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也被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内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完善以及三全教育机制落实三方面着重探讨了高校思政生态共同体的建立对策,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621
一、引言
所谓生态共同体,即是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两者出发,运用生态学观念共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其核心理念为建立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合作共赢的空间环境,满足新时期的育人理念,所以,应加强生态共同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协调校内外的各种要素关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立的必要性
生态共同体建立的必要性体现在:(一)与时俱进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也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而生态共同体的建设能满足这一理念要求,赋予教育新目标和新任务。高校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所以思政教育既要发挥其知识灌输的作用,还要从思想上达到育人的效果,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促进内外环境中各要素的联动效应,转变传统守旧的教育思想,打破单向传授的局限性,提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从而适应新形势,使共同体成为思想教育的支撑和动力
(二)以人为本
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的全面发展”为基准落实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传统教育中主要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容易生成抵触和厌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所以生态共同体能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合力育人
单一化育人形势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求,新时期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从多学科多角度渗透思政教育,通过合力手段达到育人效果。“手掌效应”提醒我们在教育环境下应五指联动才能达到合力的效果,·108·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5-0108-002
老人和一个学生都提着水果等车,这时老人吃了一根香蕉并将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此时不明的清洁工大喊“谁扔的赶紧捡起来”,学生默不作声的将香蕉皮捡起扔到垃圾桶,另一位等车的乘客鸣不平说不是孩子扔的,老人脸红了,清洁工一脸疑惑。问如何评价案例中每个人的行为?若你在你又当如何应对?由于案例来自于生活,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最终引入到道德教育的主题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属于高校教学的主阵地,所以生命共同体应以此为平台,达到创新和发展的目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难以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作用,所以共同体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应用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师生关系也应从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其参与到课堂探讨中,使其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教师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和解惑者,在实际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师生之间形成共鸣。
(二)完善外部生态环境
外部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阵地为家庭,家庭是学生的启蒙学校,具有教育的功能属性。家庭环境构建主要取决于文化、结构及理念等,其中软环境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其模仿作用,及时转变孩子的不良思想,纠正其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风是社会缩影的体现,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子女是非善恶,从日常生活中影响孩子,提升其素质和教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
除此之外,外部环境还包括校园中的各种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起到影响作用。物质环境
(下转第111页)
所以个性化教育也要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实现整体协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
新时期生态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体现在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及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其一,理论支撑。在教育系统建设中能发挥整体效应,万事万物之间息息相关,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教育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其二,实践经验。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很多思想观念都深深融于日常生活中,对人的思想道德起到的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实践经验也为思政教育中生态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三,技术支持。现代化技术发展时期,信息传递打破了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局限性,微信、微博、QQ等各种交流软件应运而生,而网络平台也给人们的互动提供了环境,这种交际环境有助于生态共同体的协同建设,实现思政教育共同体的良性发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立的基本路径
(一)平衡内部生态建设
内部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丰富课堂内容,将教学经验融入到课程中,建立共同体关系。共同体的组成对象有教师、课程和学生。教师应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地位,引导其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能及时反馈
[2]
。
。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其内在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潜能提升思想高度。思政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内涵和人格情操,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确保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关于道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通过案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思。案例内容是:在公交站,一个
智库时代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此时同学们会在团队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愉快相处、共谋事业,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保证文化艺术节最后能够呈现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校企合作,缓解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企业、社会与高校的良好合作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需要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实践育人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要积极为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而对于高校来说,则是要意识到自身的主体位置,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育人活动的有效性,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企业在生态共同体中,不仅是育人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育人活动的受益者[3]。因此企业应当积极为高校的育人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更快成长。社会发挥的作用是衔接高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社会缓解这些冲突,从而实现四者之间的良好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会明显缓解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有效将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
有机融合。完善工作制度,提升管理机制的应用水平。
(四)整合各方资源,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擅于挖掘资源,并有效将这些资源配置良好结合,通过打造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将社区、企业、农场等不同的实践场地整合起来,有效强化同学们的实践体验。通过整合资源,创建更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自我存在感。
这些实践活动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未来学生参加同样的社会活动或者是企业内的活动时,有了一定经验,就有可能表现的更好。在社会和企业的帮助下,构建真实的职业社会场景。这种体验形式有因疑而知、因过而知的特点,也是体验式、探究式的活动,会增强价值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未来,企业要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而通过这些活动,企业就能提前给出学生发展意见,学生在日后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以保证在踏入社会时,能够更好融入社会、融入集体。
四、总结
智谋方略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共同体的功能,认为打造社会实践平台,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企合作,能缓解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整合社会、企业、学校各方资源,构建有良好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郭佳卉(1986-),女,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8SJSZ391。
【参考文献】
[1]赵娜,马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思考[J].社科纵横,2019,34(1):131-136.
[2]李才俊,李渝萱.建立高校“八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25-128.
[3]祁凤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上接第108页)
即是校园中的建筑、雕塑、校标等教学中的硬件设备,而文化则是营造出的教学气氛,学生能从耳濡目染中提高素质,完善思想教育。学校应加强物质环境建设,从细节入手,如教学楼命名为“毓秀楼”、“育才楼”、“培智楼”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还要注重文化的宣传,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社会也是外部环境的一种体现。社会是学生应正确应对的大环境,而思政教育的一项功能即是引导学生正确应对社会复杂环境。有利有弊,对学生的思想能起到促进作用,也能达到冲击效果,所以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群众思想的主线,贯穿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在应对外部时也要坚定信念,学会思辨,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积极向上的发表正确言论,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成为群众思想的引导者。总而言之,家庭环境、校园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者共同组建成了生态共同体的一部分,大学生教育应依次为准,砥砺前行。
(三)创设三全教育机制
三全教育是指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共
同组建成完整的育人方案。首先,全过程育人。生态共同体中的共振效果是确保其动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确保高校教学的实效性。学校为主要的教育平台,社会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而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基地,应彼此协作配合,共同建立全过程的教育机制。三者之间要形成教育联动,发挥其本身的优势,开发内部资源,保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各学段的思政教育要满足其实际特点,从小学到大学形成全过程联动,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共同体的努力方向一致,达到的共振效果也能满足最初的目标要求
[3]
失去其原有的教育功能。
五、结论
总而言之,生态共同体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建设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入手,完善顶层设计,提高参与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将规范制度和各种要素集中整合,强化资源、力量和的联动,在新时代环境下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海英(1980-),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研究 项目批准号 2018SJSZ391。
【参考文献】
[1]赵娜,马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思考[J].社科纵横,2019,34(1):131-136.
[2]钟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保障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18(15):88-90.
[3]黄燕,雷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分析[J].智库时代,2018(30):77-78.
·111·
。其次,全方位育
人。在生物学角度上讲,物种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多者之间互利共生,而思政教育中也要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主体教学的展开需要得到客体的有效反馈,通过和谐的交互关系达到最终的教育效果。最后,全员之间提高保持意见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促进学生同行发展,除在思政课堂上渗透教育外还要形成多科目的联动,各类课程以思政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创建为基准,完善课堂教学,确保学习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类课程仍要保持其性,与思政课程的思想内涵保持一致,不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