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0年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0年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第一题

方婆婆,70岁,腿脚略有不便,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音乐。她很伤感,感觉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失去了兴趣,虽然有生活处理能力却无心照顾自己。方婆婆的子女平时都要上班,家中没有人照顾她。方婆婆的儿子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将她送到了离家20公里远、收费比较高的养老院。

入住养老院半年后,方婆婆还难以适应定时吃饭和定时熄灯等管理制度,也不喜欢院方组织的郊游活动,她感到既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也不能经常请假回家,只能呆在这个“小地方”。渐渐地,她越发感到手脚没有力气,浑身不自在。针对方婆婆的情况,养老院没有提供具体的服务,方婆婆强烈要求回家。

方婆婆儿子发现社区开办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务助理、送餐、家庭病床等,价格也比较便宜,社区里有很多母亲的老朋友还有志愿者服务。方婆婆的儿子为母亲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1.结合案例,指出该养老院服务存在哪些局限性。

2.依据机构照顾理论,结合案例中方婆婆的问题和需要,提出改善该养老院服务的建议。 3.结合案例,简要说明居家养老的优势。

第一题【答题要点】

1.养老院是一个高度行政化和标准化的养老机构,在机构的管理过程中以行政为本。因此,养老院的服务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养老院以统一规范为前提,设置定时吃饭和定时熄灯等管理制度,不符合个别老人的需求,违背了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回应需要”的专业价值观。

(2)该养老院组织部分老年人参加郊游活动,忽视了服务过程中的个别化原则和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3)该养老院实行封闭式管理,老年人请假回家、行动外出等自由,忽视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就业休闲等层面的需要,形成社会隔离,对老年人的身心伤害极大。

(4)养老院致力于养护工作,忽视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导致方婆婆在养老院里找不到人交流谈心。

(5)养老院的统一照顾缺少对个体照顾的敏感性,难以发现方婆婆对院舍不适应的症状,更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

2.老年机构照顾方面的理论主要有“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和延续理论。 (1)“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注重采取措施抵消随着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老年人减少选择的活动,把能力和精力重点放在少数能掌控的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尽可能地发挥最佳功能,并辅之以补偿措施。结合方婆婆的需要,具体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养老院应该废除定时制度,减少其对老年人精力的牵扯以及对老年人自由的。②应该加强老年人之间、工作者与老年人之问的交流和沟通,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③设置老年人喜欢并乐意投入精力的活动,例如方婆婆喜爱的音乐赏析。

(2)“延续理论”强调老年人在内在品性爱好上的延续和外在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延续,在机构服务与环境能契合老年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延续性需要的情况下,老年人便能对照顾机构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结合方婆婆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①养老院应该积极联系家属,增加探亲机会,并给予老年人回家的自曲,保留其对家庭生活的延续感。②多陪老年人收看节目、欣赏音乐、探讨新闻,辅助老年人的外在延续性需要的满足。

 

3.居家养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熟悉老人健康状况,能够进行或辅助展开精心照料,可同时满足老年人健康维护和居家安全层面的需要。这样既有利于老人的身体照料,也能减少老年人对后事安排的顾虑。

(2)子女、老伴、朋友、同事等都在周围,可充分满足老年人婚姻家庭、就业休闲和社会参与层面的需要。这样无论是心理上、精神上还是情绪上,老年人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3)投入相对减少,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节省社会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老年人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4)居家养老有利于服务老年人的各项社会工作更好地以个别化原则和服务对象自决的原则展开,有利于社会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社区气氛的和谐,这样老年人就不用必须参加自己不喜欢的活动了。

第二题

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曾经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

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快递公司上班,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服务计划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会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

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

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

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信息。 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 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

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 问题:

1.分别对上述小组服务方案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以及理论基础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作出简要评价。

2.依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修正小组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修正每节小组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第二题【答题要点】

1.小组服务的目标与活动主题应该严格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且二者之间要高度相关。案例中表现出来的是:

