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然辩证法论文终稿

自然辩证法论文终稿

来源:意榕旅游网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

——雾霾天气引发的思考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经济的主要动力为制造业。这种经济结构导致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之上。近期中国很多城市面对的雾霾问题就是一个突出表现。文章由雾霾天气现象出发,提出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以及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运用。 关键词 雾霾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一个月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了中国,影响了很大部分地区,北京、石家庄等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频频达到300以上,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状况。北京、河北等地区能见度不足百米。虽然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与天气状况有关,但其根本原因是污染物过度排放,以及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得环境自我净化能力不足。人类的生产实践在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因为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生产的提高,以及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没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环境的破坏不仅仅体现在雾霾天气,更表现在湖泊河流的干涸,物种的迅速灭绝和污染的日益加剧。

自然辩证法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及内在原理

2.1 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的十大问题指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 2.1.1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一厘米厚的地表土,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隔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收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到30%以上。全国

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的严重退化,从而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已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统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明显缩小,种群数目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地下水位下降: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平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平方米。

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煤产区重于非煤产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万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

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2.1.2三大生态压力

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目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中国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型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止环境污染 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采取行动刻不容缓。否则,日益扩大的盛泰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2.2 雾霾的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但两者有所不同。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叫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霾的成因分为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有:第一,汽车尾气;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第五,可生长颗粒;第六,家庭装修产生的粉尘。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经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立刻下滑。

2.3雾霾的内在原理

2.3.1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活动时时刻刻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恩格斯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人类的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他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的”。自人类的产生开始,自然就不再是完全的天然自然,而是不断被人类影响和改造的自然。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人类无时无刻地不影响着自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指出“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远不如说是人造界或人工界。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事物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现实的各种科技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污染的出现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必然产物。现在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实实在在地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对自然物具有深刻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首先表现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种现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3.2雾霾现象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人类为了满足个人目的对资源和环境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雾霾等空气污染。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人类过度使用煤炭、石油等资源,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是原因,而雾霾天气是结果,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只有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才能从源头上治理污染。

客观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面对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当在充分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将破坏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珍惜自然,爱护自然。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二者便是对立统一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对立关系而忽略其统一关系,不能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由于生态环境污染而引发的雾霾天气不仅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还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面对环境保护问题,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观点。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虽深刻地依赖者自然,自然也因此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但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完全可以凭借人自身主体的能动性对自然进行能动的改造的。人的实践活动正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的过程。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主体改变了客体,因此要解决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而这个过程就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只有找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才能探索到解决的方法。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3.1 把握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都经历了环境质量迅速恶化,生态破坏加剧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如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物物种的灭绝,大气质量的恶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污染等。但与此同时,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另外,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更加追求环境利益,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近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总体上减缓了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其原因除恶强化环境管理外,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科技进步和环境科技教育的支撑。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变化的后果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才逐渐重视环境保护。而教育程度的提高,知识的普及使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环境知识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掌握,这是一切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其次,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实用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应用本身就节约了资源与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再次,科学技术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3.2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处于矛盾对立状态。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态自然观自然而然地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生态自然观不反对技术的利用,但它要求对技术的利用不仅要从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健康和完善出发,注重人的生活和价值的意义,而且还要求所选择的技术要与生态环境相容。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持大自然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将人们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方式下解放出来,转向生态文明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以放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重归自然为代价的。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的社会支持鼓励经济增长,并不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取消经济增长,而是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运行空间,实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速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人类社会经过无数次惨痛教训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它要求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联系又有不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有效保护。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类文明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当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对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除了做好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如加大宣传、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搞好计划生育、建设生态工程外,还可拓宽思路,进行如下尝试:

一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的干旱缺水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应对这一问题,按照常规做法,主要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建设节水型社会,不知是提倡人民群众节约用水,或用行政的办法强制节水,主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如在黄河流域可由政府做中介,对罐区进行节水改造,把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资金雄厚的企业。这样可是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从而有效地解决干旱地区工业发展用水问题。

二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速的问题。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人为地对其干预,往往适得其反,造成破坏。如果人不去伤害它,给他提供休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为此,我们可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淤地坝、修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措施帮助大自然进行自我修复。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可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有效拦截泥沙、淤地种粮,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在水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加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工程解决农用能源问题,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砍伐,让大自然自我恢复,保持水土,缓解荒漠化加速问题。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缓解我国的水和空气污染问题。我国被冠为“世界工厂”。近年来,制造业突飞猛进,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也带来了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不至于污染环境。目前,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既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提供保护和支持,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一反传统经济“资源到产品再到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到产品到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增长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路子,这种增长模式主要是靠资源、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张实现的,与经济的高增长相伴随的是高消耗、高浪费和高污染。面对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再走这条老路,很难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值得提倡。具体是掌握变废为宝的技术,建立废物利用的中介组织。企业间互通信息,加强合作,使一企业生产后抛弃的废物变成另一企业稳定的生产原料,这样既可大大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又可消除废物造成的污染,达到一举多得的收效。

四.总结

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坚持宣传环保,落实相关法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合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