哥| 蹙 一 一 隧道 ff一 ’ /岩层 裹 1 图4超前水平钻子L示意图 /’ / Fig.4 Schematic layout of advance horizontal borehole 3.3信息分析处理 钻,取芯难度大,总体岩芯获得率为63.42%,岩石 质量指标(RQD)为35.9O%,含裂隙水。表2为超 3.3.1 综合地质超前预报结果分析 1)TSP法。根据TSP法测得的掌子面前方 70 m范围内围岩传播速度和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 前水平钻孔法成果汇总表。 表2超前水平钻孔法成果汇总表 Table 2 Summary of advance horizontal borehole 依据相关规范判断该范围内围岩等级为Ⅳ级。表1 为TSP法成果汇总表。 表1 TSP法成果汇总表 Table 1 Summary ofTSP method 3)综合地质超前预报结果。根据已经完成的 超前地质预报的成果,YK6+961一YK6+915段整 体上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密集发育,节理面中风化到 2)超前水平钻孑L。该段岩体整体较差,岩性单 一强风化,围岩强度低,有岩脉侵入,断层切割,并发育 ,主要为凝灰岩,围岩破碎,难以成孔,易发生卡 有多组高角度较大规模结构面,围岩等级以V级为 6o中国工程科学 主,局部Ⅳ级,裂隙含水,遇水围岩强度明显降低。 断层破碎带覆盖层仅24—26 m,长度46 m,围岩地 建议谨慎开挖,加强支护,对该段进行超前注浆 质条件差,容易出现突泥、涌水险情。所以胶州湾隧 加固措施,为确保隧道施工生产安全,须进行全断面 道注浆应以堵水和加固为目的,采用以工作面预注 超前预注浆。 浆为主,辅以洞内径向后注浆。上半断面全断面帷 3.3.2超前预注浆处理 幕注浆,以加固为主,兼顾堵水,如图5和图6所示。 考虑胶州湾海底隧道覆盖层薄,右线隧道F4—4 表3为第一循环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参数表。 A] 司 a 副 图5上半断面全断面注浆纵断面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prorfle of upper half full-face grouting (c) (d) 图6注浆终孔交固圈布置图 Fig.6 Consolidated regiOn of grouting 表3第一循环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参数表 Table3 Parameters offull-face grouting at the first cycle 2012年第l4卷第10期61 吕 Ⅲ 图9收敛变形一时间曲线 Fig.9 Curves of convergence displacement—time 图10拱顶下沉一时间曲线 Fig.10 Curves of crown subsidence・time 监测结果显示,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引起的水 断面超前预注浆效果显著,开挖支护参数合理。 平收敛较小,最大达2.2 mm,拱顶下沉累计值为 14.0 mm,且下台阶的开挖对其影响较小。可见,下 参考文献 台阶开挖后对上台阶开挖的影响控制比较理想,在 [1]王梦恕.大瑶山隧道——-20世纪隧道修建新技术[M].广 下台阶开挖过程中拱顶下沉及收敛没有出现明显的 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变化。分析发现,围岩变形分为3个阶段:a.急剧 [2] 黄成光,于敦荣.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变形阶段:主要发生在量测断面开挖后10 d内,即 [3] 吕康成.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距开挖面20 m内,围岩发生急剧变形,其变形量占 社,2000. 总变形量的50%(含开挖时掌子面已产生的位移) [4]覃仁辉,王成,杨其新.隧道工程[M].重庆一乌鲁木齐:重 以上;b.缓慢增长阶段:随着初期支护系统发挥作 庆大学出版社一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用,限制了隧道围岩的收敛变形,该阶段收敛速率在 [5]刘志刚.隧道隧洞施工地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1. 0.2 mm/d;C.基本稳定阶段:这时开挖面与观测断 [6]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盘石头水库泄洪洞、导流洞进出口高 面的距离一般已超过2倍洞径,空间效应的影响基本 边坡稳定性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3):357 消除,收敛变形速度趋缓,收敛速率<0.2 mm/d。 —358. [7]苏华友,杨有玉.隧道施工中围岩收敛观测及分析[J].中国 4结语 矿业大学学报,2002,31(2):198—200. [8]高大钊,孙钧.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M].jb京:人民交 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的信息化施工,对保证施 通出版社,2001. 工的顺利进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积极 [9] Najm K,Ishijima Y.Back analysis of tunnel lining deformation: 作用,真正做到动态施工和施工过程及围岩性态的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sive resistnace method[J].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1993,26(1):71—79. 全程监控。 [1O]Tonon F,Amadei B.Effect of elastic anisotorpy on tunnel wall 1)通过运用TSP、超前导洞、超前水平探孔等综 displacements behind a tunnel face『J].Rock Mechanics and 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岩体 Rock Engineering,2002,35(3):141—160. 结构特征、地下水特性等进行了综合预报,为制订超 [11]Oda M,Yamabe T,Ishizuka Y,et 1a.Elastic stres8 and strain in 前预加固措施提供了依据。 jointed rock masses by menas of crack tensor analysis[J].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1993,26(2):89—112. 2)采用上半断面全断面注浆,加固了围岩,兼 [12] Nie X,Zhang Q.A system fo monitoring and dimensioning tun— 顾堵水,实施效果良好。 nel support[J].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1994. 