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3.18 故纸堆里的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故纸堆里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品名:知音琴桌

系列:宋式·思今

规格:1500×420×750mm

关键词:高山流水,与知音共赋闲章

讲到知音,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话说有一夜,汉阳江口的湖光和月色都极美。安静的湖面突然荡起悠扬的琴声,原来是当时著名的琴艺大师俞伯牙在船上弹琴。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美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我的琴声,那就请你

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后来这高山、流水也合为古琴曲《高山流水》,成为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于是他问打柴人的名字,这名字便是随这故事流传了数千载,成为知音人的代名词的钟子期。

伯牙和子期在船上喝起酒来,两人越聊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

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两位知音的故事也打动了上品橼的设计师,于是便有了接下来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知音琴桌。

知音琴桌是上品橼红木文创宋式家具之一,它的创作灵感来源正是“高山流水”,从外形上看,四足外翻,四腿挺拔,就好像高山的挺立;案下内拱,圆弧内敛,就好像流觞的形态。

自古知音难寻,类似“一盏清茗酬知音”的知音难遇之情也是许多文人雅士难以排遣的愁苦。知音琴桌,正是对知音情结的美好寄托及祝愿。生活中能遇一知音,工作上能遇一伯乐,一切自然变得豁然开朗,生活与事业也都会有不同的光景。

知音的故事,一直在生活中继续着。但知音琴桌所表达的,却不也只是被动地等待知音,珍惜身边已有的人,倾听他们,诉说自己,也许不经意间,原来知音已经在身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