(1)各项活动主题包括介绍就业信息、学习面试技巧、参观基地等,都与“社区矫正对象”的特定身份和特殊心理状态相关性低,主题内容也没有涉及任何“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的内容,属于一般性的就业促进指导工作。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信念系

165 

 

统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看待引发事件,这种非理性信念就会促使服务对象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而案例中的活动主题包括介绍就业信息、面试技巧、参观基地等,不涉及该理论及其所配套的治疗技巧,属于简单的直接治疗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该小组服务方案各项活动主题与其总目标、理论基础相关性都较小,达成小组目标的困难较大。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和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1)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主要包括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和识别等。

(2)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和想象等。

据此并结合案例,修正小组工作计划书内容如下: 总目标: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走出就业困境。

具体目标:1.反思自身问题,增强自尊自信;2.提升就业能力,积极融入社会。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邀请心理专家做心理辅导和纠正。 第三节:邀请矫正成功典型做分享报告。 第四节:交流就业求职的经验与教训。

第五节:模拟求职现场,设定各种求职障碍。 第六节:提升自信,学习面试技巧。

第七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联系介绍职位。

第三题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第三题【答题要点】

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 (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为张某是因病致穷的低保家庭,而且儿子正在上学,张某家可以申请专项救助项目,包括:①教育救助。社会工作者可帮助李某向其儿子所在学校申请学费减免。②医疗救助。

166 

 

因是低保家庭并且张某患有癌症,可申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并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和减免。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情绪疏导、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等工作。因为李某无力改变现状而陷入困境,在精神和心理层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李某开展个案工作,通过情绪疏导、情感抚慰帮助李某正确面对生活的挫折,走出心理阴影。另外,李某在陌生环境,没有朋友倾诉,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在社区及社会中被边缘化。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李某创造机会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其与其他社区中有类似经验居民的交流,扩大交往范围。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如下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1)通过小组互动、小组经验、小组凝聚以及方案活动达到小组中妇女个人和小组问题的解决,构建社区妇女自助互助社会支持网络。

(2)开展社区妇女志愿者服务活动,构建志愿服务支持网络。

第四题

雅琴,50多岁,机关干部,丈夫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较高,夫妇俩平时就感情不和,现在丈夫早出晚归,常在外“拈花惹草”,对家中的事不管不问,只把工资交给妻子,家里大小事情都由雅琴料理。雅琴夫妇有两个孩子,儿子30岁,他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与奶奶关系亲密,至今没有固定工作,常闲待在家,雅琴看他不顺眼,两人口角不断。女儿在雅琴身边长大,母女关系十分亲密,可女儿只谈朋友不结婚,也给雅琴增添了许多烦恼。

雅琴的丈夫在其父亲去世后,将没有收入、身体有病的母亲接到家中一起生活,这给雅琴增加了负担,雅琴内心十分不满,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女儿则站在雅琴一边。雅琴的丈夫为了避免与雅琴冲突,逃离家庭矛盾,始终保持“中立”角色,两个孩子与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冷淡。

这个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雅琴觉得家里人在躲避她,也担心丈夫有一天抛弃她,脾气越来越暴躁。雅琴感到很孤独无助,也无法向亲友诉说苦恼,所以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求助。

问题:

1.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说明本案例中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权力结构)。

2.依据导致家庭问题的家庭结构状况,指出该家庭中的哪些关系需要改善?

