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调适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45%。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心理素质;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在新课改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训过程中往往强调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对教师的心理适应性却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性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师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从一些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并已经成为导致学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12月底,我们曾对全市37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做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59%感到工作有压力。其中,认为所承受压力较轻的占7%;认为所承受压力中等的占42%;认为所承受压力较重的占44%;认为所承受压力极重的占7%。在有压力的教师中还存在着下列差异。其中,男性教师心理压力比女性教师心理压力更大;40岁以上的老教师的心理压力最小,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最大;专科毕业教师的心理压力比本科毕业教师的心理压力大,而中师毕业的教师心理压力最大。
对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做了具体的分析,总的来说,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源于工作上的压力:
1.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社会、家庭乃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教师沉重的精神压力。
(2)升学及对学生评估方面。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评估多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住房分配等直接受到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制约,因此,加重了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性,本来应该是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同事关系被竞争关系所取代了。
(3)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课节过多、备课量大;尤其是做为班主任教师其“隐性工作量”更大。如出复习题、考试卷、作业批改、处理班级事务几乎都在8小时之外进行。无形中又增添了新的心理压力。
(4)工作项目繁多。做为中小学教师大多都是班主任,尤其骨干班主任教师,几乎都是教学的骨干和能手。为此教课、管班、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使得他们手忙脚乱。
2.“育人”方面
(1)学生个体因素。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自觉性较差,而且,唯我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无形中又给教师管理工作增添麻烦。
(2)外界环境的不利。主要指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3)教师自身因素。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师生关系紧张。
3、进修、科研和评职。
部分教师的学历有待于提高,还要完成相关科研(课题、论文)方面的任务。致使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安排教学与科研。
4.经济方面。
教师收入偏低,无课时费、加班费、奖金或迟发工资。
5.人际关系。
教师承受多重角色压力。教师既是人师又是人子人女、人父人母,有时较难实现角色转换甚至无暇顾及家庭琐事,致使家庭关系紧张,产生新的压力。同时,由于缺乏沟通致使干群、同事、师生关系紧张。
二、教师的心理调适
从上述教师心理不适的成因看,除了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外,也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
1.从学校的角度。
(1)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并有效实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普及心理健康与咨询方面的
知识,使广大教师成为具有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和能竞争、善合作的心理健康的一代新型教师。
(2)学校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同时,定期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咨询。
(3)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评估制度和考核方案,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奖惩分明。
2.从教师自身的角度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自身心理的不健康状况,教师要更新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丰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并及时调节,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
(2)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拓宽知识面,不断获取学科前沿性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校内外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学会自我减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学会与同事合作,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师生关系。其次,做好和家人的沟通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
(4)拓展兴趣爱好,调节不良情绪,悦纳自己,以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乐观心态。
(5)丰富心理学方面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