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2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2

来源:意榕旅游网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才知教材魅力无限。深入解读课标明晰知识结构,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我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下面我按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的顺序从七个方面把本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

一、说课标,明方向

(一)第二学段目标简要描述如下:

识字与写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阅读: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习作: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综合性学习:结合语文学习,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

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本组课文的内容标准: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识字与写字: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阅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口语交际: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习作: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材,知结构

(一)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单元导语中,提示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加强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在精略读课文之间有“连接语”,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专题内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文、日积月累、宽带网(安排在第一、四单元)、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等,围绕专题内容,各项活动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全面推进语文各项能力的训练。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可以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强调自主学习意识。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泡泡的内容大致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引导想象的;体会文章结构特点的;引导课外阅读的等等。)

“我的发现”在内容安排上继续体现中年级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初步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别是:认识排比句、养成留心观察和勤动笔的习惯、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感情色彩、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认识拟人句、了解双引号的作用、学习怎样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册精读课文一般安排三道题引导朗读、背诵,重视语言的积累;侧重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强词句训练。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小练笔,(分别是“想象人物的表现”“读课文后的感受”“想象周围的人议论的情景”。)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有的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提问题、谈感受、讨论交流,以便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化作经常的行动和习惯。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课后继续安排“资料袋”,在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上,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安排在一、四组,(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以及了解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拓展知识面。“展示台”展示(安排在第三、六单元,作为综合性学习的组成部分,交流认识大自然和感受农村生活的)活动成果。“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成语等,“趣味语文”中的《说“信”》《趣联巧对》,“成语故事”中的《鹏程万里》《手不释卷》,)集中安排以古代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在趣味阅读、轻松记背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此外,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国的民间故事。这些都为丰富学习、拓展学习开辟了资源空间。

(二)编写体例内容结构

编写体例: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本册继续在每组课文后安排“词语盘点”,就本组课文所学生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自查自测、复习巩固之用。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内容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教材仍按专题分组编写。八个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

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二组以诚待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讨论解决;初步了解描写人物方法。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大自然所给人的一些启示,具有深刻的启发性。第四组战争与和,体现了儿童的机智勇敢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是编者价值观的一种转变。体现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热爱生命”的专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第六组田园生活、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活,重视积累优美语言,想象描写生活画面。体会拟人句子的作用。第七组执著的追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第八组故事长廊。读懂故事内容,体会讲述的道理。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综合运用本学期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学习目标。八组学习内容不是“零散”的个体,而是灵动的整体。它们在不同的单元中,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重点训练项目。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关注到前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简化头绪,聚焦重点。(biao)

2、纵向整合。

从纵向上看,各册的专题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将相关的主题进行整合: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专题,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三年下第二单元 编排“爱护周围环境”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通过本

组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本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六年级上册第四组安排“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专题,让学生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说建议,重实施

(一)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

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并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2、质疑问难,改变学习方式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学习,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法。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3、品词析句,加强语言积累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精彩部分应重锤敲打,咀嚼,体味,教学要着重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加以运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养成主动积累,自觉运用的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4、注重朗读,体会升华情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多种形式,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中,升华情感,与作者形成共鸣。

5、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中结合专题内容,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要根据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让学生乐写,爱写。灵活地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为习作提供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使文章的结构清楚,内容条理,主题突出。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

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还应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实施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我们的课本图文并茂,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将选读课文麻雀作为精读课文的阅读材料,可以巧用插图使探究立体化,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开发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教师都应该去正确的引导,把这些信息看作孩子思维的火花。通过思维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处处留心皆语文,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懂得发现,善于利用,就一定能享受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