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有答案
一、选择题(共18道 总分36分) 1、关于误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误差的产生和测量工具有关 B.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C.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 D.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2、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①1.52m②23.0mm③4.8cm④0.72dm A、①和②B、②和③C、 ③和④D、④和① 3、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约36℃B.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40cm
C.人走路的速度约1.3m/sD.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0.8s
4、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基础。以下对常见物体尺度的估测中正确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dm B.一支普通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 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15mD.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1.5m
5、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五四运动 B.太阳升上天空 C.生命运动 D.铁生锈了
6、当你乘坐出租车起来参加中考时,会看到两旁的楼房和树木飞快向后退去,这时以周围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你是静止的() A.路边的树木B.路旁的楼房 C.出租车的座椅D.迎面驶来的小汽车
7、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9:5 B.3:2 C.2:3 D.5:9
8、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那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 A. 地球 B. \"火卫一\"探测C. 太阳 器 9、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1,则甲、乙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 A.2:1B.1:2C.1:4D.4:1
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火星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1、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晓燕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75m/s C.6.25m/s D.7.5m/s 12、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 C.测量工具精密,准确度高,误差就小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13、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1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9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35cmB.12.34cmC.12.50cmD.12.36cm 15、请根据下图6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A.甲船可能向有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呵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16、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B船C流水D河岸
17、以下有关物理量的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B.六月份南京的平均气温约为50℃ 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4s
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额定功率约为200W
18、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选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C.相对于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D.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共10道 总分30分)
19、一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给他补完整:一张普通纸的厚度约60;活动铅笔芯直径是O.07,人正常走路的一步长约800.
20、图6是2012年6月18日14时左右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对接的模拟画面。开始时\"神九\"离\"天宫\"越来越近,这时以\"天宫\"为参照物,\"神九\"是的;二者锁定后,再以\"天宫\"为参照物,\"神九\"是的。\"神九\"和\"天宫\"接吻时的速度为280000公里/小时,然而我们却感觉它们未动,这是因为。
21、环卫工人驾驶着洒水车以9km/h的速度在市区道路上行驶,进行路面洒水
工作,通过2.25km道路所用的时间为 h.洒水车1s行驶的路程是 m.
22、1.如图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cm。
23、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24、我国高铁总路程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红和父母外出旅游,她们乘坐的高铁动车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驶,旁边平行铁轨一列普通列车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驶,小红发现自己超过普通列车用的时间为16s,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 (选填\"南\"或\"北\")行驶,以小
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 (选填\"南\"或\"北\")行驶,普通列车的长度为 m。
25、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_________。 26、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学生的身高为1.6 ;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 ;
(3)公共汽车从濉溪县到非凡学校正常行驶约需1.5 ; (4)你的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4 .
27、如图所示,中国运动员李坚柔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夺得中国代表团首枚金牌,她的成绩是45.263秒,则她的平均速度是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8、图9是\"辽宁号\"航母指挥员正在用\"走你\"的动作指挥飞机起飞的情景。飞行员看到指挥员向后退去,是以为参照物,飞机风(填\"顺\"或\"逆\")时更容易起飞。
三、试验题(共4道 总分16分)
29、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增大\"或\"不变\"或\"减小\")
(3)图中秒表的1格表示1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其中s1=90cm小车长10c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m/s.
3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由甲至乙的速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车由甲至丙的速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会使得平均速度测量误差偏大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小明在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分别显示的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实验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比较小,这是为了___________; (3)通过计算得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c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会使AC段的平均速度测量值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坡度_____(填\"较小\"或\"较大\"),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填\"大\"或\"小\")。 四、简答题(共4道 总分16分)
33、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34、教材中图是飞机在空中加油的情况.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能进行?
