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
基础题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 )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 ),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
二、解释文中粗体字的意思。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 , , 。 2.心不在此, , ,却 , ,
记亦 。
3.有志则 ;有识则 , ,如 ,
如 ,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 四、重点段落学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对号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自己读书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题
五、课外阅读练习
(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 ..④冀复得兔 冀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参考答案:
一、诵读 恒心 缺一不可 二、1.勤勉 以……为耻
勤勉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为耻。 2.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 3.曾经
我曾经说过:读书要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1.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不能久也 3.断不甘为下流 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河伯之观海 井蛙之窥天 则断无不成之事
四、1. song 决 2.B
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五、(一)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二)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卡
一、先看清要求,再认真听两遍朗读录音,然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1.短文中形容读书方法众多的成语是____________,形容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2.短文共介绍了三种读书方法,分别是:鲁迅的________、爱因斯坦的________________三步读书法、英国作家毛姆的________读书法。 3.“脚踏多条船”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你是否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领悟(wù) .
上瘾(yǐn) 呻吟(shēn) ..
馈赠(kuì) .
B.水浒传(hǔ) 比喻(yù) ..
C.地煞(shà) 酵母(xiào) 借鉴(jiàn) ...D.书籍(jí) .三、拼写乐园。
1.看拼音,写词语。 suǒ wèi ( )
bèi sònɡ
shù shuō
pǔ sù
偿还(chánɡ) 栩栩如生(xǔ) ..
( ) ( ) ( )
qǐ ɡǎn ( ) shuāi lǎo ( )
zhǎn duàn wú xiàn kǎi xuán
( ) ( ) ( ) jiù jiu
suǒ suì
( ) ( )
2.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她jīn jīn yǒu wèi( )地品读着bào kān( )
中的mǒu piān( )文章。
(2)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bù chǐ xià wèn( )和hu
ì rén bú juàn( )的道理。
四、写同音字。
【chǐ】
牙( ) 羞( ) ( )辱 直( )
【sònɡ】 ( )别 赞( ) 朗( ) ( )代 【suǒ】
烦( ) 绳( ) 开( ) ( )碎
五、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画上的鸟儿栩栩如生,似乎要展翅飞翔。 ....B.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不耻下问。 ....
C.这本故事书里的故事情节老套、语言呆板,读起来津津有味。 ....D.夜幕降临,天安门广场上华灯高照,流光溢彩。 ....六、照样子,写词语。
1.栩栩如生(AABC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朦朦胧胧(AABB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七、句子乐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仿写关于书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解释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将下列句子按顺序排列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九、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第五个“知”同“智”,意为智慧。
2.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耳到。”
( ) ( )
3.读书好: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获益良多;多读书:读书的范围要广,数量要多,读万卷书;读好书:要多读一些好的、有用的书,对书的优劣要进行挑选、比较。
( )
4.《我的“长生果”》一文中,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时的四件事:先写看“香烟人”小画片,再写看连环画,接着写看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和学校图书馆的小说。
( )
十、根据本单元内容完成练习。
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
2.吾尝____________,终夜不寝,________,________,不如学也。 3.《忆读书》这篇课文按________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冰心奶奶是怎样读书的,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我的“长生果”》一文,作者回忆了____________的读书生活,阐明了自己读书的独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____________的和对阅读的________。 5.阅读古诗,完成下列练习。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两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两首诗描绘其
“________”的感受,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比喻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听力材料
朗读“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可以先跳过去,读着读着,以前不懂的地方也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最后是总,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不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对所捧之书,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浩如烟海 因人而异
2.跳读法 “总—分—总” 乐趣 3.同时读五六(几)本书 二、C 五、C
七、1.书籍是知识的海洋。
2.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3.只要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春游。 八、1 4 2 5 3
九、1.√ 2.× 3.√ 4.√
十、1.不耻下问 2.终日不食 以思 无益
3.时间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4.少年时代 深厚情感 热爱
5.(2)宋 朱熹 观书 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无人推动却能在水中自由地航行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
巨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快乐阅读
(一)走遍天下书为侣(节选)
[英]尤安·艾肯
①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②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二)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许多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1.比较两个选文,概括主要信息。
选文(一)(二)都是关于读书的,但是选文(一)侧重写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说了同样的道理;选文(二)着重描述的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两个选文,深入探究内容。
(1)尤安·艾肯是怎么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的呢?将下列内容排序。
①思考故事情节和作家写这个故事的原因 ②找出忽略的部分 ③品味欣赏 ④续编故事 ⑤总结收获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莫言用一下午读完《青春之歌》,他真感到了幸福。幸福不仅来自读书,
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两个选文,体会表达方法。
(1)选文(一)的第②段的构段方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选文(二)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多选)
A.环境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外貌描写
参考答案
对比阅读
1.“我”喜欢反复读一本书以及读书的方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为读《青春之歌》钻到草垛后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 2.(1)①④③②⑤
(2)虽然看书耽误了喂羊,但得到了母亲的宽容3.(1)C (2)AB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