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婿
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26期
胡婿
(南昌同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 330100)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而后分别探讨了通道系统设计、边界设计、节点空间设计、区域系统设计、标志物设计及标示系统设计的相关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 地下空间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9(b)-0064-02
地下空间只有单一的环境特点,缺乏自然空间,缺乏人与自然相互的“对话”机会。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空间也各有不同。规划中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低可视性以及公众文化、心理、活力等因素,给予引导性设计。
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地下建筑不同于地面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地下建筑被封闭在地下,没有阳光和水、没有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而且由于难以利用自然光线,人们无法形成时间观念,这是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之一。(2)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缺乏人们在地面环境所熟悉的环境声、光线及自然景观,没有鸟语花香,无自然的风感,会使人们产生身处一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有的恐惧和反感,并有枯燥乏味、与世隔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又会使人们将地下空间与一系列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诸如:死亡与埋葬、坍塌与骚乱、潮湿与不舒适以及穴居、贫困等。(3)人们身处特别的环境,加上个人体验、宗教传统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对地下空间“无意识”的消极作用,不少人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怖,联想到阴曹地府、闭塞的坟墓、阴暗潮湿、空气浑浊、令人窒息等,这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4)人们身在地下,担心水灾、火灾、断电、窒息、骚乱等灾难降临,时时有种恐惧心理。(5)由于人们心理上的偏见,一想到无窗的地下生活,显然存在一种否定的印象,总要联想到穴居社会与原始的文化,人们总容易把地下居住与贫困、地位低下以及临时避难所相联系。(6)地下空间是封闭的,因此,其扩建和改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心理影响,地下公共空间并不被所有的人接受,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习惯与非习惯空间的设计差异。
人们习惯的外部空间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如果在地下不能创造这种“外部空间”,人们感觉不到已经习惯的“外部空间”的刺激,而根据人类经验证明,人们只有在“外部空间”这种环境下,才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刺激效益,感到舒适,从而使人处在最适于机体生理需要的环境内,情绪唤醒水平最佳。而在地下空间环境中,只能引起消极心理作用。
(2)“无意识”的作用。
人们即使在内部条件和地面传统建筑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工作,还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脑子里己经有了地下环境的“心理地图”的“无意识”。这个“心理地图”是一幅黑暗的恐惧地。人的这种“无意识”的来源是很复杂的,它也许来源于人的体验,以及传说、宗教等文化背景。因此,用充满生动景观的地下空间来打消人们的固有的抵制地下空间的观念已是迫在眉睫,直接关系到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忘掉自己身置地下,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如图1)。
2 通道系统设计
地下步行道路由于缺乏周围的自然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和闭塞感。如果仅仅将长长的走道作为地下建筑水平的联系空间,容易给人一种压力,这种感觉无法让人停留。因此,设计上更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在通道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由于地下通道环境较单一,行人在通道内作水平运动时,一般人的视线会集中于仰视为30度范围内,在超过30度的仰视部分,虽在视野之内,但已退居为背景地位,所以步行道的景观应以靠近地面的视线为主。(2)从生理因素方面考虑,步行街的长度以500 m以内较为适宜,人在步行街长度距离超过1000 m时更愿意借助交通工具,在环境适宜、优雅的人工气候调节控制的室内步行街中一般可达1500 m。通过铺地材料、色彩、图案,商店性质等差异处理,构成不同的步行空间,使人不断交换印象,减弱长距离感。(3)地下商业街人流主通道宽度要根据人流预测计算出适宜宽度,一般至少6 m宽,通道要简洁、明快、方向感强,不要曲折拐弯,不要有袋形走道和死胡同,并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道。(4)构建地下走道与地面道路的整体形象,地下通道应尽可能是外部街道的延续,其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转折,减少零散的通道,使建筑中的所有空间都能直接从室内大街或是室内大街相连的中庭空间进入。
3 边界设计
人在城市空间中获得的直接信息,来自空间的视觉界面、界线和空间中的形体。这些限定空间的界面和界线本身不是空间,但离开他的空间就不能成立。活动往往从边界开始继而向中心展开。边界容纳双倍的信息量,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和渗透,处于临界的混同。界面由于围合物质的可塑性不同可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硬质界面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构成的界面,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界面所构成的界面。由硬质界面所构成的,显示永恒、生硬与端庄感的空间为硬质空间,由软质界面所构成的空间是软质空间,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地下空间只有内部空间,因此界面的设计尤显重要,边界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l)地下空间的各个出入口是地下建筑外部意象的重要部分,应在设计上提供更多的外部视觉信息,使出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并根据作用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界面处理,从而有效地抵消向下进入地下建筑物的负面影响。(2)清晰统一的整体意象。有时一系列连续的标志物存在,每个细节都会让人联想到下一个,关键的细部又激起使用者特别的感动,这可以成为人们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穿行的标准方式。附加的细节经常能有助于让人们感觉到正在接近终点或是某个中间目标,为了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和功能上的有效性,这种序列必须充分连续,虽然节点处的细节会比较密集,但整体上没有长的间隔。(3)界面设计应具有导向性,将人员引入地下空间的不同功能区域,并具有可识别性,易于找到下沉式广场或出口。(4)由于地下建筑在火灾时人员疏散、灭火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时必须满足消防要求。并根据地下建筑的特性,选择符合美观、实用、防腐、防潮等功能的材料。
4 节点空间设计