35、小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小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6、如图所示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则甲、乙小车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8道 总分36分)
1、 D 解: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
所以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故选D. 2、 C 3、 B 【详解】
A.人体正常体温约36℃~37℃,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学生身高的一半,中学生身高约160cm,则课桌高度约80cm,故B符合题;
C.成年人正常走路的速度约1.2m/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脉搏一分钟跳动约75次,跳动一次的时间约0.8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B 5、 B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选项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改变。 6、 C 7、 D 8、 B 9、 A 【详解】
甲、乙运动的时间之比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0、 A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解答本题要弄清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解答】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符合题意; B、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符合题意; D、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C 12、 D 【详解】
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误差只能减小,不可避免,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符合题意. 13、 A 。本题考查物体的运动。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都相等。A图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B图中小球做加速运动,C图中小球做减速运动,D图中的小球做的是变速运动,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选A。 14、 A 15、 C 16、 B 【解析】
试题分析:“山...向船尾跑去了”描述对象是山,山是运动的,即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A、一般不能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如果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那么它就是静止的,A错误。B、以船为参照物,相对于船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B正确。C、以流水为参照物,山相对于流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但无法说明向船尾跑去了,C错误。D、以河岸为参照物,山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D错误。 17、 A 【解析】
试题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A、一支铅笔长度是18cm左右,故A符合实际情况;B、六月份南京的平均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6s,故C不符合实际;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额定功率约为40W,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时间的估测;电功率. 18、 D
二、填空题(共10道 总分30分)
19、 解:( 1 )可测量二百张普通纸的厚度为 1.26 厘米,则一张普通纸的厚度为 1.26cm ÷ 200=6.3 × 10 ﹣ 3 cm=63 μ m ,由此可知一张普通纸的厚度约 60 微米,是合理的.
(2)学生购买的活动铅笔芯规格为直径0.7毫米,由此可知活动铅笔芯直径是0.07厘米.
(3)人正常走路时一般是两小步一米,一大步接近一米,由此可知人正常走路的一步约800毫米.
故答案为:微米,厘米,毫米. 20、 运动 静止 没有参照物 21、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洒水车的速度和路程,根据公式v=2.25km道路所用的时间.
变形求出通过
(2)已知洒水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根据v=变形求出洒水车行驶的路程.
【解答】解:
(1)v=9km/h,s1=2.2.5km,
根据公式v=t=
=
,可得,通过2.25km道路所用的时间
=0.25h;
(2)v=9km/h=9×m/s=2.5m/s,
根据公式v=,
可得s=vt2=2.5m/s×1s=2.5m. 故答案为:0.25;2.5. 22、 11.00 23、 dm ; cm 24、 解:
(1)由题知,高铁和普通列车都向南运动,且高铁的速度大于普通列车的速度,
所以,以普通列车为参照物,小红向南运动;以小红为参照物,普通列车向北行驶。
(2)高铁和普通列车的相对速度:v=300km/h﹣120km/h=180km/h=50m/s,
根据v=可得,普通列车的长度为:s=vt=50m/s×16s=800m。
故答案为:南;北;800。
【点评】此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两车的相对速度。 25、 分度值
26、 解:( 1 )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 160cm=1.6m 左右;
(2)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
(3)公共汽车行驶的速度在60km/h左右,濉溪县到非凡学校距离约90km,汽车从濉溪县到非凡学校正常行驶约需t==
=1.5h;
(4)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在7m/s左右,跑完百米需要的时间约t==14s.
故答案为:(1)m;(2)μm;(3)h;(4)s. 27、 11.0 .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8、 飞机(飞行员自己) 逆
≈
三、试验题(共4道 总分16分) 29、 (1)小(2)增大(3)0.18 0.225 30、 (1)见表格;
(2)小于;小车沿斜面往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3)先释放小车后计时;小车未静止释放;小车还未撞击金属片就停止计时等
31、 变速 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测量时间 1.33 偏大 【详解】
(1)由图可知,小车从A到B用时3s,从B到C用时2s,B到C用时更短,但B到C路程更远,则可知小车做加速运动,即小车为变速直线运动。 (2)实验时坡道应较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测量时间。 (3)AB段的路程为
sAB=10.0cm-6.0cm=4.0cm 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如果让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则由速度偏大。
可知所测
32、 较小 时间 大
【详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根据公式算出的速度偏大。 四、简答题(共4道 总分16分)
33、 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B,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B,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B加速到与列车A车速相同,并与列车A并排向同一方向前进,保持A、B相对静止,待乘客下完后,B车减速行驶最后停在站上,A车则继续高速前进。
解析:列车相对于地面是高速运行,若让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只要让乘客与高速列车保持相对静止就可以了。 34、略
35、 答:小 明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解析】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由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运动形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6、根据烟的方向可以知道风相对于地面是向左吹,甲车的旗帜向左飘,它可能静止在地面上,风向左吹;也可能是向右运动,逆风行驶;也可能是向左行驶,速度小于风速。乙车旗帜向右飘,只可能向左以大于风速向左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