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统编六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没有)

2

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2.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有感情朗读。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结合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别后的思念。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教学板书

2.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3.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4

3.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春雨的美好,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意思。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诗题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761年春,杜甫于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成都曾经住过主持织锦的官员,所以叫“锦官城”)写了《春夜喜雨》这首千古名诗。(板书课题,解题: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十分高兴。)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诗,简介这首诗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指名读,师正音。(“重”在这里读zhòng)

4.说一说读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乃:就。) 5.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感情来读这首诗。(欢喜、轻快的语气,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三、品析古诗

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一)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为什么说它及时呢? (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2.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3.指导朗读此句。

4.这除了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二)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5

2.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层薄烟。”)

3.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三)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4.是呀,好一场及时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四)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如何理解“重”字。 (1)图片出示: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的样子。 (2)诗句帮助理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2.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五)感悟朗读。

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总结升华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生谈感受)

2.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中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3.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4.尝试背诵。 教学板书

3.春夜喜雨

6

雨(好)知(拟人) 潜、细——听觉 黑、明——视觉 湿、重——想象

教学反思: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喜爱早春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诗题,齐读)说说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诗题有点长,但信息量也很丰富。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早春;送呈对象:张十八,张十八即唐代诗人张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秋思》;对方官职:水部员外郎。)

2.韩愈和张籍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师生关系。韩愈爱护人才,是个真正的伯乐,也是世间所罕有的良师益友。李贺、贾岛都得到过他的教益,但最让后世传颂的是他与张籍的师生之情。韩愈引荐张籍进士及第,后来又推荐他出任水部郎中、国子司业。韩愈并不以张籍的老师和恩人自居,而是视张籍为信得过的朋友。“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就是出自韩愈写给张籍的诗《调张籍》。

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课件出示)如此一个大文豪想告诉他的学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文。

7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2.教师范读。 3.指读,指导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 /满/皇都。 4.全班齐读。

5.这首诗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6.全班交流,扫除难点,翻译全诗。 三、细品诗句

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

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小草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

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

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京城的街道上,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滋润细腻,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小草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最妙的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天的影子很难找到。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王维的诗句“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

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比皇城的处处烟柳好呢?只因为

8

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2.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3.拓展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二)。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板书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 —— 早春胜暮春——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5.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由“鱼”引出“渔”。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

9

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他留下来的诗文有356篇。

二、熟读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

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4.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师:你们看,每天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

10

(2)学习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片)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想象:这条小舟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就像什么?(一片漂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6.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明确: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可怜的打鱼人吧,驾着小船在风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读诗悟情

初读《江上渔者》,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打鱼人的深切同情。范仲淹生长在松江边上,对渔民的生活无比了解。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1.当我们读着这首诗时,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形?“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客人很多,来来往往,鲈鱼味道鲜美)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2.如果你是酒楼的客人,吃着美味的鲈鱼,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打鱼人那只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捕鱼人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请同学们朗读第三、四句,读出自己的感情。

3.播放相关课件,激发学生相关联想,体会劳动者的艰辛。 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作答: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要经历很长时间;想到渔民可能随时会遭受强风雷暴的袭击;想到一叶小舟行驶的危险,随时可能翻船……

小结:李绅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每一条鱼得来也不易呀。

五、朗读全诗,升华感情

11

1.师:面对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大家无比感慨。之所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于作者巧妙的着笔,作者将“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进行对比,描绘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而又意境深远。

2.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教学板书

5.江上渔者 江上对往来 ↓↓ 风波比出没 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教学反思:

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理解诗意,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请说说你的体会。

2.“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12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朗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什么不会的字或不懂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读,正音,读准诗中的多音字。

(泊bó;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3.齐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思考: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 (春江、绿、明月、山) 4.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5.根据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语境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 1.指名读第一、二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分别在什么地方?(指名在图中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

3.师:王安石的故乡在哪里?(指名说)

4.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1)“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可以知道?(抓住“只”补充介绍)

5.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路程近的特点。(“只隔”重读)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此时诗人有何感慨呢?

