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魂,立美育人
作者:尤吉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8年第04期
【摘要】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试图通过在“大美育”视野下定位学校课程的价值观,建设策略与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在以审美的教育方式培养“审美的人”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美育 课程价值观 课程建设 课程评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着天然的追求,也愿意把自己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希望自己是一个美好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就是人性。” 然而在现实中,承担着培养美好人性使命的教育还不够美。首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育不足以激发人性之美。其次是“以美育人”的“大美育”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育不足以展现自身之美。
因此,教育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以美为魂、立美育人”的“大美育”理念,进一步明确育人宗旨,优化教育手段,使教育具备“美”的外在与内涵,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充满美感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多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获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于求知、敢于创新、懂得感恩、学会担当等美好的品性,这些都是当今教育的应有之义。
那么,如何建设以“美”为魂的“大美育”学校课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理念先行,引领“大美育”课程价值观的走向
一所学校的文化理念是办学之“魂”,它决定着学校教育哲学的起点,引领着学校课程价值观的走向,最终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品质。
我校提出了“美,让每位师生适性发展”的核心理念。此理念旨在以“大美育”为手段,以“美视点”(美的对象和对象中的美)为导向,以培养“审美的人”为目标,依据师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或培养。掌握师生适性发展的“节气”和方法,给每个学生、每位教师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和适合的教育,使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训练等都基于人、适合人,让每位师生成为最美的自己,有最美的未来。
在此基础上,我校进一步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办学理念,即“与美同行,伴美成长”的发展愿景。此理念指引我校要充分发挥“大美育”的高度跨学科性,不仅是艺术之美,还包括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学校以美为视点,透视和联结学校各级各类课程,使学校所有课程成为无处不在的美和美育,让师生时时用心感受美,事事关心展现美,处处留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播美,常常尽心实践美,每每专心品味美,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思想,自觉自愿地塑造良好品行。
同时,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学做学生们的“美的导师”,让学生拥有自己美丽的童年。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坚毅之美跨越人生的每一个障碍、克服每一个困难,带学生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繁花似锦的路。当然,教师、家长、学校也在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聚焦美的视点,开掘审美潜能,规划美育未来,至美科学精神,涵美人文情怀,健美身心素质,提高审美素养,一起做“大美蠡小人”。
学校核心理念和办学理念的定位,引领着的学校课程价值观必然要指向“大美育”审美文化取向下的设计与实施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的宗旨。
二、实践创新,探索“大美育”课程建设的愿景、策略与方式 (一)课程建设愿景
学校课程建设愿景是办学理念的下位概念,是学校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而实施的“怎样办好学校”的实践蓝图与行动纲领。
学校提出了“以美育人,美育未来”的课程建设愿景。学校以“大美育”统整课程以及“审美化教学”课型整合为突破口,经营审美化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学;积极建构融“审美教育观”的“大美育”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以“大美育”为起点,各自獨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以美修德、以美怡心、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雅兴,形成全域美育、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美育人。 (二)课程建设策略与操作方式
课程建设策略与操作方式是对课程建设愿景与理念的践行,是蓝图下的施工,是施工中的操作。目前我校尝试从以下三大策略与四种方式来实施“志美134”课程体系。 1.建设策略
(1)以“融合化”为手段,以“美”为统整,超越学科中心,以跨界思维推进美育元素的融合与跨学科学习,实现美育融德育为心灵之美,融智育为智慧之美,融体育为健壮之美,融劳动为创造之美,让每个学生有自己个性发展的舞台。
(2)以“美视点”为抓手,体现“统整性”。要统整学校所有课程,形成我校独特的“志美134”课程体系。“1”指构建一个审美化课程体系;“3”指形成三个课程类型,即“基础性国家课程”“发展性校本课程”“助力性隐性课程”;“4”指研发四种课程形态,即推进“基础性国家课程”中的“审美感受的学科拓展课程”和“审美理解与体验的学科协同课程”,“发展性校本课程”中的“审美表现或创造的主题活动课程”,以及“助力性隐性课程”中的“审美熏陶的文化氛围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以“真体验”为标准,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着力体现审美化与互动性,把学校打造成花园,使教育在花园里,花园里有教育,让学生在玩中感受身边之美、校园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并懂得爱“美”,呵护“美”,传承“美”。学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发多元的审美化课程,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万物为师,与自然为友,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操作方式
(1)学科内拓展。梳理各学科内蕴含的“审美视点”,开展单学科的“审美化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流程,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审美知识和获得审美感知能力成为可能。 (2)学科间协同。以整合两三个学科中的“审美视点”为主要内容,以两三个学科在同一内容下协同教学的方式,强调对审美情景创设与审美体验活动的进一步多元丰富,通过运用习得的审美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3)主題式探究。以某一主题或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主题或项目的整体设计,在开展综合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力或创造力。
(4)文化氛围熏陶。借助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的团队文化的建设与优化,形成一种极具“磁场力”的文化氛围,以此来投射美、欣赏美和发现美,使学生受到审美的熏陶。
三、目标导向,建立“大美育”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课程的建设,最终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校在明确了“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办学校”的理念框架下,进一步明晰了通过“志美134”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育人目标。
“心纯净、行至美,人人适性发展”是对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也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的具体化,更是对“立德树人”要求的细化。“心纯净、行至美”明确了我校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个人不管知识、能力、水平如何,但首先要胸怀坦荡、忠诚、积极、正直,要具备个人修养美、社会关爱美、家国情怀美。“人人适性发展”,是指每一个蠡小学子在“美,让每位师生适性发展”的学校核心理念、“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的学校精神和“与美同行,伴美成长”的办学理念的指引和熏陶下,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看到自身的天赋与个性差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方法,得到适合的发展,成为最美的自己。“心纯净、行至美,人人适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上则具体呈现为“身体强健、志趣高雅、善于坚守、懂得关爱”四个主要特质。 学校以此目标为导向,建立了课程评价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设置全员评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和家长,人人是“评价者”,人人更是“被评价者”。除了“‘志美学子’评价方案”之外,学校还制定出台了“‘志美教师’评价方案”“‘志美家长’评价方案”,希望通过评价引导来改变教师和家长,期望以教师和家长的美好来培养学生的美好。
(2)突出情态评价。“‘志美学子’评价方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各类课程或各个领域中所获得的能力发展,更关注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态指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品性之美。
(3)体现多元评价。“‘志美学子’评价方案”中的“志美小达人”评选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灵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元、自主、可持续地发展,力求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评价方案,展现学生的个性之美。
学校“大美育”课程就是要将美学和美育的理论运用于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以美学的眼光和美育的思路建构“大美育”课程,实施审美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校“大美育”课程要通过“立美”,让学生学会“审美”,获得审美能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伶俐.大美育实验研究:美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效应验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