节点是在空间中使用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通道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道路、街道、广场、码头、车站、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交叉点、标志物或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由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且其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间隔,而且相互渗透、流动和引申,因而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明确的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有突出的视觉中心,并且有其自身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l)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连接性节点和主题性节点。连接性节点是指在城市中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因为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2)主题性节点应具有特色,由于人们在地下的方向感很差,应强调其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创造有序列的空间,入口一般是鲜明的标志性节点空间,通过入口进入街道,行进至中庭、下沉式广场,体现其连续感。在一点上日本的地下街处理很妙。大阪虹之盯地下街长800 m,在该街内设计了5个休息广场,并以主题进行构思广场内的艺术效果:如:“水之广场、绿的广场、光的广场、晶的广场、爱之广场”,作为地下街可识别性的节点。(3)下沉式广场的大小会因为广场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 m)是亲切的尺度,围合广场不超过450英尺(约135 m)为宜,下沉式广场面向人行道的边界处理,应使越多的人觉得广场是道路红线范围的拖延,通过绿化、小品的设计的延展,暗示对人们的欢迎。
5 区域系统设计
区域是地下公共空间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使用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空间意象,不同之处
在于他们是把通道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地下公共空间有关。在区域系统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不同场所的独特性。有时候地下公共空间会存在一些主题的混淆,同样是商场的购物空间,各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都容易模糊地下公共空间的意象,这就需要用独特的景观来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象。所以设计中应增加各地下场所的差异性和特色,极力避免活动之间的鸿沟,人们有从一个区域去往另一个区域的可能和欲望,各种活动应当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整个区域内。(2)呈现不同地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同地上建筑一样,应当反映出城市文脉与文化特色。一个没有特定文脉的地下公共空间无法给人一个整体的意象。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来加强其文化氛围,突出个性。还可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融于区域的设计中使之更为个性化。(3)区域内边界的特征具有相似性,边界地无序设计,容易使地下公共空间呈现无组织状态,阻碍区域之间的过渡,给人更增添混乱的印象。可通过相似的装饰设计、不同的人工照明设计,增加可识别性。
6 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是使用者的外部使用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似乎存在一种趋势,越是熟悉地下公共空间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在先前使用连续性的地方,人们开始欣赏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因此,在标志物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独特性。标志物应有清晰的形式,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并不局限于其邻近的周围环境。在另一方面,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它在环境中显得非常独特,或是在地下公共空间中显得十分新潮。(2)位置显眼。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很远处都能够清楚地看到。(3)在标志物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感觉体验(可触摸的雕塑所具有的质感、喷泉所具有的声响和感觉)可能带给人一种短暂却愉悦的感觉。
7 标识系统设计
人们在地面空间环境中时,都有一定的方向感和时间感,这也是人们适应大自然而形成的一种生物钟和生物罗盘功能。但在地下空间环境中,这种本能受到较大的削弱,人们这时更要依赖各种符号、文字、图案和地图来辨识自己的方位,但调查表明,目前地下空间各种标识远未能满足需求,因此,需加强引导和控制地下空间标识,其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种是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创造一种简洁而稍有变化的空间,对增强地下的方位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种是方向诱导标识系统的设计,即通过对各种视觉导向标识的设置,帮助人们在地下空间定位定向。它包含符号、图形、文字、地图等等内容,其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l)标识系统设置位置适当。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设计出来的设施能够合人所用,宜人所感。标识系统应设置在能够看到、预测到的位置以及出现岔路的地方,如出入口、交叉口、楼梯等人流必经之处,通道对面的墙壁上和容易迷路的地方,路标设置高度与人平行。(2)信息表达的清晰性。除了设置位置、数量外,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还必须要做到清晰、准确、全面,让人一目了然,容易判断。在人流密集的交叉口,仅仅依靠二维的地图不能让行人判断去向,立体化的信息指引,便可以令游客较为容易找到他们的去处;标志应醒目亮眼,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利用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突出标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有效、快速地吸引人们注意力;同时,也要注意标识文字、符号的大小要与人们阅读距离相协调,不仅仅起到标识的作用,而且要求美观,以免造成视觉污染。(3)规范性和国际化。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的理解程度和接
受程度,以及有外国人使用的可能性,因此所用的标识文字、语言、符号等等,必须采用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的符号。(4)区别性。方向诱导标识必须同其它类型的标识,比如广告、告示、宣传品、商业标志和标识符号区分开来,以免影响到人们方位方向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郭彦国,仝振兴,任文君.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研究[J].安阳大学学报,2004(1):45-46.
[2] 赵俊玉,陈志龙,姜韦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和管理体制探讨[J].地下空间,2000(2):62-66,81.
[3] 杨延军,姜韦,郭东军,等.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理论初探[J].地下空间, 2002(1):80-83,97.
[4] 汤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地下空间,2003(4):91-92,99,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