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雏形》

来源:意榕旅游网
“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雏形

http://www.chd.com.cn 2010年7月5日07:58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10-7-1 6月19日,在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主导和参与中国“十二五”电力规划的多位专家及电企巨头聚首北京,讨论和透露了规划的诸多思路和细节。对于电力规划及战略性问题,与会者既达成了很多共识,也就诸多争议性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建设性意见。 电源规划:优化电源结构是重中之重

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指出,目前我国电力需求保持持续增长,电力供需仍存在不平衡现象,电煤供应保障能力比较脆弱,一些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电力送出受限情况,因此,“十二五期间”电源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经理汪建平称,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从1888千瓦时增加到2730千瓦时。201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完全有可能突破3000千瓦时大关,按照这种趋势估计,我国2015年人均电量有望突破4000千瓦时,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末期,我国投入运行的装机总量需要达到12.6亿千瓦,电源装机总量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专家们认为,“十二五”期间,电源结构调整已成重中之重。曹培玺表示,首先应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对此,汪建平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电比重下降到68%,燃气轮机比重达4%,水电比重达20%,核电比重达2%,新能源发电比重达6%。

曹培玺认为还要优化发展煤电,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程度。要加快建设大型煤电基地,继续实施“上大压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冷热电多联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同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预计“十二五”期间电力节能减排力度将继续加大,而氮氧化物控制将成为重点,脱硫装置装机比例可能会超过30%,电力二氧化硫减排基本上与“十一五”末的水平持平。而我国目前的供电煤耗要大大超过美国,到2015年大约能降到330克/千瓦时。

曹培玺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还会继续实施“上大压小”策略,并考虑关停退一部分老旧30万千瓦火电机组,重点上马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

临界机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目前,国家能源局只是确定逐步关停12.5万千瓦和2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同时不再上马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

在推进电力技术创新,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方面,曹培玺认为要进一步加强洁净煤发电技术研究,推进IGCC电站建设,继续对碳捕集、利用及储存技术进行研发和示范;要加强新一代核电技术研究和示范,做好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标准化建设和商业化推广工作;要加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 电网规划:需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据

“目前我国缺少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此而来的结果就是电网规划不成功。”对于电网发展滞后的问题,南方电网公司有限副总经理王久玲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网的规划与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现在仅有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容易造成电网规划的盲目。

同样,对于业内关注的农电建设问题,王久玲认为问题在于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城市化已达到40%,未来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会不断的前进。那么我们是按照现在的城市化水平还是城市化率达到80%的规模来建设农村电网呢?”他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回答,农村电网的规划将会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

此外,他认为在规划中应注意到,电网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应该以消耗资源最少、环境代价最小、经济效益最佳为约束条件,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调整对电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电网类型规划上,针对我国现阶段重视大电网、大电源规划的思路,王久玲认为我国也应该注重大电网和微网的协调发展,以适应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大电网、大电源的发展满足重工业的供电需求,用微网和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满足商业、行政以及人民生活用电需求。

就电网规划的前瞻性而言,他认为,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和新的能源供求关系出现,发展智能化电网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对此,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认为,“十二五”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在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只有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合理消纳。 电力改革:推进电价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谈电改绕不开电价改革。电改八年来,业内专家谈到电价改革,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停滞不前”。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政策法规部主任王强在会上表示,电价改革非推进不可,这几年电力行业存在的很多大的问题,都是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启动之后,后续的电价改革没有跟进有直接关系。而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充分研究论证和试点工作,推进电价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什么国务院2003年就下发了电价改革方案,现在还没有改?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突破口。”王强认为输配电价改革就是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目前,浙江、江苏、重庆等7省市交易试点输配电价已经得到核准,但业内人士一般不认为输配电价改革由此取得实质性进展,众多专家认为,输配电不分开,没法搞输配电价改革。王强认为这一观点需要改变,“实际上输配不分照样搞输配电价改革,按电压等级来划分电价。更重要的是,电价改革之后,要接着对电网企业的职能进行界定,”即“顺应新形势,改变电网的盈利和运营模式,统筹推进输配电分离。”

他认为,输配电改革最重要的是确定电网干什么,电网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电网不能参与买卖,仅输送和配送电力,实际上相当于运输企业和物流企业。由此可将电网作为自然垄断业务,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回报率,使电网的盈利稳定,不受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影响,由此鼓励各界投资者来投资,解决现在电网发展滞后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定位,输配电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可以做些事情”。他表示。 此外,王强指出,电力交易市场改革、农电体制改革、电力企业改革、电力及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推动电力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的配套也有望在“十二五”期间推进。

