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09,15(9) 203 福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卢秀贞 詹桂尧 (1尤溪县林业局林业服务中心,福建尤溪365100;2尤溪县林业局坂面林业站,福建尤溪365113) 摘要:简述了福建森林旅游资源的概况,提出了开发森林旅游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福建省;森林旅游;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9)09—2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史景观又是森林生态旅游一大特色,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 高,旅游业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水平已 古驿道、仙人足迹,灵石山森林公园的灵石寺,天柱山森林 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 公园的观音庙等历史人文景观,是一个融悠久历史文化与 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旅游业中的森林旅游则是最 辉煌的现代文明于一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 受欢迎的。 价值。福建将把森林旅游产业规划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 森林旅游其独特的资源是森林景观,森林旅游的核心 增长点,全面启动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基础设施 就在于为人们提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陶冶身心、休闲度 建设,促进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创造良好的政 假的森林生态环境。它要求人们在开发森林的过程中,应 策环境和投资环境,鼓励吸收各方投资共同发展森林旅游 用生态系统的理论、方法来培育、管理、保护、利用森林。 产业。 将生态系统观点贯穿于开发森林的全过程,要求森林开发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素以生态保护良好而 能够可持续,提供多种经济收益和环境价值,有广泛公众 备受称赞,2001年“五一”期间,游人骤增,仅天游峰景区 参与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福建省森林旅游资源得天独 日游客量就高达12000人次以上,大大突破了其6000— 厚,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发展森林旅游具有 8000人次日承量,在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可避 巨大的潜力和突出的优势。 免地对景区生态产生破坏性影响。旅游界人士指出,一旦 1福建森林旅游资源概况 超过景区游客承载量的界限,就必然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又是南方重点林区之一,山海相 破坏,这是继建设性破坏之后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 连,山清水秀,以山、海、林、文为特点的森林生态旅游资 必须引起警觉的又一重要问题。森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 源,形成了我省最主要森林旅游风景线。我省森林旅游资 生态环境一旦遭毁坏,就难以恢复原貌,降低了森林旅游 源丰富,拥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省级自然保护 开发、观赏价值,因此我们在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森林资 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省级森林公园,8个野生动 源,同时要做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获取最 植物观赏园。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 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我国东南大陆第一峰,境内地形地貌千姿百态,树木葱 2森林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茏,珍稀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泰宁猫儿山森林公园毗临 2.1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金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清澈碧透金湖水面衬托下,构 2.1.1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 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体丹霞特色资源;连城冠豸山森林公园 发 森林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 依托冠豸山风景区,具有林茂、水秀、树奇、峰险等特点。 件,一旦破坏殆尽,森林旅游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 平潭海岛、长乐大鹤、惠安崇武、晋江坫头、东山等5处森 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林公园分布在东南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滨浴场、沿海防护 我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 林资源,为游客提供度假、避暑、娱乐等场所,让游客领略 的。这些资源,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 海岛和海滨风光。福清灵石山森林公园观赏植物品种繁 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有些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 多,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3.4%,现存有成片天然阔叶林近 议,并涉及到开发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 600 hm ,以及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杪椤群落,是福建沿海独 题,因此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此外,资源的保护还 一无二的森林景观资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分别建成了 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这是由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所 树木观赏区,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苏铁园、热带花卉 决定的。 展示区等科学内涵丰富、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专类园区, 2.1.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引种栽培各类植物3000余种,收集竹类215种。人文历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 作者简介:卢秀贞,女,福建尤溪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培育。 收稿日期:2009—04—13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09,15(9) 发展。因此,森林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 资源的持续发展。在森林公园建设上,要始终坚持“以保 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 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森林及其 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 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2.2.5建立健全森林旅游市场营销体系 森林旅游要顺 2.1.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来说,合理的科学的 应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强各森林 旅游资源开发,并非令其“自生自灭”,而以延长其生命周 公园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组建森林旅游集团 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同时, 公司或加入地方旅游集团公司以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 从而拓宽旅游客源市场。 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 2.2.6建立健全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在森林旅游产 和环境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意味着保护。 品的开发上,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相结合 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 的原则,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推出高品位、特色鲜 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森林旅游和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 明、影响面广、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森林生态游、森林 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 保健游、民俗风情游等,加强精品旅游线路的的包装设计 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 和福建森林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反映具有鲜明主题 2.2开发利用的措施根据我省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保 的福建森林旅游形象。 护开发我省的森林资源,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 2.2.7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科技支撑体系 森林旅游科 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森林旅游建设步伐,着力做好以下 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森林旅游业经济质量型和效益 几方面工作。 型同步增长的保证。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人 2.2.1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 根据《中华人 才,另一方面加强“企、学、研”联合,广泛开展森林旅游科 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林业部门要牢 学研究工作,提高森林旅游理论研究水平。 牢把握森林旅游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完善森林旅游组织 森林环境的开发保护是一件公益事业,除了有关部门 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省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 要加大力度去管理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游人的 职能,加强领导,切实维护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 环境意识。如果游人在浏览的过程中与森林环境直接作 2.2.2建立健全森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森林旅游资源 心灵上的交流,与自然万物“直接对话”,建立一种融洽、 是森林公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森林旅游发展的 友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游人会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面 主要载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合 临的各种危机,他们就会从人类生存的高度来思考环境问 理确定森林公园等级,申报、审批森林公园并进行开发建 题,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一种新的心态和角度与自然 设的科学依据。在申报、审批森林公园过程中要克服盲目 交流。那他还会用刀子削下树皮,写下“某某到此一游” 性和随意性,实行对森林公园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吗?她还会采下美丽的花朵对着摄像镜头面带微笑,然后 2.2.3建立健全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 针对我省旅游 随手将它丢在干净的草地上吗? 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体现优化组合的原则下制定合理可行 参考文献 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策略。各市、县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制 [1]董智勇.中国森林旅游学.北京:石油出版社,2002 定相应的区域性规划。各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区以生态 [2]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经济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森林旅 [3]薛建辉,张银龙.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游项目并进行科学论证,突出森林景观和地方特色,避免 1999 重复建设。 [4]黄羊山,王建萍.旅游规划.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2.4建立健全森林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森林旅游的可 [5]福建林业.福州:福建林业杂志社,2000—2003 持续发展不仅是旅游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更是森林旅游 (责编:陶学军) (上接220页)键阶段不受旱,就能稳产高产。一是在播后 萌发峰期多,防除难度大,需要多次防除才能控制草害。 至出苗期要保持田间土壤湿润,使土壤有充足的水分促进 2)无效分蘖难控制,导致病虫发生偏重。免耕旱稻种 种子发芽出苗;二是在孕穗灌浆期,田间要保持浅水层或 在旱地,无效蘖无法用水来控制,易产生无效蘖,叶色嫩 土壤湿润,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水稻孕穗灌浆。 绿,病虫害重,给田管工作带来难度。 2.5适期收获当稻粒有85%一90%黄熟时,即可收割, 3.2建议1)麦套稻在收割时,要实行留浅茬,残茬深易 不宜偏晚,以免遇连阴雨,植株枯萎倒伏影响收割。 遮光对水稻秧苗生长不利,同时也不便于田管。 3存在问题及建议 2)麦套稻前期要注重氮肥施用,因田间秸秆腐解需要 3.1存在问题1)杂草多,防除难。早稻前花是麦、油菜 能量,需要氮源,与秧苗争肥,秧苗易导致因氮肥不足而生 田免耕套播,前茬是免耕又是旱作,因而杂草种类多,种子 长缓慢。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