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育 } fi [基金项目]青岛理工大学高层次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C 2 0 0 9—0 0 5) 德国城市规划研讨课的构建及 其对我国的启示 口 刘 崇,郝赤彪,薛滨夏 [摘要]研究从东西方高等教育的“研讨”传统入手,对当代德国高校的城市规划研讨课教学进行评 述,指出该研讨课教学由三部分构成:课题设置,教师可独立或合作开设城市规划研究课供学生选 修,课题会随教师队伍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学习过程,包括课下准备和课堂教学,学生在课下阅读、 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课上就课题的调研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方式,采用五分制评分办法。德国城市 规划研讨课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辨证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对我国高校的城市规划教学改 革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研讨课;自主;思辨;交流;德国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12—0111—03[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B Urban Planning Seminar Teaching in Germany/Liu Chong,Hao Chibiao,Xue Binxia 岫Illtll咖The paper addresses the seminar tradi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high education.Germany’S seminar teaching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eacher-base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curriculum;in・-class discus。。 sion and off-class preparation;five—point based grading system.Germany’S self learning,dialectic thinking, and coopemtion ocmbined teaching method can be an experience for China’S urban planning teaching reform. I啪Wll ̄il Urban planning,Semina5 Independence,Argument,Communication,Germany 1引言 研讨课的构建方法之前,有必要对东西方高 等教育的“研讨”传统进行一下简要的回顾。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应当 是开放的、研究性的。教师无论是讲授西方 东西方高等教育的“研讨’’传统 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还是与我国社会、经 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街区更新、居住区规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有 划和新城建设等问题时,都需要着重培养学 提倡自由交流与批判性思考的传统,均重视 生对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如果能够调动 学习者对学术思想的主动建构能力的培养。 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将会为课程带来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稷下学宫”是各学派 更自由的教学氛围、更积极的交流和更大的 百家争鸣的学术高地,西汉官学的最高学府 信息量,从而达到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 “太学”也把相互问难与讨论视为重要的教学 当代西方国家的高校里,研讨课教学 形式;宋代的书院还打破了官学闭门授课的 (Sem1 nar)就是这样一种学生与教师、专家 模式,实行门户开放,欢迎远近学者前来交 共同研究、交流学术理论与见解的互动式教 流和辩论,形成了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多维度地激发学生的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 习潜能,把知识的“输入”和“记忆”转变为 学与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 “求索”与“思辨”。在剖析德国高校城市规划 系。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201 1年第1 2期第2 7卷111 先生以德国的高等教育为蓝本,引 入研讨课教学模式,提出“思想自 3.1课题设置 调研和汇报。在第一节课上,任课教 德国建筑类院校中的教授(Pro— 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述,给出 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而后,浙江 fessor)和讲师(Mi tarbe1 ter)都可 重要的参考文献目录,鼓励学生广泛 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等高等学 府也相继引入研讨课模式[ 。但自 以独立或合作开设城市规划研讨课。 研读相关资料。学生对课题的研讨分 课程的选题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主 为课下准备和课堂教学两个部分。 (1)课下准备。 为方便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大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 要研究方向,或与设计课程的实际需 很长一段时期内借用苏联的经验,强 要相结合进行设置。研讨课涉及建筑 调为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大学教育注重学生对权威性知 学、城市设计、区域规划、风景园林、 学图书馆有专职的管理员负责指导 城市社会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多个领 学生掌握图书馆和网上数据库等文 识的掌握和继承,很大程度上忽视 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能充 分鼓励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势 必造成教育产品的规格化和创造性 人才的匮乏[2一3.。 西方的研讨课最早出现于16世 纪德国的师范学校,德国哥廷根大学 的哥斯纳教授于1737年首次将其引 入大学教育。1809年,德国改革家 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时提出“科学无 权威、学术自由”的主张,进一步确 立了研讨课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随 着1 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广泛 传播,研讨课成为西方高校重要的授 课方式之一。 在城市规划教育领域,当代德国 高校的城市规划研讨课教学也许能给 我们带来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 8德国高校城市规划研讨课 的构建 在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兴起的20 世纪初,无论是在德国的“包豪斯” 还是在苏联的“呼捷玛斯”,研讨课都 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l。然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的城市规划 教学而言,研讨课还是一个比较陌生 的教学模式。那么在当今德国高校的 城市规划教学中,研讨课一般是如何 构建的呢?针对此问题,笔者通过对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魏玛包豪斯大 学和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等院校 中城市规划研讨课的观察,可将研讨 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三个组成部 分。 域,体现出一定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 学生多视角认知城市与建筑的能力。 学生既能够选修感兴趣的课题,又能 够通过自由参与其他课题的讨论、交 流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城市规 划的各种讲座课、研讨课和设计课并 非各自独立,而是由任课教师根据需 要综合设置。 研讨课的课题随着教师队伍的 变动而有所变化。为保证教学的品质 及给课题输入新的内容,德国高校讲 师的合同期为三年一届,最多被聘任 两届。包括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内的许 多高校甚至把讲师的任期严格限定 为一届。随着新任讲师的到来,为城 市规划教学注入的新血液不仅有新 的研讨专题,还有新的执教风格和理 论观点[ 。 ̄ml、,根据理论教学的实 际需要,德国的许多高校每个学期都 会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乃至国外专 家前来授课。