十二五水电需核准一亿千瓦 碳减排仍要依赖节能

电力行业协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决策层对大型水电项目核准已经解禁。尽管近期国家能源局是否有大型百万千瓦的水电项目核准仍难以得知,但是水电投资步伐加快,将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指出,水电投资加快势在必行。因为,“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周期少则五年,多则需要七八年,如果投资慢了,必将对低碳目标的完成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已经确定,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依此判断,2020年要达到上述目标,初步规划水电装机容量需达到约3.8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3亿千瓦以上(抽水蓄能电站5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为此,考虑水电建设周期,初步推算2010-2015年6年间需核准开工水电项目1.2亿千瓦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为1.9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3%。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告诉记者,预计2010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可能达到2.1亿千瓦,按此判断,要实现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十二五”需要核准开工水电1亿千瓦。

但是,考虑到水电等建设周期长的因素,短期内随着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供应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同时碳减排仍主要依赖能源强度下降,通过大力发展水电等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有限。

“十二五”水电需核准投产1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目前正在制定系列能源规划,包括3个层次,即能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能源规划,以及“十二五”能源规划。其中“十二五”能源规划,又分解为电

力、煤炭、核电等分项规划。这些规划指标,都以2020年碳指标为蓝本,将按行业和时间进行分解,同时各地也在制定区域的能源规划,届时各地区也将对指标进行分解。

“十二五”期间,水电的核准和投资需要加快,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是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目前中电投集团总装机容量为6400万千瓦,在五大发电集团中装机容量不是最大的,但清洁能源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0%,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1480万千瓦,居五大发电集团首位,在建水电装机容量419万千瓦。

该公司目前正在加快电源结构调整,重点加快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清洁能源发展。 根据其“三步走”发展规划,到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

但是该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认为,国家应该加快水电规划等系列问题。“当前,必须在妥善解决环境和移民问题的基础上,加快规划和核准新的水电项目,否则(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15%的目标不可能实现。”他在6月26日的中国绿色工业论坛上说。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记者获悉,“十一五”期间,本来预计核准7000万千瓦水电,实际只核准了2000万千瓦的水电项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认为,“十一五”未核准的很多项目需要到“十二五”来核准,再加上“十二五”需要核准的项目,预计2011-2015新核准1亿千瓦的水电项目,才能保证2020年的碳目标实现。

他进一步指出,每隔5年按能投产装机六七千万千瓦来算,2020年达到3.8亿千瓦,那么2010年实际能完成水电装机3亿千瓦以上为好。“这意味着'十二五’不只是核准1亿千瓦水电,即使装机完成投资1亿千瓦,也不为过。”他说。

碳减排仍主要依赖节能

因为水电、核电等投资周期长,过去5年核准投资慢的原因,未来几年内,火电等化石能源仍占到能源消费量的巨大比重。而短期内的减排,依赖水电等比例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院长测算发现,目前节能对碳减排的贡献率仍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比如从1990年到2009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累计下降55%,GDP能源强度下降53%,所以在单位碳减排的贡献率当中,调整能源结构的贡献率只有6%左右。

即使到了2020年,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但是对碳减排的贡献也仅仅可以达到20%左右,节能的贡献率要达到80%左右。“当前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数比较低,尽管我们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近几年很难起到主导性作用。”他说。

记者获悉,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的最大比重是工业,占到总能源消费70%左右。但是“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第二产业,中国的建筑用能将超过工业用能,同时汽车交通的用能,也将逐步超过建筑用能。

而汽车用能,短期内仍将大幅增加汽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中国社科院潘家华发现,这个问题躲不过去。

比如中国现汽车拥有量只有每千人50辆,而欧洲、日本是每千人550辆,美国甚至于每千人780辆,中国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如果再增长的话,石油大部分将依赖于国际资源。”

也正因为此,潘家华认为,应对新能源投资实施补贴政策。比如太阳能、水电等发电成本高于火电,可以对火电征收费用,形成三峡基金,进而补贴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而不仅仅是对纯电动汽车实施补贴。

财政部经建司司长李敬辉透露,国家将准备在5个城市里对私人购买纯电动车给予5万到6万的补贴,并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家电、照明、汽车、机电等产品中更加广泛地推动高效节能产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