1.读第三、四句诗,这两句诗哪句写景?哪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绿”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用上“我仿佛看到……”练习说话,教师点评)

13

2.体味“绿”字。

(1)师:(出示课件)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的“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字。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哪些字吗?

(吹过来)

(2)比一比,讨论用哪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

3.师:其实,这句诗精彩的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4.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哪个词表现出了作者的心情?(何时)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师指导朗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配乐,全班齐读)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他们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

教学板书

6.泊船瓜洲 景长江水 钟山

14

江南岸情思念

愉快 忧虑、无奈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7.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2.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春天美景)春天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2.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知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解诗题:强调“不值”是“没有遇到人”的意思。 3.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体会诗句该如何朗读。 4.学生跟读,师指名读。

5.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抓字眼,晓诗意

15

1.俗话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我们跟着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苍苔、柴扉、红杏)“柴扉”是什么意思?(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是不是这样的呢?(课件出示图片)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简陋)

2.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的特点。)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师点拨:“怜”在这里是“怜惜”的意思。 “屐”是古代人们常穿的木鞋。 ②为什么是“扣”柴门,而不是“敲”柴门?(因为作者尊敬园子的主人)“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

③因为尊敬园子的主人,所以诗人轻轻地敲门,因此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地”。

④小组讨论:为什么会“久不开”呢?(课件出示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

⑤“柴扉久不开”时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失望、扫兴、遗憾) ⑥让学生再整体把握该句的意思。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①师:诗人想要游园却不得进门,但是他依然看到了什么?(红杏)是的,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可是,他没有进入到园子里,为什么会说“春色满园”?

②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园内美丽的景色吗?(生: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③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你们想看看我们所想象到的满园春色吗?(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④看到这样美丽的春色,你们现在的心情是如何的?(高兴)那么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想到园内满园春色,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快慰、高兴)

⑤抓“关”和“出”。是谁“关”住了春色,用什么“关”住了春色?红杏是怎样“出”墙来的?红杏为什么能“出”墙?

⑥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被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⑦指名完整地说诗意。(也许是因为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

16

轻轻地敲着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伸出墙外来。)

四、回顾所学,思维拓展

1.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2.春色是如此的美丽,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这节课的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教学板书

7.游园不值 游园未遇主人(扫兴) 杏花满园春色(喜悦)

教学反思: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生举手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7

1.自读,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 3.师范读,齐读。 4.同桌互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借助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3)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2)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3)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诗人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了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18

(3)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4)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2)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3)生有感情地朗读。

5.归纳中心: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到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眉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写一段话,用上一句诗或词,表达对即将离别的老师或同学的深情。 教学板书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借景——眉眼盈盈处(愉悦) 抒情——千万和春住(祝福)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9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

20

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教学板书

9.浣溪沙

浣溪沙上片:写景 三幅画面 溪边兰草 松间沙路 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21

10.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板书课题,释题)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熟读诗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诵读该词作,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2.分组朗读本诗,读出语调和语气。 3.师范读。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借着风势。 (3)唤取:唤来。取,语助词。

22

5.小组交流后,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春天到哪里了呢?只留下一片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路。若有人知道它去往哪里了,仍叫它回来,和我同住。春天归去的踪迹有谁知道呢?要不问一声黄鹂吧,它的叫声十分婉转,却没有人能听懂,唯有借着风势飞过开满蔷薇的墙头。

四、鉴赏悟情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明确: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因而想要寻找她的踪迹。然而春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句“寂寞无行路”,写尽惜春、伤春之情。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拟人,赋予春天以生命,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他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的时候,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自己“同住”。

3.赏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明确:春天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作者想象飞来飞去的黄鹂可能知晓,可谁能听懂它悦耳多变的歌声呢?留给词人自己的,依旧只是满腹的惆怅。

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作者用黄鹂和蔷薇这两个意象进一步烘托出惜春的惆怅。

4.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五、诗意赏析

上片作者发问起调,“春归何处”,找寻春天。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不再去询问和求证,而是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词中

23

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六、写作特点

1.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教学板书

10.清平乐

教学反思:

觅春 唤春 问春

24

惜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