例如,魏玛包豪斯大学 建筑学院“欧洲城市研究”硕士专业 每年都会外聘两位以上的学者(任课 的学者来自英国、意大利、荷兰、中 国和日本等国),开设用英文授课的 理论研讨课。在该专业2005年~2006 年度的课程安排中,供选修的理论研 讨课达九种之多,而且所有课程都集 中安排在每周的前三天,以利于学生 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 3.2学习过程 参加研讨课的学生一般被限制在 20人以内,任课教师将其分为不同的 研究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的 献资源的检索方法。大学图书馆不仅 有大量的专业书籍,还专门设有供研 究小组成员集体使用的书桌和隔音 的讨论室。小组成员在课下共同阅读、 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在相互讨论中 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课题汇 报的框架,并进行多次5E#E预演。任 课教师会定期和研究小组进行沟通, 了解其学习的进展;研究小组遇到问 题时也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 (2)课堂教学。 城市规划研讨课的课堂教学强 调所有参与者之间的积极互动。研究 小组的成员在汇报时要系统地介绍 课题的调研成果与自己的理解、思考 和主张,其他同学可自由地提出自己 的见解和疑问,与汇报者进行交流和 辩论;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听讲 和提问,但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 积极肯定有见地的观点,纠正错误的 意见,并就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知 识和信息的补充。有时教师还有意提 出错误的论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知识点的 总结,并对汇报小组的成果和表现进 行点评。汇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 理论的研究和知识的建构中,同时还 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观察,能够客观地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 及时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城市规划研讨课的参与者不局 限于选课学生和任课教师。德国高校 的各个院系一般分散于城市各处,高 校的建筑有的属于单幢建筑,有的形 成周边式的街坊,极少出现类似中国 高校的门禁式校园。在德国高校中, “讲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竞争意 研讨课上的课题汇报就像学生 们展示自我的“星光大道”,无论是 无论是讲座课还是研讨课,市民都可 知识的“导演”和“参与者”,学生是 识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参与其中。因此,城市规划研讨课上 课堂上的“主角”,整个教学过程提倡 常会出现退休教授、规划师或者对课 民主、自由,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题内容感兴趣的普通市民他们的参 通过观察德国高校的城市规划研讨 与拓宽了课堂上的知识面,增加了课 课教学,不难发现其具有如下的优点:堂上的信息量。另外,参加城市规划 研讨课的学生也不局限于某个年级。 德国高校建筑学院的学习一般分为 在对学术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语言 表达上,教师都要考核每个研究小 (1)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 组、每个学生的能力与表现,这就促 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汇报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 相比较而言,我国传统的城市规 准备工作,也使城市规划的教学从课 初级阶段(Vord1 IS]0m)和主体阶段 (Hauptstud1 um),学院设有面向各 个学习阶段的城市规划研讨课,对选 修者无学龄限制[6l,研讨课上的学生 在年级上往往有多至三四年的差异,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和讨论中 相互观摩与学习。 3.3评价方式 参与城市规划研讨课的学生不 仅要进行课题汇报,还须单独撰写结 题论文,教师综合这两项的成绩进行 课程评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 所做的笔录也是综合评分的重要依 据,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 重。高校对学生的结题论文有标准化 的格式要求,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 中要学习掌握科学、严谨的科技论文 写作方法。有些高校的图书馆还将所 有的研讨课结题论文存档并向全校 师生开放,供其查阅。这不仅有利于 知识的交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 己负责的学习态度。 德国高校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 课程普遍采取五分制的评分办法,不 同于中国高校的百分制评分办法。由 于学生在城市规划研讨课上的表现 难以精确计量,采取五分制的评分办 法将成绩分为不同的质量级别,模糊 同一级别上的细微差异,这样的评分 方式不仅较为客观,而且易于操作。 4启示 在德国高校的城市规划研讨课 上,教师的角色从给学生传输知识的 划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对知 识的强调、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未 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德国高 校的城市规划研讨课教学使学生转 变为参与教学进程、获取知识的主 体,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出的 “以学生为中心,在主动的沟通、互 动中建立学习者的知识体”的观点, 因而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辨证思 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在研讨课中,现有的城市规划知 识并不被看作是确定的、权威性的, 而是探索性的、开放陛的,学习不仅 是学生对经典学术思想的了解,更是 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和不同学术观 点的碰撞过程,教学活动同时是一个 创新和思辨的过程。同时,团队式的 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合作、沟 通和交流的技能,而后者正是市场要 求规划师具备的必要素质。 (3)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 避免城市规划教育产品的规格化和 单一化。 研讨课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平 台,课堂上进行讨论的知识既有教师 课前指定的“规定动作”,又有学生 广泛阅读文献后共同收集、整理的新 资讯和新观点。相较于“教师从头讲 到尾”的教学模式,学生、教师共同 参与、研究的研讨课教学模式,带来 的无疑是更宽的知识面与更大的信 息量。 堂延伸到了课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 学习的成效。 如何对我国高校现有的城市规 划教学进行改革,更好地为学生夯实 理论基础,是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重 要课题。德国高校城市规划研讨课注 重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 之间互动的知识平台,塑造学生自 主、创新和思辨的专业精神,其经验 值得总结和借鉴。n [参 ] [1]李剑萍.大学教学论[ .济南:山东大学 出版社,2008. [2]李浩.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J].规划师,2011,(9):102-107. [3]陈林.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与改革思路 ].规划师,2010,(12):102— 1O4. [4]Frank Whi tford著,林鹤译.包豪斯 [ .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 [5]张路峰.中德建筑教育的不完全比较 ]. 世界建筑,2006,(1 0):33—36. [6]吴健梅,徐洪澎,张伶伶.中德建筑教育 开 莫式比较 ].建筑学报,2008,(1O): 85—87. [7]魏广君.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困境及思考 个逻辑分析的框架[J].规划师, 2011,(8):82—87. [作者简介] 刘崇,博士,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郝赤彪,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常务副 院长。 薛滨夏,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 授。 [收稿日期]2O11-07—20 20l1年第1 2期第2 7卷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