第四题【答题要点】

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米纽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该模式认为,每个家庭都具有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涉及家庭系统中的次系统、系统之间的边界、角色和责任分工以及权力结构等。

(1)本案例中,雅琴家庭中的儿子和婆婆关系亲密,雅琴和女儿关系亲密,分别形成一组更小范围的系统,形成两个次系统。

(2)在雅琴家庭中,雅琴与丈夫之间,雅琴与儿子、婆婆之间,雅琴和女儿与儿子和婆婆两个次系统之间,两个孩子与父亲三个人之间,都关系冷淡,存在矛盾和明显的分割界限,形成家庭系统之间的边界。

(3)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雅琴家庭中,雅琴扮演妻子、母亲和儿媳的三重角色,承担管理家务、照顾丈夫孩子、照料老人的责任;丈夫同时也扮演父亲和儿子的双重角色,承担家中经济来源、照顾孩子、老人的责

167 

 

任;两个孩子和老人也都在自己的角色上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功能正常的家庭中,每个成员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但在雅琴家庭中,各成员间摩擦大、配合程度低,角色和责任分工存在缺陷,致使家庭功能失常。

(4)在雅琴家庭中,丈夫常年在外,家里大小事情都由雅琴料理,雅琴占据权力结构顶端位置;但婆婆进入家庭一起生活之后,婆媳之间摩擦不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说明婆婆或其所属次系统试图挑战以雅琴为主的家庭权力运作方式。

2.米纽秦认为病态家庭结构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现象。

(1)家庭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边界不清晰就会出现纠缠与疏离的现象。在雅琴家庭中,儿子与婆婆关系密切,女儿与雅琴关系亲密,形成两组纠缠的关系;两个孩子与父亲之间,雅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儿子与母亲之间都表现得关系疏远、冷淡甚至冲突,形成数组疏离的关系。

(2)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些成员就会形成同盟,与其他成员对抗。在雅琴家庭中,婆婆和儿子站在一起抗衡雅琴,女儿则站在雅琴一边,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冲突时形成同盟与其他成员或同盟对立,形成联合对抗的关系。

(3)家庭成员之间通过第三方实现相互沟通交流,这样就把第三方带入两人的互动关系中,这种现象称为三角缠。在雅琴家庭中,由于婆媳关系的摩擦,把雅琴儿子、女儿也带入了双方的摩擦中,这就形成了三角缠的关系。

纠缠、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这几种不良关系导致了雅琴家庭的病态家庭结构,严重妨碍了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社会工作者采取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协助雅琴,对家庭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进行改善。

第五题

某市工读学校甲班中,学生都是曾有过打群架、抢夺钱物、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工读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对甲班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原来学校都被看做是“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讨厌的对象。

这些学生有江湖习气,在自己的圈内很讲哥们义气。工读学校专业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规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学校一再强调要树立老师的“权威”,经常惩罚学生,学生抵触情绪很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人经常自嘲: “我们就是社会的垃圾”,也有人认为:“我们是社会的弃儿”。

社会工作者在评估了甲班学生的问题后,决定运用抗逆力理论开展服务以改变学生的现状。

问题:依据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基本步骤,结合案例,设计相应的策略。

第五题【答题要点】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时,能够理性地作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从构成要素上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三部分组成。以下6个步骤是学校培养学生抗逆力的操作性环节:

1.促进亲社会联结。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组织学生活动,树立榜样,使学生相互学习,彼此鼓励,建立健康的同辈关系。二是创造机会吸引父母参与学校工作,使孩子与父母在共同工作中加强联结。三是在教育、教学环节中促进师生沟通,增进信任,加强关系,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2.建立清晰、明确的边界。由于该学校规章制度繁多,有些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学校一再强调要树立老师的“权威”,经常惩罚学生,学生抵触情绪很大等这些情况,学校在制定纪律

168 

 

规范时应该体现关怀,淡化惩罚,让学生参加学校纪律的制定,建立学生期望的模式。

3.教授生活技能。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学生有江湖习气,在自己的圈内很讲哥们义气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加强教授学生如下的技能: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自我决定、自我管理等,教授学生们期望学习的技能。

4.提供关怀与支持。关怀与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该工读学校甲班中的学生在原来学校都被看做是“差生”,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讨厌的对象,大多数学生都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在工作过程中,应关注每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多用鼓励性话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可以成功的,并为困境学生提供解决策略。

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拥有“每个学生都会成功”的信念。 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视学生为资源,实行对等的学习,提供学习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总之,抗逆力的提升与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

1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