3)开挖面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数据表明,上半 27(1):23—36. 2012年第14卷第10期63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ubsea tunnel in a fault and crush zone Yang Huijun ,Wang Mengshu2,Zhuo Yue2,Luo Song (1.China Railway Tunnel Stock Co.Ltd.,Zhengzhou 450003,China; 2.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Ltd.,Luoyang,Henan 47100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cavation and support of the subsea tunnel is very dificult,and safety irsk is also very high.Rely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ult and crush zone of the second subsea tunnel inland, using the method of geologic survey,TSP,flank holes,and analyzing the data,predicting basis geology condition within 45 meters ahead of working face.Combining long-term geology prediction with short-term geology prediction, comprehensive pre—geology prediction is reported.According to its geological property,adopting full sectional grou. irng upper section in the fault and crush zon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tratum,bench excavation method,and strong support.At the same time,monitoring and measuring convergence,subsidence of crown,and pressure of surround. ing rock,by processing of data,and to the construction,is called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subsea tunnel in a fault and crush zone.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produces a satisfactory effect. [Key words]a fault and crush zone of subsea tunnel;comprehensive pre.geology prediction:full sectional grouting;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上接56页) Wind profiler radar to monitor the dust weather Wei Wenshou ,Wang Minzhong He Qing ・2 Institute of Desert Meteorology,CMA(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Urumqi 830002,China;2.Taklimakan Deser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Experimental Station,Tazhong,Xinjiang 841000,China) [Abstract]The Urumqi Institute of Desert Meteorology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car- ried out an atmospheric scientiifc experiment on the detection of dust weather using a wind profiler radar in the hin. terland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in April 2010.Based on the wind profiler radar data obtained from this experi- 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izontal wind field and vertical velocity of a breaking dust weather in a desert hinterland,calculates and gives the radar echo intensity and vertical distirbution of a dust storm,blowing sand and floating dust weather,an d discusses the atmospheric dust counts/concentration derived from the wind profiler radar data.Studies show that a wind profiler radar is an upper-air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system that effectively detects and monitors dust.It captures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a dust weather process as well as monitors the sand and dust being transported in the air in terms of height,thickness and vertical intensity. hTe echo intensity of a blowing sand and dust storm weather episode in Taklimakan is about—-3—-10dBZ while that of floating dustis一15~一3 dBZ.indicating that the dust echo intensity is signiifcantly weaker than that of precipi— tation while stronger than that of clear air. [Key words]wind profiler radar;dust weather;echo intensity;monitoring 64中国工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